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霞
【摘要】 目的 總結性分析腹腔鏡下小兒疝氣高位結扎手術的操作過程及配合方法。方法 30例小兒疝氣患兒作為研究對象, 均經(jīng)腹腔鏡下高位結扎術治療, 對手術治療效果進行分析。結果 30例患兒均順利完成手術, 手術時間為8~25 min, 平均時間為(12.2±4.3)min, 術中出血量為1~8 ml, 平均出血量為(3.2±1.1)ml, 住院時間為2~4 d, 平均住院時間為(2.3±1.1)d。無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 均恢復健康。結論 腹腔鏡下高位結扎術是治療小兒疝氣常用手段, 給予全方位手術配合是確保手術成功的關鍵。
【關鍵詞】 小兒疝氣;腹腔鏡;高位結扎術;手術配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3.189
小兒疝氣是小兒常見病癥之一, 可在出生后數(shù)天、數(shù)月或數(shù)年后發(fā)生, 臨床表現(xiàn)為腹痛、惡心、嘔吐等癥狀, 若得不到控制將會對患兒消化系統(tǒng)和生殖系統(tǒng)造成不利影響, 甚至會威脅到患兒生命安全, 因此早期發(fā)現(xiàn)并給予及時、徹底的治療尤為重要[1]。本研究選取本院2015年2~7月診治的30例小兒疝氣患兒為研究對象, 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2~7月收治的30例小兒疝氣患兒, 均經(jīng)臨床檢查并確診, 符合小兒疝氣相關診斷標準, 其中男21例, 女9例, 年齡7個月~11歲, 平均年齡(3.5±0.4)歲, 斜疝18例, 直疝12例, 左側疝16例(占53.3%), 右側疝9例(占30.0%), 雙側疝5例(占16.7%)。對于患有嚴重器質性病變和感染性疾病患兒予以排除。
1. 2 方法
1. 2. 1 治療方法 所有患兒均行腹腔鏡下小兒疝氣高位結扎術, 均在全身麻醉下進行, 給予舒芬太尼(宜昌人福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 國藥準字H20054256, 5 ml∶250 μg)和丙泊酚(西安力邦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123318, 50 ml∶1.0 g),
劑量分別為1 μg/kg、1 mg/kg?;純喝⊙雠P位, 足部稍向上傾斜15°, 在肚臍下方行切口, 長度1 cm左右, 置入0.5 cm
Trocar, 注入二氧化碳建立氣腹, 預限壓為8 mm Hg(1 mm Hg=
0.133 kPa), 利用腹腔鏡探測兩側腹腔, 找出疝囊并進行結扎, 均采用體外穿刺縫合內環(huán)和體外打結方法, 具體操作為:先常規(guī)肩擦汗雙側腹股溝內環(huán)口處, 一并處理隱匿疝, 在患側投影處帶線穿刺, 穿入腹腔應避開精索血管, 左手縫合, 右手持分離鉗固定, 完成縫合后, 收緊結扎, 放氣, 拔出套管及器械。
1. 2. 2 護理配合 ①術前準備。術前1 d探訪患兒, 了解其基本情況, 與患兒家屬進行溝通, 交代治療事宜, 對年齡較小患兒, 注意談話的語氣, 多給予支持和鼓勵, 緩解患兒的恐懼感, 打消家長的顧慮;術前6 h禁食, 4 h禁水, 協(xié)助完成各項常規(guī)檢查, 常規(guī)腹部備皮, 對于皮膚嬌嫩、敏感患兒, 清潔臍部時選用刺激性較低的碘伏;準備好手術各項器具, 包括腹腔鏡器械、分離鉗、氣腹管、無菌保護套等確保腹腔鏡等系統(tǒng)運轉良好。②術中配合。患兒進入手術室后, 立即建立靜脈通道, 協(xié)助麻醉師麻醉, 配合醫(yī)生完成各項操作, 包括準備手術臺、協(xié)助醫(yī)生鋪單、接連各項設備, 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 保持動作輕柔;術中注意保暖, 包括手術室溫度和途中溫度控制, 溫度保持在27℃左右, 濕度在60%左右;手術過程中密切觀察患兒各項生命體征及血氧飽和度, 發(fā)現(xiàn)異常情況及時進行處理, 術后做好交接工作[2]。③術后處理。術后清點器械, 清洗腹腔鏡, 定點放置, 專人保管;完成手術后, 對患兒及其家屬進行健康宣教, 保證充足休息、合理飲食, 告知相關注意事項;對患兒進行針對性護理, 注意觀察患兒切口情況, 是否有出血情況, 發(fā)現(xiàn)異常及時處理, 對于疼痛較重者, 適當給予鎮(zhèn)痛藥物, 定期對病房進行消毒, 加強巡視, 營造良好的治療環(huán)境。
