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松江
【摘要】 目的 探討下頸椎骨折脫位合并骨質疏松的術中防治措施及手術方法。方法 36例下頸椎骨折脫位合并骨質疏松患者, 均采用頸椎前路減壓及鈦網(wǎng)植骨、鈦板內固定治療, 記錄患者手術情況并隨訪觀察患者骨性愈合情況, 對比患者治療前后神經(jīng)功能分級情況。結果 36例患者均手術成功, 術后隨訪12個月, 手術切口愈合良好, 經(jīng)X線片檢查顯示, 鈦網(wǎng)、鈦板固定牢靠, 未出現(xiàn)松動、沉降或脫落情況, 相應椎間均骨性愈合。治療前后神經(jīng)功能分級比較,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結論 頸椎前路減壓配合鈦網(wǎng)植骨、鈦板內固定在下頸椎骨折脫位合并骨質疏松患者治療中的應用效果顯著, 同時加強術中的防治措施, 可進一步確保椎間穩(wěn)定性, 提升治療效果。
【關鍵詞】 下頸椎骨折脫位;骨質疏松;頸椎前路;防治措施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3.085
臨床報道表明, 多數(shù)下頸椎骨折脫位患者常合并嚴重脊髓創(chuàng)傷, 存在著較大的高位截癱風險[1], 臨床對于該病的治療主要采用頸椎椎體間融合加鋼板固定的方法, 但是對存在骨質疏松的患者來說, 其較容易出現(xiàn)植骨融合松動的情況, 對手術治療效果造成了較大影響。為進一步探討下頸椎骨折脫位合并骨質疏松患者的術中防治措施, 選取本院36例患者為研究對象, 均采用頸椎前路減壓及鈦網(wǎng)植骨、鈦板內固定治療, 取得了顯著效果, 現(xiàn)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2月~2014年10月收治的下頸椎骨折脫位合并骨質疏松患者36例, 其中男28例, 女8例, 年齡59~78歲, 平均年齡(71.21±9.35)歲, 均經(jīng)X線片檢查顯示伴有不同程度骨小梁稀疏且表面粗糙。交通事故傷21例, 墜落傷9例, 重物砸傷6例。受傷至入院時間5~20 h, 平均時間(13.24±2.28)h。
1. 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給予脫水、抗炎、補充能量等處理, 對頸椎脫位合并關節(jié)突絞鎖患者進行顱骨牽引, 并于X線監(jiān)控下進行牽拉復位, 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早期給予及時的手術治療, 病情較重情況下1周后擇期治療, 不能進行顱骨牽引的情況下, 應及時安排手術治療?;颊呷⊙雠P位, 于肩下墊枕后將頸后伸, 采用5%利多卡因浸潤麻醉, 將相應節(jié)段椎體視為中心, 后行左胸鎖乳突肌內側斜向切口, 切開皮膚并分離皮下組織后, 行鈍性分離, 并切開椎前筋膜, 后在分離、牽開側頸長肌后, 充分暴露椎體及椎間盤;采用C型臂X線機進行定位后, 于顱骨牽引下行減壓及復位處理, 并行椎體次全切。采用切除椎體制成骨粒填充鈦網(wǎng), 并植入相應椎間, 對骨質疏松患者則采用異體骨進行填充, 前方采用鈦板進行內固定, 確保螺釘固定牢靠。
1. 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手術治療前后及術后骨性愈合情況, 對比患者治療前后神經(jīng)功能分級情況。
1. 4 神經(jīng)功能判定標準[2] 美國脊髓損傷學會(ASIA)脊髓損害分級標準:A級:完全性損傷, 且患者骶段S4~5無任何運動及感覺功能保留;B級:不完全性損傷, 主要是指患者神經(jīng)平面以下, 包括骶段S4~5存在感覺功能, 但無任何運動功能;C級:不完全性損傷, 患者神經(jīng)平面以下有運動功能保留, 且一半以上的關鍵肌肌力<3級;D級:不完全性損傷, 神經(jīng)平面以下有運動功能保留, 一半以上的關鍵肌肌力≥3級;
E級:患者感覺和運動功能均表現(xiàn)正常。
1. 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等級計數(shù)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患者手術治療情況及隨訪結果 36例患者均手術成功, 術后隨訪12個月, 手術切口愈合良好, 經(jīng)X線片檢查顯示, 鈦網(wǎng)、鈦板固定牢靠, 未出現(xiàn)松動、沉降或脫落情況, 相應椎間均骨性愈合。
2. 2 患者治療前后神經(jīng)功能分級情況 患者治療前后神經(jīng)功能分級比較,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3 討論
本次所選取患者均采用頸前路減壓、鈦網(wǎng)植骨及鈦板復合固定治療, 術后早期患者可坐起活動, 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壓瘡及墜積性肺炎等并發(fā)癥的產(chǎn)生[3], 對患者早期功能恢復鍛煉及術后恢復具有重要意義[4]。且隨訪結果顯示患者骨性愈合情況良好, 為確?;颊咦甸g融合效果, 本次手術過程中采取了相應的預見性處理措施, 內容如下:①術中各項減壓操作合理:減少了對骨質疏松患者上下椎體兩端終板造成的過度損壞, 促進了椎間的融合;②植骨充分:對骨質疏松患者采用異體骨植入, 對促進患者骨愈合具有重要意義;③鈦網(wǎng)制作:術中選取合適鈦網(wǎng)尺寸并于鈦網(wǎng)兩端加附了墊圈, 從而有效避免了鈦網(wǎng)植入后下沉情況的發(fā)生;④鈦板固定:手術治療過程中采取了具備鎖定機制的鈦板, 在確保螺絲同鋼板連接穩(wěn)固性的同時減少了螺釘松動的發(fā)生, 并在骨質疏松處植入骨條, 確保了手術治療效果。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 36例患者均成功手術, 隨訪表明患者骨性愈合情況良好, 且患者治療后神經(jīng)功能分級優(yōu)于治療前(P<0.05)。表明對下頸椎骨折脫位合并骨質疏松患者采用頸前路減壓、鈦網(wǎng)植骨及鈦板復合固定治療的效果顯著, 同時加強對術中各項防治性措施的重視, 可有效減少術后脫落、沉降及移位等情況的發(fā)生, 并確保手術治療效果, 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張海波, 李華強, 蔣忠仆, 等. 閉合牽引復位聯(lián)合頸前路單節(jié)段融合治療下頸椎骨折脫位伴關節(jié)突交鎖.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10, 18(19):1648-1650.
[2] 滿毅, 徐廣輝 , 張詠 , 等. 新鮮下頸椎骨折脫位伴關節(jié)突交鎖的治療.同濟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10, 31(5):71-74.
[3] 曹海云.下頸椎骨折脫位合并骨質疏松的術中防治.中國醫(yī)學工程, 2011, 19(7):97-98.
[4] 郭琰.下頸椎骨折脫位術式選擇及療效分析.中華創(chuàng)傷雜志, 2015, 31(3):232-233.
[收稿日期:2016-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