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霞(青島大學研究生院韓語系,山東 青島 266071)
?
從泰特勒翻譯三原則看中韓科普類兒童讀物翻譯策略
——以《望遠鏡,再遠也能看清》為例
李海霞
(青島大學研究生院韓語系,山東青島266071)
摘要:科普著作作為科學技術交流媒介,對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及全球化進程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破疹悆和x物作為科普著作的一種,在兒童教育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國內有大量兒童科普作品是從外國引進的,正確的翻譯策略是保證譯文質量的關鍵。本文以泰特勒翻譯三原則和科普讀物的特征為指導,從“譯作應該完全再現(xiàn)原作的思想”、“譯作的寫作風格和手法應該與原作具有相同的特征”以及“譯作語言應該與原作語言同樣流暢”三方面對科普類兒童讀物的翻譯進行具體實例分析,提出了譯者應以“譯作應該完全再現(xiàn)原作的思想”原則為首要原則,使用加譯法、減譯法、引申法等翻譯策略。
關鍵詞:泰特勒翻譯三原則;科普類兒童讀物;翻譯策略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作為科學技術交流媒介的科普著作正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并且有相當一部分科普作品是從外國引進的。其中不乏含有韓國的兒童科普讀物。但是由于出版商需求的不同以及譯者水平的高低,導致譯作的質量參差不齊。就目前來看,我國國內有針對科普與科幻翻譯的理論書籍,如王振平(2006)等,但均以英漢翻譯研究為主。韓國的研究成果,目前沒有在泰特勒翻譯三原則下研究兒童科普翻譯的資料,兒童科普讀物翻譯研究暫時空缺。所以,本文選取韓國兒童科普作品《望遠鏡,再遠也能看清》中譯本作為研究對象,從泰特勒翻譯三原則具體分析翻譯中的問題,旨在提出中韓科普類兒童讀物的翻譯策略,以期提高兒童科普翻譯作品的整體質量。
科普讀物是科技文體的一種變體,是文學與科技相結合的寫作體裁??破兆x物的目的是普及科學技術知識,所以除文學性和科學性外,一般還具有通俗性和趣味性的特點??破兆x物就題材來說,可分為自然科學與技術知識的科普讀物以及社會科學知識的科普讀物;就讀者對象來說,可分為兒童科普讀物、青少年科普讀物和成人科普讀物;從科普讀物的翻譯角度來看,“科普文章的翻譯應該是純科技文本翻譯方法與文學翻譯方法的結合,既要體現(xiàn)科學的嚴謹性,又要使人喜聞樂見,這樣才能達到科學普及的作用?!眱和破兆x物作為科普讀物的一類,也應采取此翻譯方法,尤其考慮到兒童作為預期讀者這一重要因素,因此在強調科學性、文學性的同時,兼顧通俗性與趣味性,按照預期讀者可以接受的方式選擇語言方式。
亞歷山大·弗雷澤·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是英國著名翻譯家。泰特勒于1790年在倫敦出版了《論翻譯的原理》一書。書中他指出:“好的譯文是將原作的長處完完全全地移注到另一種語言里,使得譯文語言所屬國的人能毫不含糊地領會,強烈地感受,正像原作語言所屬國的人所領會、所感受的一樣。”并以此為基礎推論出翻譯的三條原則:譯文應完全復寫出原作的思想;譯文的風格和筆調應與原作相同;譯文應與原作同樣流暢。以上三條原則的前后順序是依其重要程度排列的。如果不能同時兼顧這三條原則,為了滿足第一條原則,可以犧牲第三條原則,必要的話,也可以犧牲第二條原則。
對于科普翻譯策略,王振平認為,科普翻譯的原則是“準確達意,通俗易懂,兼具文采。”于明學認為,“‘信’、‘達’、‘雅’標準同樣也能衡量科普作品翻譯水平,把知識盡善盡美地傳達給讀者?!毕旅鎻奶┨乩辗g三原則出發(fā),對《望遠鏡,再遠也能看清》韓譯中譯文進行實例分析。
(一)譯文應完全復寫出原作的思想
