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敏 何 彥 楊繼君(重慶市綦江區(qū)人民醫(yī)院,重慶410420)
?
石蒿退熱散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熱臨床觀察
劉敏何彥楊繼君△
(重慶市綦江區(qū)人民醫(yī)院,重慶410420)
【摘要】目的觀察石蒿退熱散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熱的臨床療效。方法將6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熱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兩組均同時予以阿昔洛韋注射液靜滴、常規(guī)補液、物理降溫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石蒿退熱散口服。結果治療組較對照組能更快退熱、縮短發(fā)熱時間,改善臨床癥狀,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石蒿退熱散能有效地降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熱患者的體溫,安全有效。
【關鍵詞】石蒿退熱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熱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fā)病,為外鼻孔至環(huán)狀軟骨下緣包括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癥的概稱,約有70%~80%由病毒引起[1]?;颊弑憩F(xiàn)為惡寒、發(fā)熱、頭痛、身痛、咽痛、鼻塞、流涕、咳嗽等,部分患者可出現(xiàn)高熱,甚至驚厥,目前西醫(yī)治療上呼吸道感染高熱是在抗病毒藥物的基礎上加解熱鎮(zhèn)痛藥,或配以激素治療,其退熱雖然較快,但往往使患者出汗較多,且常常出現(xiàn)體溫降而復升,療效不能持久。而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清熱解毒的中藥湯劑具有較好的抗病毒、退熱作用[2-3]。本研究采用中藥石蒿退熱散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熱,觀察石蒿退熱散退熱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1臨床資料選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本院門急診診斷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熱患者60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齡17~63歲,平均(40.3±12.5)歲;病程8~72 h;腋溫38.5~39℃者49例,39.1~40℃者11例。按患者就診先后順序獲得選取的隨機數(shù)字。再對隨機數(shù)字進行處理分組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腋溫、實驗室檢查、X線表現(xiàn)等臨床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1.2病例選擇1)西醫(yī)診斷標準符合《常見疾病的診斷與療效判定標準》中的有關“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熱”診斷標準[4],(1)起病急,有受涼、過度勞累等誘因或與呼吸道感染患者接觸史;臨床癥狀可表現(xiàn)為咳嗽、痰可多可少、咽痛、身痛、鼻塞、流涕、聲嘶;腋下體溫在38.5℃以上;查體兩肺聽診呼吸音正?;蛟龃?,胸部X線檢查正?;蚍渭y理增多。(2)發(fā)病在72 h以內。(3)年齡在14歲以上或70歲以下。(4)無用藥禁忌證。(5)未合并有心腦血管疾病及嚴重肝腎疾病。(6)患者知情同意。2)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醫(yī)政司《中醫(yī)內科急癥外感高熱癥診療規(guī)范》[5]制定,確定察對象。凡屬急性發(fā)熱,惡寒,咽干痛,頭身痛,鼻塞流濁涕,咳嗽,咳痰,口渴,舌質紅或淡紅,苔薄黃或黃膩、少津,脈浮數(shù),體溫在38.5~40℃者均屬觀察對象。3)排除標準:(1)合并有肺部其他嚴重原發(fā)性疾病者或明確的細菌感染性疾病;(2)合并有心腦血管疾病及嚴重肝腎疾病者;(3)年齡在14歲以下或70歲以上者;(4)妊娠或哺乳期婦女;(5)體溫>40℃。
1.3治療方法兩組均同時予以利巴韋林注射液靜滴,0.9%氯化鈉注射液500 mL靜滴補液,溫水擦浴,治療療程為3 d,同時囑患者多飲水。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石蒿退熱散:石膏30 g,青蒿20 g,蟬蛻10 g,升麻15 g,金銀花10 g,連翹10 g。沖服,每次50 mL,每2小時1次,每日2劑。兩組均在初次用藥后每2小時測體溫1次,連續(xù)觀察72 h體溫。若體溫降至正常后,改為每4小時測體溫1次。治療期間若病情嚴重者,合并細菌感染適當加用抗菌素。
1.4觀察指標通過觀察兩組體溫開始下降時間、首次降至正常時間、完全降至正常時間及主要癥狀(包括咽干痛、頭身痛、鼻塞流濁涕、咳嗽)積分變化情況。主要癥狀按無、輕、中、重度分別記為0、1、2、3分。
1.5療效標準參照文獻[6]制定。臨床控制:治療24 h內,體溫恢復正常,且無反復。顯效:治療24 h內,體溫降低≥1.0℃,但未至正常。有效:治療24 h內,體溫降低0.5~1.0℃(不含1.0℃),但未至正常。無效:治療24 h內,體溫降低不足0.5℃。
1.6統(tǒng)計學處理應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退熱時間比較見表1。經治療后,治療組與對照組退熱時間相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提示治療組較對照組能更有效退熱,縮短發(fā)熱時間。
表1 兩組退熱時間比較(h,±s)
表1 兩組退熱時間比較(h,±s)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組別 首次降至正常時間完全退熱時間治療組12.26±2.8△ 23.61±4.16△ 對照組15.72±6.72 27.98±6.76 n 開始退熱時間30 6.98±1.47△ 30 8.85±1.36
2.2兩組治療前后主要癥狀積分變化比較見表2。治療后兩組主要癥狀均有明顯改善,而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主要癥狀積分變化比較(分,±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P<0.05。
