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誰誰
有個記者朋友在聊天時突然提出一個問題:“我以前挺內(nèi)向的,怎么現(xiàn)在變成外向型的人了呢?”她35歲,給人的印象是口無遮攔。認識她不到三個月,我就知道她老公曾是她的采訪對象,她九歲的兒子曾在學校里尿過褲子——這些事都是她親口說出來的。
后來她總結自己之所以變得外向主要是因為采訪需要,因為一旦采訪時出現(xiàn)冷場,她就需要尋找新話題激起采訪對象敘述的興趣。久而久之,氣象信息、時事新聞和明星八卦等都能被她借用來當成話引子。再后來,她的兄弟姐妹、兒子和老公也成為她與采訪對象拉近距離的“工具”。
我曾在飯局上遇到過一位室內(nèi)裝潢設計師,他對那家餐廳里的幾根柱子贊不絕口。順著他的手看過去,我發(fā)現(xiàn)那是幾根被做成百年老樹模樣的柱子。我以前也見過這種柱子,并不覺得有什么可圈可點之處,可設計師卻打開了話匣子,說它的材料一流,漆工更是好得沒話說。興之所至,他竟特意走過去摸了摸,回來時一臉滿足,就像剛從麥加回來的朝圣者一樣。
職業(yè)對人的影響由此可見,那種經(jīng)年累月、潛移默化的浸潤在不知不覺間改變了人的思維。如果說動物的保護色是自然選擇的結果,那么上述種種“惡習”大概就是職業(yè)選擇的結果吧。
還好職業(yè)不是繼承而來的,否則記者的后代一定都是大嘴巴,裝潢師的孩子都愛摸表面材料,專欄作家的后代都會“出賣”朋友——后者是我自身體會。為了寫專欄,我經(jīng)常會把身邊人的職場故事或體會寫出來,害得朋友們現(xiàn)在對我三緘其口,生怕又被我“出賣”了。
(摘自《朝九晚五》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