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娟 楊玲枝 俞世偉
中國.中國礦業(yè)大學銀川學院(寧夏銀川) 750011 E-mail:hjuan015@163.com
團體輔導對大學生極端心理危機事件的影響
和娟楊玲枝俞世偉
中國.中國礦業(yè)大學銀川學院(寧夏銀川)750011E-mail:hjuan015@163.com
【摘要】目的:研究生命教育團體心理輔導對大學生極端心理危機事件的有效性,為高校心理衛(wèi)生服務和心理危機干預提供依據(jù)。方法:通過網(wǎng)上招募及心理普查篩選出40名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干預組接受6次團體心理輔導,對照組處于常態(tài),隨后采用自殺態(tài)度問卷、特質應對方式問卷進行干預前后評估。結果:干預組與對照組在對自殺行為性質的認識(t=-3.05,P<0.01)、對自殺者的態(tài)度(t=-2.56,P<0.05)、積極應對(t=-2.61,P<0.05)因子上均存在顯著性差異。結論:團體心理輔導對有極端心理危機傾向的大學生有顯著的干預效果。
【摘要】極端心理;極端行為;生命教育;團體輔導;危機事件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生活節(jié)奏的不斷加快,社會競爭壓力的不斷增加,使得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在科技和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今天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升學和就業(yè)壓力、心理障礙、感情受挫、經(jīng)濟壓力以及家庭和學校各方面的急劇變化等都給大學生的心理帶來嚴重沖擊,大學生因缺乏良好的應對機制和社會支持而導致無助、無望,甚至對生命的認知和理解都發(fā)生了偏差,喪失了生命神圣感而出現(xiàn)自暴自棄,導致自殘、自傷、自殺及傷害他人等極端心理危機事件時有發(fā)生。
美國學者卡普蘭認為,每個人都在不斷努力保持一種內心的穩(wěn)定狀態(tài),使自身與環(huán)境相平衡與協(xié)調,當重大問題或變化發(fā)生使個體感到難以解決、難以把握時,平衡就會被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擾,內心的緊張不斷積蓄,繼而出現(xiàn)無所適從甚至思維和行為的紊亂,進入一種失衡狀態(tài),這就是危機狀態(tài)[1]。王艷紅認為,極端心理危機事件的施暴者往往處于這樣的危機狀態(tài)中[2]。極端心理危機事件是指個體面臨突然或重大生活變故(如親人死亡、情感危機等)或長期承受巨大的精神壓力(如來自家庭、學業(yè)、就業(yè)等方面的壓力及生理心理缺陷等),原有的心理平衡狀態(tài)被不斷打破,而新的平衡始終無法建立起來(即處在心理危機之中),從而導致其采取極端行為或措施,對他人或自己造成嚴重的傷害或帶來嚴重后果的事件,主要表現(xiàn)為自殺與攻擊兩個方面[3]。
在以往的研究中,對大學生極端心理危機事件的干預研究很多,但更多地是關注事件發(fā)生后的心理干預,而對事件發(fā)生前的預防研究并不多。大學生極端心理危機事件的產(chǎn)生有多方面的原因,現(xiàn)代社會崇尚功利與效率,為了滿足物質需求而忽略人存在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個體由于生命意義缺失而產(chǎn)生無存在感、無價值感、無意義感以及存在空虛,是導致大學生極端心理危機事件的重要原因[4]。面對大學生因生命意義缺失而產(chǎn)生極端心理危機和自殺的現(xiàn)象,諸多學者認為,唯有對最根本的生命議題加以檢視,才能有根本的解決[5]。因此,從生命意義的角度構建大學生極端心理危機事件的矯正機制,開展生命意義教育,從根本上預防大學生極端心理危機事件的發(fā)生則具有現(xiàn)實意義。從生命意義的角度開展危機預防,不僅限于知識層面上的講授,更重要的是如何使學生通過自身的實踐和體驗去探索自己存在的意義。近年來,高校逐漸把團體心理輔導作為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6],在團體輔導中,通過角色扮演、主題討論、活動體驗等多種方式,引導大學生自身生命的體驗,圍繞著日常生活中學生遭遇的種種生命現(xiàn)象,去思考判斷他們自身的經(jīng)驗,體驗生命的豐富性,發(fā)揮生命的潛能,形成健康的認知模式,遇到挫折和壓力進行正確歸因,能有效地預防大學生的極端心理危機事件[5]。因此,本文旨在探索生命教育團體心理輔導對大學生極端心理危機事件的預防效果,為高校心理危機干預提供依據(jù)。
1對象與方法
在中國礦業(yè)大學銀川學院心理普查(心理普查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和大學生人格問卷UPI)結果異常的學生中招募40名被試,隨機選擇20名為干預組,其余為對照組,年齡18~21歲。
1.2.1自殺態(tài)度問卷[7](QSA)該問卷由肖水源編制,共29個條目,其中13個條目反向計分,16個條目正向計分。分為4個分量表:對自殺行為性質的認識(F1);對自殺者的態(tài)度(F2);對自殺者家屬的態(tài)度(F3);對安樂死的態(tài)度(F4)。采用5級評分。該問卷信度與效度較好,均達到了統(tǒng)計學要求。
1.2.2特質應對方式問卷[7](TCSQ)該問卷由姜乾金修訂而成,共包含20個條目,分為2個分量表:消極應對(NC);積極應對(PC)。采用5級評分。NC和PC的克倫巴赫α系數(shù)分別為0.69和0.70,表明該特質應對問卷有合適的信、效度支持,在心理病因學研究方面可推廣使用。
1.2.3干預方法干預組接受生命教育團體心理輔導,對照組像往常一樣自然學習。根據(jù)相關文獻[8-13]以及對干預組被試的訪談,有針對性地制定了6個主題,主要目的是讓成員認識和理解生命,端正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感受生命的美好,引導其健康的生命觀。由同一指導者完成6次干預,見表1,每周1次,每次2小時,連續(xù)進行6周。在每次團輔活動中,領導者采用不同的方式引出主題,進而采用價值澄清、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分組討論、行為訓練等方式充分調動成員的積極性與參與性,使得團體成員在接納、支持、開放的氛圍中體驗和感受生命,最后在每次活動結束后要求成員寫本次活動的感悟日記,在下次活動中進行分享,鞏固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能,從而提高輔導效果。兩組被試在干預前后分別進行自殺態(tài)度問卷及特質應對方式問卷的測試。在取得后測數(shù)據(jù)后對對照組進行生命教育的主題講座,以解決干預研究中的倫理問題。
