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古代民族政策內容豐富,既存在歧視、壓迫政策,又存在有關于民族間和睦相處的民族政策。這些政策的出發(fā)點依然是統(tǒng)治者為了維護自身的權力和利益,但它們所起到的影響卻遠遠大于這些。中國的民族政策源遠流長,它們相互影響,是一種不斷發(fā)展的過程。
關鍵詞:民族關系;民族政策;土司制度;和親
一、我國古代民族政策產生背景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處理民族關系曾經是各個朝代、各種政權所面臨的最棘手的問題之一。各個朝代和政權的統(tǒng)治者在作出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決策的時候,都不得不著重考慮這個問題。于是,便有了民族政策的產生。我國歷史上民族政策的內容十分豐富,既有正確處理民族關系,照顧民族利益,使各民族和睦相處,使社會健康發(fā)展的成功經驗,也有歪曲民族關系,實行民族壓迫,使各民族紛爭不已,使社會動蕩不安的歷史教訓。
不可否認的是我國從古代開始以漢族作為主體民族。這種漢族長期居于主導地位的歷史格局,構成了千百年來中國民族關系問題演變發(fā)展的基本動因,也成為歷代王朝制定民族政策、協(xié)調民族關系、解決民族問題的特定的基礎。
二、我國古代民族政策資源豐富
隨著我國的歷史悠久,有關于統(tǒng)治者對其他民族的統(tǒng)治方式也很是豐富。
(一)歧視、壓迫政策
中國傳統(tǒng)上一直強調和重視“定分”?!岸ǚ帧笔侵甘紫劝褔液蜕鐣母鱾€民族,基于統(tǒng)治民族或主體民族的歧視概念,分為尊卑、貴賤不同的社會地位,然后使其定格于國家和社會內,及通過法律等使各個階級的社會地位確定下來并不得逾越。即把一國內各民族按照統(tǒng)治民族的意愿分為若干不同的等級或等次,然后賦予不同的權利和義務,實行民族對民族的統(tǒng)治。
早在中國民族形成過程中和產生后不久,就從最初的民族差別和我族與他族不同的觀念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華夷之辨”。這是指把主要由傳說中的“三皇五帝”為首的民族演化而來的民族稱為“華族”,而把中國周邊地區(qū)演化而生的民族稱為“夷”族或“蠻”族,就是所謂的“西夷”和“南蠻”。在最初的民族劃分上,已經朦朧的萌生了民族歧視的概念,因而認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各個朝代的漢族統(tǒng)治者所實行的民族政策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不把各民族化為不同的等級,沒有把漢族以外的少數民族歸入卑、賤的社會地位并用法律或制度確認和固定下來。這可能跟中國的民族多寡懸殊、漢族始終處于主導的或統(tǒng)治地位有關。在這樣的民族背景下,漢族逐漸滋生和形成了大民族主義。
相反,中國漢族以外的少數民族自然不具有這種優(yōu)勢地位和迫使其他民族臣服的力量。所以一旦他們憑借好斗狠勇和一時的軍事優(yōu)勢取得國家和社會的統(tǒng)治地位,為了保持本民族的既得利益和統(tǒng)治地位,把原本卑、賤的社會地位強行提升到尊、貴的地位,則往往需要把各民族的社會地位通過劃分和確定等級重新作出安排。
例如,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漢族以外的民族建立和實行統(tǒng)治的封建王朝-元朝。元朝繼承了原在中國北方建立的金朝實行的氏族等級制度,也對全國的民族分類依次排出等級,但又與之存在不同。他們認為民族有四類:第一類也是最高等級理所當然是蒙古、第二類是色目人,這些是原在漢族統(tǒng)治的王朝中屬于卑、賤的“夷狄”;第三類第三等級是漢人,漢族從統(tǒng)治地位降到第三等,元朝統(tǒng)治者原是處于弱勢被統(tǒng)治地位加之人口較之又少,君臨天下自然會引起漢族的不滿和頑強的反抗,大幅度降低漢族的地位就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第四類是較晚征服的南人。
(二)懷柔、同化政策
中國絕大數少數民族現(xiàn)在居住在邊遠地區(qū),分散在荒漠、高山峻嶺之中,就是歷史上漢族的統(tǒng)治者長期實行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的結果。他們以“天子”自居,要各地夷狄諸蠻族八方朝貢,臣服其治下,稍有違拗,動輒舉兵來伐。民族壓迫的結果,不僅造成了中國少數民族貧窮和不發(fā)達的歷史狀況,而且還造成了各民族間,特別是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在思想感情上的不信任、疏遠的隔膜,甚至產生了程度不等的對立、敵視的情緒。
在這種條件下,歷史上的不少統(tǒng)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做出了一系列的政策。秦“屬邦律”就開創(chuàng)了王朝政權運用法律手段治理少數民族的先例,其中確立的中央監(jiān)督下的民族自治、保障少數民族酋領法律特權、和親通婚以及民族同化等成為歷代王朝制定民族法律所遵循的基本制度框架。
當然經受住歷史考驗的居于主導地位的中國古代民族政策,則是從羈縻政策到土司制度。土司制度是羈縻政策的發(fā)展,又是羈縻政策的完善。所謂羈縻,拋開咬文爵字的若干解釋,實際上就是自先秦至宋王朝時期推行的比較寬松的民族政策,即以懷柔安撫為主,武力鎮(zhèn)懾為輔,恩威并施的政策。這個政策在實際實施過程中逐漸演化,隨著中央集權體制的加強,寬松也逐漸變得強硬,最后發(fā)展、演化成一套有較嚴格管理規(guī)則的土司制度。羈縻政策則是土司制的雛形。
土司制度濫觴于元代,盛行于明代,到清代逐漸衰落,然而它的最后消亡延續(xù)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初的民主改革時期。