組 別 時間 咽干痛 頭身痛 鼻塞流濁涕 咳嗽治療組 治療前(n=30)治療后對照組 治療前1.82±0.48 1.95±0.36 1.03±0.65 1.26±0.46 0.35±0.21*△ 0.56±0.32*△ 0.14±0.26*△ 0.20±0.15*△ 1.84±0.43 1.90±0.51 1.04±0.76 1.28±0.68 (n=30)治療后0.95±0.36 1.36±0.51 0.54±0.20 0.68±0.45
2.3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3。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體是病毒,少數(shù)由細菌引起,西醫(yī)治療主要采用對癥治療與對因治療[7]。目前臨床上對病毒感染的治療尚缺少特異的治療藥物,且有一定的毒副作用。研究證實,多種中藥及其復方具有抗病毒、抗菌雙重功效,并可以改善患者局部和全身癥狀[8]。本病屬于中醫(yī)學的“溫病”范疇,認為是由于人體感受六淫邪氣或疫癘之氣所引起的一種外感發(fā)熱,經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石蒿退熱散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療效。該方藥物組成包括:石膏、青蒿、蟬蛻、升麻、金銀花、連翹。方中重用石膏為君藥,石膏辛、甘、大寒,歸肺、胃經,具有“降火之神劑,瀉熱之圣藥”之稱,是臨床清熱瀉火[9]的常用藥。現(xiàn)代研究表明石膏能抑制發(fā)熱時過度興奮的體溫調節(jié)中樞[10],具有強而快的退熱作用,而對正常體溫無降溫作用,同時亦可抑制汗腺分泌,故在退熱時無出汗現(xiàn)象。青蒿有清熱解毒、除蒸作用,黃修奇等[11]研究發(fā)現(xiàn)青蒿水煎劑通過灌胃給藥對發(fā)熱大白鼠均有明顯的解熱作用,且退熱作用與劑量相關。同時青蒿素對流行性出血熱病毒、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蟬蛻能疏散風熱,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有解熱作用。升麻能清熱解毒,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升麻提取物具有解熱、抗炎、鎮(zhèn)痛作用。金銀花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之功效,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金銀花具有解熱、抗病毒、廣譜抗菌、抗炎等藥理作用[12]。連翹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疏散風熱之功效,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連翹所含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FTS具有抗感染及解熱[13]作用。臨床上兩者常相需為用,現(xiàn)代實驗研究表明金銀花與連翹劑量按1∶1配伍具有較好降低體溫的作用[14]。通過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石蒿退熱散具有解熱、抗病毒、抗炎作用,能有效縮短急性上呼吸感染高熱發(fā)熱時間,改善臨床癥狀,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陳灝珠,鐘南山,陸再英.內科學[M]. 8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13.
[2]陶鴻潮.青石湯合牛黃清心丸治療上感高熱82例[J].中國中醫(yī)急癥,1997,6(5):239.
[3]汪生高,馬利五,馬家琪,等.石膏青葛湯治療外感發(fā)熱260例[J].現(xiàn)代中醫(yī)藥,2002,6(6):25.
[4]吳少禎,吳敏.常見疾病的診斷與療效判定標準[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9:140-142.
[5]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外感高熱癥診療規(guī)范[J].中國中醫(yī)急癥,1995,4(6):259.
[6]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58-60.
[7]黃峻,陸鳳翔.實用內科診療規(guī)范[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2-3.
[8]江楊清.中西醫(yī)結合臨床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3-10,849-856.
[9]Engblom D,Saha S,Blomqvist A,et al. Inflammatoryre -sponse:pathway across the blood brain barrier[J]. Nature,2001,410(6827):430.
[10]Mackowiak PA,Bartlett JG,Borden EC,et al. Conceptsoffever,recent advances and lingering dogma[J]. ClinInfectdis,1997,25(1):1.
[11]黃修奇.青蒿的解熱作用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38 (9):4581-4582.
[12]莊麗,張超,阿里穆斯.金銀花的藥理作用與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3,40(2):378-380.
[13]馮淑怡,李先榮,孫建寧.連翹酯苷抗感染、解熱作用研究[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06,6(10):73-75.
[14]段紅妍,馬成.金銀花與連翹配伍退熱機制的實驗研究[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9,18(11):1214-1216.
中圖分類號:R562.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4-745X(2016)02-0336-02
doi:10.3969/j.issn.1004-745X.2016.02.052
通信作者△(電子郵箱:yjj0316@126.com)
收稿日期(2015-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