泰特勒認為譯者須精通原作與譯作兩種語言和原文題材,如原文意義不明或有歧義,譯者需要有足夠的判斷力,不可一味模仿原文。譯者有適度增刪的自由,但這種增刪是有限制的,即“增補的內容必須與原作思想有必不可少的聯(lián)系,并能加強原作的思想”,而刪減的內容必須是“明顯多余而有損壞于原作思想的東西”,即“句子中的次要成分”。保證意義的忠實性無疑是翻譯原則中最重要的一條,譯者翻譯任何一句話,都必須對原著的上下文有充分的理解,并充分揣摩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但對于兒童科普讀物的翻譯,考慮到兒童對科學知識了解不多,特別是一些專業(yè)術語詞匯,為了兼顧忠實于原作思想和忠實于兒童讀者,筆者采用加譯法、減譯法的翻譯方法,以便兒童理解。
1.加譯法
理論上翻譯時可以增加任何詞,即根據(jù)具體的上下文,可以增加動詞、形容詞、名詞、詞組或其它的詞類。但什么時候增加什么樣的詞,才恰到好處,而且不超出一定的界限,則需要悉心體會。
(1)添加動詞或形容詞
翻譯過程中,出于“譯文應完全復寫出原作的思想”原則的考慮,同時考慮到譯文接受者為兒童,增加動詞或形容詞可以使兒童科普翻譯更加符合作者要表達的意思。
道爾跟工蟻們加快步伐向觀望臺趕去。本以為就是一個亮晶晶的點來著,沒想到竟然這么清晰又漂亮?。?/p>
(2)添加注釋
對兒童科普讀物的翻譯,考慮到兒童對科學知識了解不多,減少兒童的閱讀障礙,特別是一些術語詞匯,為了忠實于兒童讀者,譯者通常會通過添加注釋,以便兒童理解,增加其科學知識??破兆x物其特征之一是科學性,因此在翻譯術語時,要求規(guī)范化、準確化。
如果這個鼓鼓的物鏡(接近被觀察物體的透鏡)聚(月)光成像的話,那么目鏡(靠近觀察者眼睛的透鏡)中形成的像就會比實際物體要大好多。
例③中物鏡、目鏡為物理學中的指定術語,為讓兒童讀者了解和掌握,增加其科學知識,這類術語需要譯者添加注釋,既考慮了兒童讀者,又沒有違背原作思想。
2.減譯法
有些韓語的用詞,從譯文語言的角度來看是多余的,沒必要的,這種詞在翻譯過程中,或者因鄰近的詞(上下文)已有說明,詞匯形式不需要重復出現(xiàn),或者因修辭習慣的要求,應當省略不譯,以求譯文言簡意賅,使譯文語言符合漢語的表現(xiàn)形式和修辭習慣。
兩天,三天,時間一天天過去了……
例④是一個排比句,中文的表達習慣中沒有“一天,兩天,三天,四天”的表達習慣,因此將“四天”略譯。
(二)譯文的風格和筆調應與原作相同
根據(jù)泰特勒的第二項原則,譯者必須能夠辨認原作的寫作風格和手法,準確判斷描寫風格,并使譯文的風格與手法與之相仿。兒童科普讀物則要使兒童在閱讀時,感到有趣,并且為了達到教育的效果和獲得科學知識,可讀性是必不可少的。在詞匯方面,考慮到兒童的閱讀及理解能力,在翻譯兒童科普讀物時,要區(qū)別于翻譯成人科普讀物,在譯文中多使用象聲詞、句末語氣詞。
(1)使用象聲詞
象聲詞是指模仿自然聲音構成的詞,在韓國語中有擬聲擬態(tài)詞,其中擬聲詞對應漢語的象聲詞。但是象聲詞具有民族性、時代性、社會性和地域性等特性,所以中韓翻譯時并非一一對應。從兒童科普讀物的翻譯來看,這類詞匯的使用會加強語言的直觀性、生動性和形象性,給兒童身臨其境的感覺,刺激其視覺和聽覺,將描寫的對象印刻在讀者的腦海中。
哇!本以為就是一個亮晶晶的點來著。
例⑤、例⑥中翻譯成“哎呀”、翻譯成“哇”描寫工蟻建房子的辛苦和努力,如此,使用象聲詞更能夠加強語言的直觀性、生動性,使兒童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2)使用句末語氣詞
語氣詞表示語氣的虛詞,句末語氣詞用于句末表示判斷、肯定、疑問、感嘆等不同語氣的助詞,常見的句末語氣詞為:‘啊、啦、呀、啦、了、咯’等等。在兒童科普讀物的翻譯中,使用句末語氣詞,能激起兒童讀者的共鳴和興趣,提高文章的可讀性。
“但問題是,望遠鏡太重了,我們搬不回來。就算搬回來,我們的房子也放不下?!?/p>
“那我們怎么辦呀?”
例⑧:
我們是不是應該停止建新房子,先找食物呢?”