表1 大學生生命教育團體心理輔導方案
采用SPSS 19.0進行描述統(tǒng)計與相關分析。
2結果
據(jù)表2顯示,在進行生命教育團體心理輔導之前,干預組與對照組在自殺態(tài)度問卷、特質應對方式問卷上的得分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干預前后兩組大學生自殺態(tài)度問卷、特質應對方式問卷的組間、組內比較±s)
注:*P<0.05,**P<0.01,***P<0.001
在團體心理輔導干預之后,干預組與對照組在自殺態(tài)度問卷中對自殺行為性質的認識、對自殺者的態(tài)度兩個分量表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在對自殺行為性質的認識上,干預組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在對自殺者的態(tài)度上,干預組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組與對照組在特質應對方式問卷中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兩個分量表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在積極應對因子上,干預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在消極應對因子上,干預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干預后,干預組在自殺態(tài)度問卷中對自殺行為性質的認識上得分顯著高于團體輔導前(P<0.05),對自殺者的態(tài)度得分上也顯著高于團體輔導前(P<0.01)。在特質應對方式問卷中,干預組在積極應對分量表上的得分顯著高于團體輔導前(P<0.05)。
3討論
本團體的目標是關注生命,呵護生命,珍惜生命,對生命意義的挖掘與探討,理解死亡賦予生命的真實涵義,從而幫助團體成員以一種更加積極的態(tài)度去開展自己的人生。從本研究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結果來看,本研究設計的生命教育團體心理輔導方案在提高大學生對生命意義的認識方面有一定的作用。經(jīng)過團體輔導,干預組在對自殺行為性質的認識、對自殺者的態(tài)度、積極應對因子上都得到了顯著提升。
干預組對自殺行為性質的認識上得分更高,表明干預組成員對自殺行為持反對、否定的態(tài)度。他們更加傾向于認為自殺行為是非理性的、沖動的、不負責任的逃避,是對生命的不尊重,是對生命權利的濫用,認為自殺行為是不被認可的,無論什么樣的理由都不足以構成自殺的借口。在本次團體活動中,引導者通過“生命的誕生”讓干預組成員了解了生命的起源、誕生和成長,并在此過程中體驗和探索自我,通過對“生命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生命意味著什么?”等問題的叩問幫助他們更清晰地認識到生命的意義首先就是努力地活著,而努力活著的過程就是一種精神成長的過程,是在不斷地追求生命的存在價值,創(chuàng)造活著的意義,領悟生命的神圣,從而更加淡定地面對挫折與困境。在“生命的終止”單元中,讓干預組成員經(jīng)歷一次“死亡”,進一步認識“生”的意義。死亡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們從中看到生命的有限、生命的歷程和生命的美好,因此,以死觀生的死亡教育能夠讓成員更充分地領悟和把握人生的價值,進一步認識到活著的意義,學會尊重生命[6]。總之,本次團體輔導強化了干預組成員對生命及自殺行為性質的認識,有效預防了自殺這種極端心理。
在對自殺者的態(tài)度上,干預組得分更高,表明干預組成員對自殺者持排斥和歧視的態(tài)度。他們不認同自殺者,不贊同給與其與自然死亡同等的待遇,在道德上評判自殺者,傾向于認為他們自私,不負責任,因而在與自殺未遂者相處時,關系冷漠,不愿意與其建立和保持親密關系,不愿意對他們表示同情、關心和愛護,對自己認定的某些把自殺當控制他人手段的反復自殺者特別反感。在“生命的成長”單元中,融入了生命依存教育,讓他們更加明白了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在安全感和歸屬感的獲得中起著重要作用,在生活中要適時地凈化和選擇自己的朋友圈子,免受他人負性情緒的困擾,提高心理免疫能力。故干預組成員更傾向于排斥有極端心理危機傾向的自殺者。
在特質應對方式問卷中,干預組在積極應對因子上得分更高,表明干預組成員在應對挫折時更傾向于用一種積極的方式去處理,遇到事情通常會往好的方面想,能夠很快忘掉令人不愉快的事情,通常會以幽默的方式化解尷尬的局面,困難和痛苦都能很快地適應。這是由于在整個團輔過程中,一直穿插著生命磨礪教育。干預組成員更加領悟了挫折、壓力、沖突是人生必經(jīng)的歷程,并學會了在面對挫折時主動求助的能力,認識到生命是一種責任和承諾,即便輸?shù)粢磺幸膊荒茌數(shù)魧ι男拍?,應該對自己、親人及社會負責,學會了無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積極樂觀地面對??傊?,干預組更加能夠認識生命、理解生命、欣賞生命、尊重與珍惜有限生命,建立起了樂觀、積極的人生觀,有效促進了他們的價值觀、生理心理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對大學生極端心理危機的干預必須要通過教育來完成,尤其是涉及價值觀內化、人生觀內化、生死觀建構的生命教育,所以,大學生的極端心理危機干預必須改變以病理心理學為基礎的危機干預觀念,向以生命成長為主要價值取向的危機干預觀念進行轉變[14]。本研究表明,團體心理輔導能夠促進大學生的生命成長,增強大學生的生命體驗,有效預防自殺等極端心理危機。鑒于此,本研究對改進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建設高校的育人機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加強生命教育,珍愛生命之存在,提升生命之價值,創(chuàng)造生命之魅力,是當前大學教育不可或缺的。在大學教育中需要加入生命教育,建構以生命成長為主要價值取向的危機干預觀念。一是要防患于未然。在課堂上或者團體輔導活動過程中,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生命觀,對潛在的或即將產(chǎn)生的心理危機起到免疫作用;二是要統(tǒng)攬大局。通過心理普查、心理訪談、心理咨詢等方式對有潛在極端心理危機傾向的學生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挖掘其價值觀當中的不合理信念,幫助找到其極端心理危機產(chǎn)生的深層次的生命根源;三是要授之以漁。對有潛在極端心理危機傾向的大學生,其價值觀當中的不合理信念采取治療措施,引導及重塑其價值觀,使其對極端心理危機具有防御性,在生活中遇到極端心理危機問題時,能夠進行自我調控,徹底解決其極端心理危機問題[15]。