2 結果
30例患兒均順利完成手術, 手術時間為8~25 min, 平均時間為(12.2±4.3)min, 術中出血量為1~8 ml, 平均出血量為(3.2±1.1)ml, 住院時間為2~4 d, 平均住院時間為(2.3±1.1)d。護理后, 未出現(xiàn)嚴重并發(fā)癥及術后感染, 其中有1例患兒術后出現(xiàn)腹脹, 經(jīng)對癥治療后癥狀緩解, 所有患兒均恢復健康。
3 討論
小兒疝氣發(fā)病援用復雜, 危害性較大, 目前臨床主要采用手術治療方法, 其關鍵點在于找到疝囊, 常規(guī)術式在尋找疝囊時, 容易遺漏隱匿疝囊, 且在手術操作中需完整牽引精索, 預后較差, 加之患兒身體各器官發(fā)育程度尚不成熟, 腹股溝管解剖部位遭到破壞后不容易恢復, 而采用腹腔鏡下高位結扎術可有效克服這些缺點, 成為臨床推薦使用術式。概括而言, 腹腔鏡下小兒疝氣高位結扎術具有微創(chuàng)、術后疼痛輕、并發(fā)癥少、恢復快、復發(fā)率低等諸多優(yōu)點, 該術式能夠發(fā)現(xiàn)隱匿疝囊, 可有效避免二次手術, 減輕術后護理難度, 值得注意的是, 小兒群體的特殊性也給手術操作和術后護理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為進一步保證手術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術前充分準備、術中密切配合和術后有效處理對手術的順利進行和患兒的病情康復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是降低手術風險、提高患兒生活質量的重要保障[3]。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不斷進步, 腹腔鏡下小兒疝氣高位結扎術在臨床應用越來越廣泛, 與之相關的報道也較多, 陸艷春[4]選取48例經(jīng)腹腔鏡下高位結扎術治療的小兒疝氣患兒作為研究對象, 經(jīng)全方位手術配合和針對性護理干預, 4 d后46例患兒痊愈出院, 其中有2例患兒手術治療無效, 其原因為存在嚴重恐懼心理, 而在術前心理護理不足, 影響到手術進行及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 腹腔鏡下高位結扎術是治療小兒疝氣常用方法, 在臨床應用中給予全方位手術配合, 完善術前、術中及術后各項護理措施, 可順利完成治療, 促進患兒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 蔣晨霞, 楊艷超, 孟香果.腹腔鏡下注射器針頭輔助行小兒疝囊高位結扎術的手術配合體會.河北醫(yī)科大學學報, 2015, 10(2):224-226.
[2] 劉楊樺, 馮澤榮, 盧國浩, 等.經(jīng)臍單孔法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治療小兒斜疝58例.中國臨床新醫(yī)學, 2015, 10(3):220-223.
[3] 吳國新.用傳統(tǒng)開腹手術和腹腔鏡下小兒疝高位結扎術治療小兒疝氣的療效對比.當代醫(yī)藥論叢, 2014, 17(5):217-218.
[4] 陸艷春. 腹腔鏡下行小兒疝氣高位結扎手術的配合及護理. 山東醫(yī)藥, 2009, 49(21):117.
[收稿日期:2016-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