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繁羽?。ù筮B東軟信息學院 116023)
?
影像的潛意識隱喻研究
孟繁羽(大連東軟信息學院116023)
摘要:生命在進化的過程中,為了避免外界的“追殺”,會不斷提高自身的抵抗力,不斷地與外界進行交涉,盡量減少外界對自身的傷害。求生的本能成為早期記憶的雛形,面對比自己強大的敵人,只好改變自己。人們迷戀琥珀,是因為這個遺忘之核里封有一個真實的生命,一個上紀的生靈。鋒利的快門手起刀落的瞬間,我們的生命便被硬生生地切下了一片,留在了照片上,但時間在這照片之外還依然淙淙的流淌。照片的浪漫之處是為我們保存住了特定時光里我們曾經(jīng)生存的證據(jù)。
關(guān)鍵詞:攝影;原型;潛意識;戀物情節(jié);后現(xiàn)代
19世紀中葉,覆蓋在西方藝術(shù)和思想上的冰層開始消融,一直處于統(tǒng)治地位的牛頓框式和多年唯我獨尊的透視原理開始受到侵蝕。這時從四面八方跑來的細微水流交匯在一起,使藝術(shù)和科學都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1839年8月19日攝影術(shù)誕生,影響到人類有關(guān)空間、時間和光的常識,尤其對繪畫藝術(shù)產(chǎn)生重大影響,科學家憑借光學、化學等知識研制出了“時光分離機”。這個叫照相機的機器,“咔嚓”一聲便記錄下了此時此景,而且驚人地準確。一張小紙片代替了畫家用多少天,甚至好幾年的成果。相機除了對空間進行精確度量,還阻斷了時間的流逝,凍結(jié)的瞬間讓人從容審視。工具不提供答案,下面借助潛意識來分析這暗箱涌動的靈光。
首先,影像在人的潛意識中充滿了木乃伊式戀物情結(jié)。古代埃及宗教宣揚以生抗死,認為肉體不腐則生命猶存。這種觀念迎合了人類心理的基本要求:與時間相抗衡?!叭藶榈匕讶梭w外形保存下來就意味著從時間的長河中拽住生靈使其永生?!苯裉煜鄼C這個魔盒自發(fā)明以來不斷地從時間長河中切取“碎片”。死亡無非是時間贏得了勝利,如果我們留住了“時間的影子”呢?人們迷戀琥珀,是因為這個遺忘之核里封有一個真實的生命,一個上紀的生靈。死亡超越了時間,而里面的小蟲得到了永生,攝影就像這塊琥珀有著殘酷又浪漫的宿命。鋒利的快門手起刀落的瞬間,我們的生命便被硬生生地切下了一片,留在了照片上,但時間在這照片之外還依然淙淙的流淌。照片的浪漫之處是為我們保存住了特定時光里我們曾經(jīng)生存的證據(jù),她封存了我們永遠生動而美好的青春,如同那些永遠藍色的天空,永不凋謝的花兒,甜蜜與痛苦……木乃伊式戀物情節(jié)讓我們感到擁有實物的影子也即從心理上擁有了實物。
再次,影像在人的潛意識中透露出獵奇心理。所有的拍攝者都抱有獵奇心理,拍照的行為有著某種捕食意味。蘇珊桑塔格說“拍攝人即是侵犯人,把他們視作他們從未把自己視作的樣子,了解他們對自己從不了解的事情;它把人變成可以象征性擁有的物件。一如相機是槍支的升華,拍攝某人也是一種升華式的謀殺——一種軟謀殺,正好適合一個悲哀,受驚的時代。”最終人們可能學會多用相機而少用槍支來發(fā)泄他們的侵略欲,代價是使世界更加影像泛濫,人們開始舍子彈而取膠卷的一個局面是,在東非,攝影游獵正在取代槍支游獵。游獵者手持相機而不是步槍;不是用望遠鏡瞄準器來把步槍對準獵物,而是透過取景器來取景。如今,攝影師正在追逐真野獸,它們到處被圍困,已稀少的沒得殺了。槍支在這場認真的喜劇也即生態(tài)游獵中,已蛻變成相機,因為大自然——馴服,瀕危,垂死——需要人類來保護。當我們害怕,我們射殺。當我們懷舊,我們拍照。
