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芳
網絡語言是人們在網絡聊天的過程中,通過對詞語的簡化,用字母、數字代替而產生的。近年來,網絡流行語一下子受到許多年輕人的青睞,甚至在小學生的日記和作文里都充斥著大量“漢字+數字+符號”大雜燴式的網絡語言,可以說網絡語言已經嚴重地影響了小學生的作文水平。
一、網絡語言被小學生廣泛運用到作文中,是作文語言運用規(guī)范的失范
“漢字+數字+符號”的大雜燴式網絡語言隨意性太大,不符合語法規(guī)范的現象,更不具備合法性、規(guī)范性及通行性。網絡語言多是短語,具有非語法的特點,其中不合乎語法的句子,導致作文中出現“我汗”“真雷人”等詞語。造成學生對句子構成成分的模糊,詞性概念的異化。這種現象使得目前已經淡化的語法教學陷入水火之中,教師教學的難度也進一步加大。在作文中出現類似的句子會影響學生正確地表達情意,造成句子成分殘缺、詞性的變化,規(guī)范的語言被所謂的“幽默”“調侃”所取代。
二、網絡語言導致小學生在作文中使用大量錯別字
網絡語言以一種強勢的姿態(tài)侵入到傳統(tǒng)漢語的領地。漢字中同音字多,很多網民在上網時使用拼音輸入法,在輸入過程中貪圖便利,追求高速而忽視了對正確字形的選擇,加之本身的普通話水平低,又受方言的影響而使用錯別字。小學生的模仿能力強,對網路流行語很熱衷,于是作文中鋪天蓋地出現了“稀飯”(喜歡)、“醬紫”(這樣子)、“水餃”(睡覺)等。
三、網絡語言改變了小學生的寫作方式,阻礙了小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小學生如果從小就開始用這種品味低下、東拼西湊的網絡語言寫作,必定不利于今后寫作能力的提高,同時會對傳統(tǒng)正規(guī)語言的學習產生負面的影響,給語文教學也帶來消極影響,更不利于語言的純潔和健康。況且小學生知識相對狹窄,駕馭母語的能力比較差,辨別能力也不夠,這樣就會導致惡性循環(huán),導致作文水平低下。
教師應該如何對待小學生在習作中運用網絡語言呢?
首先,我們不能一味地反對學生在作文中使用網絡語言,引導學生客觀正確看待網絡語言的利弊,充分利用網絡語言詼諧、幽默、靈活簡短的特點,激發(fā)學生的語言創(chuàng)造能力。
然后,我們應該以理性、開放的姿態(tài)對待小學生在習作中運用網絡語言,引導學生使用網絡語言時要自律,不能盲目模仿,要吸取精華,去除糟粕。
最后,鼓勵學生多讀經典和優(yōu)秀的課外讀物,讓學生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不拘形式地寫下來。
編輯 楊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