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趙孟頫所追求的古意
趙孟頫是元代很有影響的書法家和畫家,他在繪畫上主張作畫貴有古意和書畫用筆同法,這兩點集中體現了他的藝術觀,不僅關系正確評價古代繪畫理論的問題,也涉及中國畫的特點問題。
《幼輿丘壑圖卷》中趙孟頫題跋:余自少小愛畫,得寸縑尺楮,未嘗不命筆模寫,此圖是初傅色時所作,雖筆力未至,而粗有古意。作畫貴有古意,是他的一貫思想,從開始學畫,他就追求古意?!肮乓庹f”出自《清河書畫舫》趙孟頫《自跋畫卷》中:“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今人但知用筆纖細,傅色濃艷,便自謂能手,殊不知古意既虧,百病橫生,豈可觀也?吾所作畫,似乎簡率,然識者知其近乎,故以為佳。此可為知者道,不為不知者說也?!?/p>
中國的繪畫特別是山水畫,到了元代,畫家在藝術的繼承上,拋棄南宋傳統(tǒng),追朔唐與北宋。趙孟頫是畫山水,畫馬的大家,他認為唐畫的風格高于宋人,推崇何種藝術,心愛它,這取決于畫家的藝術見解和審美方向,所以他說的古意即指取法唐人。元代許多畫家認為南宋的繪畫有刻板、呆硬的缺點。趙孟頫追求古意,是文人畫家藝術審美趣味的必然產物,盡管趙孟頫不像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zhèn)元四家以北宋的董巨為宗,但他同樣認為南宋畫院不足取法,在這一點上,他與元四家是有共同想法的。
趙孟頫的作畫貴有古意論,也有其錯誤和不好的影響,他把自己的藝術審美作為評畫優(yōu)劣的唯一標準,例如“古意既虧,百病橫生,豈可觀也”就說的太絕對了。這個錯誤的見解勢必會貶低用筆纖細,傅色濃艷的院體畫與畫工的作品。這種對藝術的偏見,是宋以來文人畫家的通病,主要是文人畫家藝術審美趣味所決定的。
二、不脫離現實的復古派
《鵲華秋色圖》是趙孟頫親身游歷、實地考察了濟南附近的兩座山而畫的。他自敘道:“余通守齊州,罷官歸來,為公瑾說齊之山川,獨華不注最知名,見于左氏,而其狀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為作此圖,其東側鵲山也。余命曰鵲華秋色云?!薄儿o華秋色圖》山頭青綠著色,可見趙孟頫師法古人風貌。荷葉筋勾皴的山脈,符合濟南附近山的本質,簡率的筆墨恰到好處,可見師造化與師古人是統(tǒng)一的。
趙孟頫自敘畫馬道:“余自幼好畫馬,自謂頗近物之性。”趙孟頫的《秋郊飲馬圖》稍晚于《鵲華秋色圖》,雖然兩畫所描繪的對象不同,畫法也不同,但都是盡物之性。騎過馬的人了解,馬愛跟隨前行。馬戀群,一匹馬先行,剩下的馬就要著急。如果作者沒有從實際生活里觀察,是決不能畫出這樣盡物之性的好畫來的。明代的屈大均轉引善畫馬的張穆之的話說:“趙孟頫得馬之情,且設色精妙”,這一評語是中肯的。
趙孟頫畫人物,也是注重傳神的,他認為畫人物以得其性情為妙。趙孟頫畫天竺僧像,十七年后,跋中“自謂有得”。說自己看過唐代盧楞伽畫的羅漢,寫道:“余仕京師久,頗嘗與天竺僧游,故于羅漢像自謂有得?!彼麑Ρ裙沤?,得出結論,畫什么樣的人,必須要和什么樣的人相處,才能表現出對方的真性情。
從以上趙孟頫畫山水、畫馬、畫人物的實踐證明,他不是脫離現實的復古派,他講的師古是師法古人的技法風格,并不影響他反映現實。在趙孟頫的影響下,元朝有些畫家贊成他的主張,學習古人技法、風格,這也是無可非議的。
三、用筆千古不易
無論是在元代還是在中國書法史乃至中國文學藝術史上,趙孟頫都是一座高峰。在藝術批評與封建理論的雙重衡量下,趙孟頫成為書法史上爭議最多的人物,而他的著名論斷“用筆千古不易”,又使得后世見仁見智。這所有都體現了他在書法史中的重要地位,他在書論中最為著名的命題就是“用筆千古不易”,驚世駭俗,影響很大,以至今日仍是爭論不休。
趙孟頫從悠久的中國書法藝術發(fā)展的規(guī)律中,剝開繁復龐雜的各種解說,寫出了“用筆千古不易”的核心命題,是基于對書法技法的本質思考,是基于對書法藝術形式特征的審美思考。書法的用筆經歷了漫長的發(fā)展變化過程,逐漸積淀為具有民族審美心理與豐富文化內涵的獨特的藝術技巧式樣,其間由技巧到審美因時因人不同,但其技巧的基本原則與審美的內在要求并未有根本的變動,在原則與標準規(guī)范下書寫毛筆字,是漢字書法區(qū)別于其他藝術最本質的不同,歷代書家已有很多見解。在趙孟頫的書論中,用筆被提升到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學書有二:一曰筆法,二曰字形。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
趙孟頫重視“用筆”,強調書法以用筆為上,是因為用筆不僅僅是關乎技巧,它還干系到人品,干系到道德修養(yǎng),干系到知人論世。將用筆提升到“千古不易”的高度是因為其中有著儒家千古不變的倫理道德標準和人格品性作為理論支點的。趙孟頫提出的“用筆千古不易”是沿著用筆——書品——人品的理性思維對書法藝術作出的理論思考與價值判斷。
四、竹石花卉中的書法用筆
中國繪畫的用筆與中國書法的用筆相同,是形成中國畫形式的原因之一。精通書法者,常把書法用筆用于作畫上。張彥遠論顧、陸、張、吳用筆,在理論上肯定了書與畫用筆有密切聯系。趙孟頫在繪畫發(fā)展的新階段,又提出書畫用筆同法的觀點: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
書畫用筆同法不是趙孟頫的獨創(chuàng),而是他總結了畫竹名家柯九思以及趙孟堅的經驗提出來的,表達了他們共同的觀點;文人畫從宋發(fā)展到元,在表現竹石花卉題材方面的筆墨技法的一個總結;對于中國畫筆墨精妙的形成是一大貢獻。趙孟頫和同宗趙孟堅經常有藝術上的交流、探討。趙孟頫提出的“石如飛白木如籀”是他的經驗總結和心得體會。
文化需要繼承,創(chuàng)新必須包含傳統(tǒng)文化的血脈,任何一種沒有傳統(tǒng)血緣關系的創(chuàng)新都是無生命力的,堅持遵從有古意的創(chuàng)新,以書法用筆,才能繼承前人的精華。任何一種藝術形式在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都是在不斷地批評、繼承、改革中慢慢進行的,“復古”其實也就是把前人所留下來的高技巧,高境界,高格調傳承下去,摒棄其糟粕,留下我們需要的,符合我們審美的東西。實際上我們在學習古人的時候,所要尋找的應該是其中的奧秘,理解并參透他,揭示他所反映的時代,所反映的藝術現象,“古”這個字要用心體會,用現實技巧去體驗,我們站在古人的肩膀上,才能看的更遠。
作者簡介:李文靜(1990-),性別:女,籍貫:河南濟源人,河南大學藝術學院,14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yè):中國畫,研究方向:山水、花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