最后,影像在人的潛意識中顯現(xiàn)了進化。如果把影像想象成一個生命體,那么這個影子便有了感覺與知覺,多樣化的變化和趨向復雜性的演化使得這個生命體顯得豐富多彩。作為生命體本身,它保留了物種的多樣性。一張攝影照片(劇照)則好似這個生命體的時間切片,定格了流動的時間。當然每個生命體都無法回避一個事實:肌體的退化。成長證明了生命,當然成長也是一種衰亡,為了保持健康的最佳狀態(tài),它必須進行新陳代謝,不斷地從外界獲取新資源,轉(zhuǎn)變?yōu)榫S持自身活動的能量,用一種“非線性”的方式把各自分別獨立的影像素材拼湊在一起,組成一個個小的肌體,隨著這種肌體的增多,我們遠遠望去這個影像原來是一個宇宙星系。
再看一個問題,人為什么要穿衣服?三個選項:A保暖,B遮羞,C裝飾,調(diào)查顯示:近60%的人選擇了A保暖,約35%的人選擇了B遮羞,只有不到5%的人選擇了C裝飾。衣物的歷史伴隨著人類的發(fā)展,起初的功能無外乎是保暖,但隨著身體的進化不斷適應(yīng)外界的溫度,發(fā)生了結(jié)構(gòu)上的改變。生命在進化的過程中,為了避免外界的“追殺”,會不斷提高自身的抵抗力,不斷地與外界進行交涉,盡量減少外界對自身的傷害。求生的本能成為早期記憶的雛形,面對比自己強大的敵人,只好改變自己。比如刺猬在受到攻擊時會縮成一團;蝴蝶為了避免被鳥捕殺在翅膀上長出假眼;變色龍,青蛙會隨環(huán)境改變而變換自己皮膚的顏色;海參,壁虎會丟掉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丟車保帥……久而久之,動物們有了恒定的生活方式,貓捉老鼠便成了天經(jīng)地義,而狗拿耗子則變成了多管閑事。由低端的巴普洛夫?qū)嶒炇业臈l件反射到高端的腦部記憶,生物功能的變化導致其結(jié)構(gòu)隨之發(fā)生改變,這就是進化論描述的“自然選擇”和“優(yōu)勝劣汰”的結(jié)果?!凹o錄”是最樸素的影像表達方式,它只需通過攝影機的鏡頭如實地記錄現(xiàn)實空間即可。“實驗”是較復雜的影像表達方式,它在最大程度上探究了影像語言所能表述的各種模式。對于一個紀錄攝影師來說,他的最高境界是零度創(chuàng)作。把一種以“零度”的感情投入到影像紀錄當中去的狀態(tài)。零度并不是缺乏感情,更不是不要感情;相反,是將澎湃飽滿的感情降至冰點,讓理性之花升華,作者從而得以客觀、冷靜、從容地抒寫。當然絕對的零度很難達到,攝影基本上是一種不干預的行為。
有些藝術(shù)家利用照片來助其繪畫,攝影技術(shù)解決了數(shù)千年來最智慧的藝術(shù)家,如達芬奇和丟勒探索的造型問題。當時最優(yōu)秀的藝術(shù)家也未意識到攝影正在悄悄地取代著藝術(shù)描繪記錄的功能。進入到21世紀,伴隨著科技的飛速發(fā)展,古登堡印刷機取代了手抄書,今天的數(shù)碼攝影也幾乎是一夜間把人們從暗房帶進明室。由量子世界跨越到比特時代,又一個磨坊老人的傳說!曾靠技術(shù)生存的攝影師遭遇了19世紀初寫實畫家堂吉訶德般的境遇,成為了時代的哀痛者!如今長鏡頭、蒙太奇加之電腦虛擬手法的使用,更是可以隨意創(chuàng)造時間和空間。影像突破了傳統(tǒng)空間靜態(tài)造型的局限,逼真地復原了動態(tài)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它使視覺的表現(xiàn)力具有了無限的自由,進而對未來充滿無盡的想象。
作者簡介:
孟繁羽,大連東軟信息學院數(shù)字藝術(shù)系教師,從事視覺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