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鵬/編譯
?
俄羅斯航天專家眼中的2015年世界航天五大事件
王國鵬/編譯
編者按:
本文作者為А.Б.熱列茲尼亞科夫先生。他出生于1957年1月28日,是俄羅斯火箭航天技術(shù)專家,曾于2007-2014年期間擔任“能源”火箭航天集團公司總裁顧問,現(xiàn)為俄羅斯齊奧爾科夫斯基宇航科學院院士。作為著名的俄羅斯航天科普作家、記者,他發(fā)表了大量的航天科普作品。本文摘自其撰寫的《世界各國2015年航天活動總結(jié)報告》。
通常情況下,年度重大事件的數(shù)量往往是10,而2015年作者只列出5項,并且只將注意力集中在那些確實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上。
2015年世界航天領(lǐng)域最重大的事件當屬美國行星際探測器“新視野”(New Horizons)飛掠冥王星。
該探測器于2006年1月發(fā)射,其使命在于探測太陽系中離地球最遠的行星—冥王星。早在飛往冥王星的途中,“新視野”就已經(jīng)測定了該星的尺寸,并得出結(jié)論:它的尺寸在柯伊伯帶已知天體中是最大的。與此同時,還成功測定了冥王星行星系統(tǒng)內(nèi)5顆衛(wèi)星的大小。此外還獲得了為數(shù)不少的其他新發(fā)現(xiàn)。
不過上述所有這些成果都被“新視野”在2015 年7月14日拍攝的冥王星照片所“遮蓋”了。當時,“新視野”距離冥王星僅約1.25×104km。這些照片確實令人著迷。這確實是一個別樣的,我們以往未曾見過的世界。
在高速飛掠冥王星后,“新視野”繼續(xù)其征程,其下一個目標將是柯伊伯帶的另一個天體—2014 MU69號。探測器將于2019年1月1日飛抵該天體。其被認為是冥王星附近天體中的“經(jīng)典”代表。也正是因此,它頗引人關(guān)注?!靶乱曇啊睂⒅辽龠\行至2026年。我們也期待,它還能夠為我們帶來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驚喜。
2015年3月6日,另一顆美國行星際探測器“黎明”(Dawn)進入小行星帶最大的小行星—谷神星(Ceres)的軌道。該探測器成為第一個直接探測而非飛躍多顆天體的人造設備?!袄杳鳌痹诖酥斑€完成了對小行星帶另一顆天體—灶神星(Vesta)的探測。
“黎明”將圍繞谷神星軌道飛行16個月。其主要任務在于對該矮行星進行測繪,分析其化學組成,探究其地表的形成過程等。我們相信,“黎明”還會給我們帶來新的、令人振奮的圖片。
“新視野”探測器獲取的冥王星表面圖像
“黎明”探測器拍攝的谷神星
日本“拂曉”探測器
很少有人會相信,日本的金星探測器“拂曉”(Akatsuki)能夠完成其主要任務并著手探測金星。此前,“拂曉”的主發(fā)動機發(fā)生了故障,導致探測器抵達目的地的概率只有千分之一。然而,日本專家最終成功將“拂曉”送入了金星軌道。
進入金星軌道,這首先應當被視為一大技術(shù)成就。確實,此前還沒有人能夠利用小推力發(fā)動機完成如此復雜的機動。這一經(jīng)驗將對未來那些初戰(zhàn)不利的人們有所助益。最主要的是,不要喪失希望。這一次,日本人成功地證明了這一點。
后續(xù),“拂曉”將利用其搭載的儀器對啟明星進行探測。無需期待該探測器能做出什么轟動性的新發(fā)現(xiàn),畢竟此前已有蘇聯(lián)、美國和歐洲的探測器對其進行了非常透徹的研究。如果探測儀器能夠捕捉到金星表面的活火山的話,那就再好不過了。當然這個就得碰運氣了。不過“拂曉”必將為科學的發(fā)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如今,長時間的太空飛行已經(jīng)無法讓地球人感到驚奇了。“國際空間站”上長達半年的飛行已經(jīng)司空見慣。不過,始于2015年3月,由俄羅斯航天員米哈伊爾·科爾年柯及美國航天員斯科特·凱利共同執(zhí)行的“國際空間站”年度任務,卻有些特別。
首先,這是首度由兩國航天員共同參與一次飛行任務。此前,類似的飛行往往僅有俄羅斯航天員參加。
其次,在開展實驗過程中,除了軌道上的科爾年柯和凱利外,地面上凱利的雙胞胎哥哥馬克·凱利也參與其中。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設計了一個特別的醫(yī)學項目,旨在觀察外部環(huán)境給兄弟倆機體所造成的改變,這個過程中肯定有諸多令人感興趣的內(nèi)容。
第三,如果未來這項工作還將在“國際空間站”上持續(xù)幾年,則科爾年柯和凱利的此次飛行將是后續(xù)類似任務的先行者,他們獲得的經(jīng)驗必將對未來行星際的長時間飛行有所裨益。
此項任務計劃于2016年春季結(jié)束。目前“國際空間站”項目的各參與方還未能就后續(xù)年度飛行的時間計劃達成一致。如果該年度飛行任務得以延續(xù)的話,那么很有可能,載人航天歷史上最重要的記錄之一,即單次太空飛行的時長記錄將被打破。目前這一項記錄是由瓦列里·波利亞科夫在20年前創(chuàng)下的。
探測金星示意圖
美國航天員斯科特·凱利(左)及俄羅斯航天員米哈伊爾·科爾年柯(右)
獵鷹-9一級火箭進行陸地回收
整個2015年,美國私營性質(zhì)的太空探索技術(shù)公司(SpaceX)都在試圖解決一個復雜的技術(shù)難題—在獵鷹-9(Falcon-9)運載火箭升空后回收其第一級。1月、2月的幾次嘗試均告失敗。隨后,因6月該運載火箭的發(fā)射事故,回收嘗試推后。然而,2015年底,太空探索技術(shù)公司的專家最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卡納維拉爾角順利回收了火箭第一級。
為何太空探索技術(shù)公司總裁伊隆·馬斯克要如此固執(zhí)地追求這一目標呢?因為他堅信,此項回收技術(shù)將大大地降低發(fā)射成本。確實,使用可重復使用火箭級和發(fā)動機的想法十分有誘惑力。當然,我并不認同馬斯克所說的,成本能夠壓縮100倍。不過,哪怕壓縮15%~20%就已經(jīng)是相當可觀了。
當然,單次的成功還說明不了什么。只有在回收的一級火箭再次升空,且再一次得以回收后,才能得出新的結(jié)論。我們距此還十分遙遠,因為2015年12月回收的一級火箭將不再翱翔—馬斯克已經(jīng)決定將其安置于博物館中。不過,未來還會有新的發(fā)射,屆時,終將見分曉。
在談及太空探索技術(shù)公司成功的同時,不應忘記另一家美國公司藍色起源公司(Blue Origin)也取得了類似的成果。2015年11月,“新謝潑德”(New Shepard)火箭發(fā)射升空,隨后也得以成功回收,在發(fā)射地點附近實現(xiàn)了軟著陸。與獵鷹-9不同,它僅用于亞軌道飛行。
祁首冰/本文編輯
2015 World Top Five Space Events in Russian Space Specialists’ Ey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