參考文獻
[1]Gillland B E,James R K.危機干預策略[M].肖水源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0:30-33
[2]王艷紅.大學生極端心理危機事件的前期預防措施[J].技術與市場,2013,20(7):329-331
[3]俞世偉,楊玲枝,和娟.獨立學院大學生極端心理危機事件的調查[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5,23(4):606-610
[4]蔡明昌.生命教育、生死教育與死亡教育:發(fā)展背景與課程對比之探討[J].教育研究信息,2002,10(3):1-14
[5]伍翔.基于生命意義視角的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體系探索[J].科教文匯,2014,11(8):209-210
[6]袁磊.大學生生命教育團體輔導活動設計與實踐[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8(2):109-110
[7]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106-364
[8]聶玉鳳.基于生命教育的大學生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的設計與實施[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2):96-97
[9]趙菲.青少年生命教育團體輔導活動實驗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2
[10]吉曉青.大學生生命觀教育團體輔導效果研究及其反思[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2,16(2):41-45
[11]高娟,呂少博,趙妍,等.大學生生命意義、特殊完美主義和生活滿意度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8):1273-1275
[12]李曉蕓,班永飛.團體心理輔導效果及治療因素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2):211-213
[13]張晶慧.團體輔導改善大一學生人際交往質量的實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5,23(4):598-601
[14]吳遠,姚飛.價值觀引導: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新視角[J].中國高等教育,2006(21):29-30
[15]章周炎,汪麗華.生命教育視域下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干預策略[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2,19(3):120-124
中圖分類號:R39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252(2016)02-0271-04
基金項目:寧夏高等學??茖W研究項目(編號:NGY2013136)
doi:10.13342/j.cnki.cjhp.2016.02.030
(收稿時間:2015-08-24)
The Influence of Group Counseling on College Students' Extreme Psychological CrisisHeJuan,YangLingzhi,YuShiwei
ChinaUniversityofMiningandTechnology,YinchuanCollege,Yinchuan75001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research the validity of group counseling for college students' extreme psychological crisis,and provide the basis for college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Methods:Through the online recruitment and psychological survey,we screened 40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and divided randomly as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he intervention group received 6 times group counseling,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he normal,Subsequently,QSA and TCSQ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intervention.Results: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screpancies between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on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suicide behavior,attitude towards suicide,positive response.Conclusion:Group counseling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students with the tendency of extreme psychological crisis.
【Key words】Extreme psychology;Extreme behavior;Life education;Group counseling;Psychological crisis
·論著·(心理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