例⑦譯文中“呀”語氣詞形象地描繪了工蟻們因為望遠鏡太重而無可奈何的感情色彩,激起兒童的共鳴,以便與文章中工蟻一起思考問題。例⑧譯文中“呢”語氣詞,將陳述句轉換成疑問句,增添了譯文的童趣色彩。
(三)譯文應與原作同樣流暢
關于第三項原則,泰特勒認為譯者好比畫家,兩者都從事模仿,畫家的臨摹是使用與原作相同的色彩,忠實地模仿原作的筆法和形態(tài),但譯者卻不能照搬原作的筆法,而要用另外一種手法和語言來表達原作的神韻,即通過創(chuàng)造來達到“同樣的感染力和效果”。也就是說“必須既用原作者的靈魂,又以他自己的發(fā)音器官來說話?!碧┨乩者€認為,如果要做到譯文與原文具有同樣的神韻和流暢,譯者應該具有與原作者相似的天分。但泰特勒并不同意譯者必須與原作者等同,譯者必須能夠判斷原作品的全部價值、領悟原作者的思維推理、品位原文的全部美感。
1.使用疊詞
疊詞是漢語的特殊詞匯現(xiàn)象之一,其功能是在于強調,通過詞匯重疊的方法強調感情、突出思想、增添音韻美和節(jié)奏感。一般來說,漢語疊詞分為ABB型、AABB型、ABAB、ABCC、AABC型等。在兒童科普讀物翻譯中,恰到好處的使用疊詞,可使譯文生動、活潑又不失童趣。
“如果今天還做不出望遠鏡,我們就得接受女王的處罰了。”
道爾憂心忡忡地說道。
例⑨中“很大很大”屬于ABAB型疊詞,例⑩中的“憂心忡忡”屬于ABCC型疊詞,比單純的“很大”、“內心焦急”更有節(jié)奏感,使譯文朗朗上口。
2.引申譯法
在韓譯漢中,有時會遇到一些詞,在詞典里難以找到貼合具體上下文的詞義。如果只照字面直譯,往往不能確切地表達原作的精神實質,或者不合譯文的習慣。在這種情況下,應當根據(jù)上下文,進行推理,引申出原文略而不談的言外之意,補充進去。有人把這種引申譯法稱為“邏輯發(fā)展補充法”?!八^引申譯法就是對詞語進行引申觸類,貫通其旨的譯法?!?/p>
道爾邊看圖畫,邊點頭。
“物鏡越大,成像就會越清晰。
而目鏡的焦距越短,成像就會越大。”道爾越來越明白了其中的奧妙。
前提是,必須在一周之內把望遠鏡做出來,
不然的話,就要重罰他們。
……
如果今天還做不出望遠鏡,我們就得接受女王的處罰了。
例?中,根據(jù)上下文進行推理,將“道爾越來越明白了其中的奧妙”補充進去,使得整個段落翻譯完整、流暢、有邏輯,譯出了原作的含義。例?中,將引申為“接受女王的處罰”,呼應前文“前提是,必須在一周之內把望遠鏡造出來,不然的話,就要重罰他們。”中女王要處罰它們的內容,比翻譯為“出大事了”更容易表達原作的神韻,使前后語句更通順、流暢。
綜上所述,中韓科普類兒童讀物的翻譯策略如下:
首先,根據(jù)泰特勒翻譯三原則,譯者需要以“譯文應完全復寫出原作的思想”為首要原則,適當采用加譯法、減譯法等翻譯方法,適度增刪,忠實于原作思想和忠于兒童讀者。
其次,在“譯文的風格和筆調應與原作相同”原則下,考慮兒童的特征,在譯文中要多使用象聲詞、句末語氣詞等翻譯方法,使兒童在閱讀時,感到有趣,并且達到教育的效果和獲得科學知識。
最后,在“譯文應與原作同樣流暢”原則下,判斷原作品的全部價值、領悟原作者的思維推理,使用疊詞、引申譯法等翻譯方法,使譯文與原文具有同樣的神韻和流暢的同時,生動、活潑又充滿童趣。
參考文獻:
[1]王佐良,丁往道.英語文體學引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7
[2]王振平.科普著作的文體與翻譯.上海翻譯,2006
[3]于明學.科普翻譯中的信、達、雅.吉林省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1986
[4]譚載喜.西方翻譯簡史.商務印書館,2004
[5]李龍海,李承梅.韓漢翻譯教程.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
[6]韓東吾.韓漢翻譯理論與技巧.延邊大學出版社,1994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 -864X(2015)05 -0129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