羈縻政策的基本特點是:封建王朝對少數民族的統(tǒng)治,是通過少數民族的酋長、頭人來實現(xiàn)的。封建王朝封授少數民族酋領以某種官職稱號,世長其民,只要對朝廷表示臣服,即可不過問其內部事務。這就是“因俗而制”、“以夷制夷”。盡管歷史上封建王朝的民族政策具有民族壓迫的性質,體現(xiàn)了階級壓迫的實質,然而它還有另一方面,即懷柔羈縻??偟恼f來,中國歷史上的民族政策所呈現(xiàn)的是羈縻懷柔、和平交往為主,武力鎮(zhèn)懾為輔的特點。
土司制度的基本特點可以歸納如下:
第一,土司制度主導核心是中央政權,中央封建王朝對各少數民族地區(qū)的首領假以爵祿,寵以名號,賦予世襲的權力,使之仍按舊俗管理其原地區(qū),即通過土著首領對民族地區(qū)實行間接統(tǒng)治。
第二,各少數民族地區(qū)首領服從中央王朝的領導,聽從驅調,并須按期上交數量不等的貢納,即承擔一定的政治、經濟、軍事等義務。
第三,在管理制度方面更趨于完善、規(guī)則和嚴密。中央政權借助土司統(tǒng)治,維護了民族和邊疆地區(qū)的穩(wěn)定。土司制度在歷史上形成,也在歷史上消失,反映了歷史發(fā)展的辯證過程。
“民族同化”是指民族國家或民族社會通過政策、制度或法律有組織、有目的地實施的同化。這個同化是在強制或半強制中進行的。例如“胡服騎射”和清朝末期實行的“留頭不留發(fā),留發(fā)不留頭”。
其中少數的開明統(tǒng)治者確定制定和執(zhí)行過一些民族和解和睦鄰友好的政策,通過各種方式促進民族間的友好往來,和平相處,從而加速了各民族間相互融匯、自然同化的進程。
特別是隋唐時期作為古代民族法制發(fā)展的重要節(jié)點,奠定了運用法制手段調控民族關系的初步基礎。其一,確定了相對平等的民族法制指導思想。其二,在職官選任上,不搞厚漢薄藩,甚至還刻意選撥少數民族賢良干才擔任中樞要職。其三,唐廷在承襲秦漢屬國制度的基礎上,對歸附民族推行羈縻府州體制。主要包括三項內容:1、羈縻府州的都督、刺史、縣令均由歸附民族酋領擔任,且職位由其子孫世襲。2、各羈縻府州隸屬大唐版圖,應對唐廷履行相應的法律義務。政治上,奉唐“正朔”并遵守朝廷綱紀;經濟上,定期向中央進奉朝貢;軍事上,須服從唐軍調遣與節(jié)制。3、羈縻府州在政治、財稅、司法方面享有較大的自治權,可依本部族的傳統(tǒng)方式處理內部事務。其四,對遷居內地的散居少數民族,唐律體現(xiàn)了對其習俗規(guī)范的充分尊重。凡涉及民族案件,唐律優(yōu)先考慮適用本民族習慣法裁處,只有異族相犯時才適用國家法律。
(三)和解和睦、友好政策
在人類的民族關系上,從古至今充斥著以武力征服、強迫同化、民族滅絕等一系列的壓迫悲劇,但其間也有和睦相處,友好來往。上述的羈縻政策也可以被分為此類。在中國古代,體現(xiàn)民族和解和睦鄰友好政策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和親”。
在和親方面,我們比較熟悉的是文成公主入藏,嫁給松贊干布。和親的歷史作用并不局限于民族間的友好親善,它對促進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首先,和親創(chuàng)造了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有利于各民眾休養(yǎng)生息,發(fā)展生產。其次,和親可以使?jié)h族主居的平原地帶和少數民族所在的邊疆地區(qū)在經濟上相互交往,互通有無。再次,外加的公主一般要攜帶一些工匠和特種藝人等隨嫁。最后,隨著和親帶來的民族睦鄰友好、社會安定和互通有無的貿易需要,會在少數民族地區(qū)邊界處產生特殊的“茶馬互市”,這對促進民族間的經貿往來和社會發(fā)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以和親來促進各民族間的來往,維護社會穩(wěn)定,加快經濟發(fā)展的方式貫穿于多個朝代,雖然主觀上不能否認是一種違背女性意愿的迫害,但客觀上它對各個朝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是不能忽視的。
三、結語
自古以來,無論哪一個國家,只要是多民族構成的,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會制定和實施自己國家或地區(qū)的民族政策。民族政策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依據自己不同的民族構成和各自的歷史民族文化傳統(tǒng),從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出發(fā),制定和實施一定的民族政策,對國家和地區(qū)是否繁榮發(fā)展,民族團結,社會穩(wěn)定和國家統(tǒng)一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的民族政策并不是中斷的,單獨成為一個體系,它是一種承上啟下的過程,也是不斷發(fā)展的政策,它們相互影響,一些古代的民族政策至今影響著我國民族區(qū)域制度的實行。
【參考文獻】
[1]溫起秀.中國民族政策的歷史對比[J].西北民族學院學報,1999(02).
[2]謝本書.論中國歷史上的民族政策[J].思想戰(zhàn)線,2007(06).
[3]唐志君.中國民族關系格局演進的歷史啟示[J].新疆社科論壇,2012(06).
[4]劉振宇.中國古代民族法的歷史演進及其精神特質[J].法學雜志,2012(06).
[5]李寶奇.民族區(qū)域自治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08).
作者簡介:黃美妍(1989~),女,朝鮮族,吉林省琿春市人,延邊大學法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憲法與行政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