陳襯歸(湖南省岳陽市三醫(yī)院感染科,湖南 岳陽 414000)
?
西咪替丁治療小兒流行性腮腺炎的臨床效果研究
陳襯歸
(湖南省岳陽市三醫(yī)院感染科,湖南 岳陽 414000)
【摘要】目的 觀察西咪替丁治療小兒流行性腮腺炎的臨床效果。方法 取本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小兒流行性腮腺炎患者75例,其中采用西咪替丁治療的35例設為觀察組,另采用利巴韋林治療的30例設為對照組,兩組均治療1個療程。比較兩組尿淀粉酶恢復時間、退熱時間和疼痛、腫脹等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并比較兩組臨床療效和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尿淀粉酶恢復時間、退熱時間和疼痛、腫脹等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均早于對照組,且臨床總有效率為94.29%,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3.33%,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主要表現(xiàn)為腹脹、腹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8.57%,低于對照組的13.33%,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與利巴韋林相比,西咪替丁治療小兒流行性腮腺炎療效更佳,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更低,療效顯著且安全性良好。
【關鍵詞】西咪替??;小兒流行性腮腺炎;臨床療效
小兒流行性腮腺炎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炎性反應,具有一定傳染性,患者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腮腺非化膿性膿腫、疼痛、發(fā)熱等,患者張口、咀嚼時有局部疼痛感[1]。目前該疾病尚無特效治療方法,本研究采用西咪替丁治療,并比較西咪替丁和利巴韋林的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取本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小兒流行性腮腺炎患者75例,其中采用西咪替丁治療的35例設為觀察組,另采用利巴韋林治療的30例設為對照組。觀察組男23例,女12例,年齡2~14歲,平均(6.7±2.5)歲;對照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3~14歲,平均(7.0±1.9)歲。兩組患者臨床均表現(xiàn)為雙側或單側腮腺腫痛,部分頜下淋巴結腫大,且均有不同程度的發(fā)熱表現(xiàn),兩組各有2例并發(fā)輕微胰腺炎。兩組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患者均無未按照治療方法治療、有藥物過敏史等影響研究結果的情況,以上一般資料的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兩組均接受常規(guī)治療,即保證充足的睡眠,維持口腔清潔、衛(wèi)生,食用清淡、易消化食物,常規(guī)口服維生素C、維生素B1,予嘔吐、頭痛或高熱的患者利尿劑脫水。在此基礎上,觀察組靜脈注射西咪替丁,10~20 mg/(kg·d),1次/天;嘟著嘴靜脈注射利巴韋林,10~15 mg/(kg·d),1次/天。兩組均治療1個療程,4~7 d為1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尿淀粉酶恢復時間、退熱時間和疼痛、腫脹等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并比較兩組臨床療效和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其中,臨床療效根據(jù)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無效3類,如果患者用藥治療3 d后,腮腺腫痛、發(fā)熱等臨床表現(xiàn)、體征全部消失,則為“顯效”;如果患者用藥治療3 d后,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或顯著改善,則為“有效”;如果患者用藥治療后3 d,臨床癥狀、體征無改善或加重,則為“無效”;臨床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2]。
1.4 統(tǒng)計學方法:SPSS17.0軟件分析計數(shù)和計量資料,其中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以χ2表示,計量資料以(±s)表示,以t檢驗,且均取平均值。組間計數(shù)或計量資料的比較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尿淀粉酶恢復時間、退熱時間和疼痛、腫脹等臨床癥狀消失時間:觀察組尿淀粉酶恢復時間、退熱時間和疼痛、腫脹等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均早于對照組(表1),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尿淀粉酶恢復時間、退熱時間和疼痛、腫脹等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s,d)
