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旭東
摘 要:犯罪中止是行為人在開始實行犯罪之后,而出于自身原因中止其犯罪行為而作為故意犯罪停止形態(tài)的一種。犯罪中止的自動性要求則是犯罪中止有別于犯罪預備、犯罪未遂最為本質的特征。自動性的準確判斷是刑法罪刑相適應原則的必要要求,如何判斷自動性的有無則成為了犯罪中止理論爭議最大的焦點。對此,需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學說得出符合犯罪中止刑法性格的結論。
關鍵詞:犯罪中止;自動性;若干問題
犯罪中止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怎樣認定,而在認定的過程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自動性”的認定。“自動性”的認定標準是一個至今仍存在爭論的問題,關于它學術界存在著許多的學說,如主觀說、客觀說、優(yōu)越說、折中說等。筆者在收集和參閱許多資料的基礎上,對這些學說進行簡單的介紹和評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
一、犯罪中止的概念及其自動性的特征
犯罪中止是刑法中的一項重要的制度,它的設立有的學者認為是為行為人放棄犯罪的完成所架設的一座退卻的金橋—“金橋理論”;有的學者認為是刑法對迷途知返的犯罪分子的獎賞而減免刑罰的制度—“獎賞理論”;也有的學者認為是從刑罰目的考慮而需要減免中止犯刑罰的制度—“刑罰目的理論”。由于犯罪中止尚不成熟,因此在概念上我國理論界仍存在著許多的分歧。但我國現(xiàn)在的通說是我國刑法第24條的規(guī)定,即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的發(fā)生。
自動性是犯罪中止的本質特征,也是其區(qū)別于犯罪預備、未遂的根本標志。根據(jù)我國的通說,“自動性”是指犯罪分子自己認為有可能將犯罪進行到底,但基于自己的意愿自動地放棄犯罪。它包括兩方面:一是犯罪分子自己認為有可能將犯罪進行到底,這也是成立中止的前提條件。只要犯罪分子自己認為在當時的條件或環(huán)境下,能夠繼續(xù)完成他所計劃的犯罪行為就可以了,而不管事實上他是否能完成。
二、關于“自動性”的觀點及評價
關于對犯罪中止的自動性的理解和認定,理論界主要有以下四種觀點:
1.主觀說
該說以行為人對妨礙其犯罪得逞的外部障礙的認識為標準,認為行為人中止的動機是基于對外部障礙的認識時,就是障礙未遂,除此之外的場合就是中止未遂。這里的外部障礙的有無并不以客觀上是否存在作為判斷標準,而是以行為人是否認為該外部障礙影響犯罪行為作為區(qū)分的標準。而判斷外部障礙是否足以使行為人放棄繼續(xù)犯罪,其判斷依據(jù)是德國刑法學者弗蘭克(Frank)提出的弗蘭克公式:能達目的而不欲時,屬于中止未遂;欲達目的而不能時,屬于障礙未遂。根據(jù)主觀說,在不同條件下,受同樣一個外部障礙的影響,既可能構成障礙未遂,也可能構成中止未遂,而具體構成何種犯罪停止形態(tài)完全由行為人主觀的積極人格態(tài)度決定。
2.限定主觀說
其認為:只有基于同情、悔悟、慚愧等對自己的行為持否定評價的感情或動機而放棄犯罪的才是基于自己意志的中止,此外都是未遂。
3.客觀說
其認為:根據(jù)社會的一般觀念對沒有既遂的原因進行客觀評價,如果當時的情況對一般人不會產生強制性的影響但行為人卻放棄的,便是犯罪中止;如果當時的情況能對一般人能產生強制性的影響,行為人放棄的,便是犯罪未遂。
三、自動性認定的標準
實際上筆者贊同張明楷教授在這一問題上觀點,他認為:在判斷犯罪中止自動性時先采取主觀說,即根據(jù)行為人的主觀認識去判斷能否繼續(xù)實施和完成犯罪,在主觀說不能得出妥當結論時,采取客觀說,即根據(jù)客觀事實進行判斷。因此,對中止犯自動性進行判斷要從認識因素和意志因素兩方面進行考察,認識因素即行為人對客觀外部障礙的認識,意志因素即行為人基于自己的意志放棄犯罪。正如在犯罪故意中認識因素是意志因素的前提一樣,在犯罪中止中只有行為人認識到可以繼續(xù)實施犯罪的情況下,才存在出于本人意志放棄犯罪的問題。具體而言,犯罪中止的自動性包括兩個因素:
一是認識因素,行為人自認為在當時的情況下能夠繼續(xù)實施和完成犯罪,這是自動性條件的前提。由于這是行為人純粹的主觀考察,就應當從行為人的主觀認識考慮,以行為人在當時當?shù)刂饔^心理活動為視角,看在當時情況下行為人是否自認為能夠繼續(xù)實施犯罪,實際上這是站在主觀說的角度對犯罪中止的自動性進行認定。一般而言,行為人對外部障礙的認識情況有三種:
(1)根本無認識,行為人沒有認識到阻止其繼續(xù)進行犯罪的外部障礙的存在
(2)有認識且認識正確,對外部障礙存在清楚正確的認識,認為外部障礙足以阻止其繼續(xù)實施犯罪,而實際上也確實如此
(3)有認識但發(fā)生了錯誤認識,行為人對外部障礙的認識情況與實際情況不一致,認為外部障礙足以阻止其繼續(xù)實施犯罪,但是實際上外部障礙不存在或很微弱;認為外部障礙不足以阻止其繼續(xù)實施犯罪,但實際上外部障礙很強足以阻止其繼續(xù)犯罪。
以上無論哪一種認識情況,要想成立犯罪中止的自動性,其前提就是自認為有繼續(xù)實施犯罪的可能。
二是意志因素,行為人出于本人意志而停止犯罪,這是自動性認定的關鍵。也就是說,行為人自認為在當時情況下可以繼續(xù)實施犯罪也可以停止與放棄犯罪這兩條道路之間,出于本人意志,放棄繼續(xù)實施犯罪的情形。通常情況下,在沒有外部障礙因素作用下,僅僅由內在因素(行為人的主觀意志)作用使行為人停止犯罪的,成立犯罪中止沒有多大疑問。
四、結語
犯罪中比的自動性條件是犯罪中比的本質性特征,對于犯罪中比自動性的明確厘定是罪刑相適應原則的要求,也是刑法平等原則的體現(xiàn)。在法條中對于自動性問題并沒有作出明確的規(guī)定,但刑法規(guī)定:“已經著手實行犯罪,對于犯罪分子意志意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狈缸镂此煊峙c犯罪中止相對,因此可以犯罪中比未能既遂的原意來自于“犯罪分子自身的原因”。人畢竟是生活在社會群體當中的,因此客觀的社會一般人的標準才是衡量犯罪中比自動性終局性判斷的標尺。
參考文獻:
[1]張明楷:《刑法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趙秉志主編:《犯罪總論問題探索》,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3]張平:《中止犯論》,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