表1 兩組尿淀粉酶恢復時間、退熱時間和疼痛、腫脹等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s,d)
組別 尿淀粉酶恢復時間 退熱時間 疼痛消失時間 腫脹消失時間觀察組 5.7±1.0 1.8±0.7 2.4±1.2 4.3±1.5對照組 8.7±1.6 3.2±1.3 3.7±1.8 6.1±1.1 P <0.05 ?。?.05 ?。?.05 ?。?.05
2.2 臨床療效:觀察組35例患者中,臨床療效為顯效、有效、無效的例數(shù)分別為18、15、2例,臨床總有效率為94.29%,顯著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n(%)]
2.3 不良反應:觀察組共有3例患者出現(xiàn)不良反應,其中腹脹2例,腹瀉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8.57%;對照組共有4例患者出現(xiàn)不良反應,其中惡心嘔吐2例,腹瀉1例,白細胞減少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3.33%。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腮腺是人體涎液腺中最大的腺體,感染、免疫、堵塞、藥物等因素均可對腮腺造成不良影響,致使腮腺發(fā)炎,常見如流行性腮腺炎等。流行性腮腺炎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可通過呼吸道進行傳播的急性呼吸道疾病,多見于學齡前和學齡期兒童,以冬春季為發(fā)病高峰期,患者治愈后一般可獲得持久性免疫力,預后良好;但該病具有較多并發(fā)癥,有研究表明,流行性腮腺炎可累及人體各種腺組織、神經(jīng)系統(tǒng)及肝、腎、心、關節(jié)等重要器官,并可伴有腦膜腦炎、睪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嚴重并發(fā)癥,臨床需引起重視。
由于流行性腮腺炎具有一定傳染性,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均應及時隔離,直至病情康復。臨床治療上,應讓患者臥床休息,保持口腔清潔,避免食用酸辣等刺激性疾病,并通過輸液、讓患者多飲水等方式維持患者水電解質平衡;此外,積極開展對癥治療,如采用抗生素抗病毒,予并發(fā)心肌炎、腦膜炎或重癥患者腎上腺皮質激素短期治療,采用氦氖激光局部照射療法止痛、消腫等[3]。利巴韋林是廣譜強效抗病毒藥物,在治療幼兒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流感、麻疹、胰腺炎、水痘、帶狀皰疹等疾病中均具有良好的療效,但也存在許多不良反應,如疲倦、頭痛、貧血、白細胞減少、皮疹、腹瀉、胃腸道出血、血清膽紅素升高、肌肉痛、關節(jié)痛等,且10%左右的患者伴有心肺方面損害,此外,臨床觀察還發(fā)現(xiàn)部分患者有呼吸困難、鼻炎、味覺異常、聽力異常等癥狀[4]。這些不良反應給患者,尤其是處于成長發(fā)育期的未成年患者,帶來了生理和心理上的雙重傷害。為此,臨床治療上應研發(fā)、使用其他療效相當或更好且不良反應更少更輕的藥物替代利巴韋林。
西咪替丁是抗H2受體阻滯劑,有臨床研究將其應用于兒科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治療中,獲得了良好是效果[5]。本研究通過比較西咪替丁和利巴韋林治療小兒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療效果發(fā)現(xiàn),西咪替丁平均用藥(1.8±0.7)d,發(fā)熱癥狀即消退,平均用藥(2.4±1.2)d,疼痛感消失,平均用藥(4.3±1.5)d,腮腺腫脹癥狀消失,平均用藥(5.7 ±1.0)d,患者尿淀粉酶即恢復正常水平,均早于采用利巴韋林治療的患者,且治療1個療程所獲得的治療總有效率也更高,達94.29%,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也更低,為8.57%。據(jù)此,本研究認為,與利巴韋林相比,西咪替丁治療小兒流行性腮腺炎療效更佳,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更低,療效顯著且安全性良好。
參考文獻
[1] 鐘細濤.西咪替丁治療小兒流行性腮腺炎的臨床效果觀察[J].吉林醫(yī)學,2012,33(21):4564.
[2] 陳群英.西咪替丁治療小兒流行性腮腺炎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J].當代醫(yī)學,2012,18(22):131.
[3] 蔡竹青.小兒流行性腮腺炎106例臨床分析[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1,20(8):977.
[4] 張淑娟.西咪替丁治療小兒流行性腮腺炎的效果及安全性探究[J].吉林醫(yī)學,2013,34(13):2487.
[5] 鄧愛芬.西咪替丁在兒科中的臨床應用及療效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4,9(20):190.
中圖分類號:R51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15-01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