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擎旗
對于“學生為本”,我是有著深切體會的。就我們一線教師而言,“以生為本,以學定教”是我們教學的宗旨。一直覺得“學生為本”就是要多關(guān)注學生,課堂生動有趣,課后關(guān)心學生生活,讓學生喜歡自己,切實做到“以生為本,先學后教”,在教學時,不僅僅考慮到學生的成績,更考慮到對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
有一次,讀了一個故事:一位年輕的媽媽帶著四歲的女兒去逛商場,她認為女兒會跟她一樣開心。直到女兒的鞋帶松了,她蹲下身子為女兒系鞋帶。從女兒的高度,媽媽驚訝地發(fā)現(xiàn),原來女兒看到的世界與自己并不一樣,在自己眼中繁華美麗的商場,在女兒的眼中卻是一片密密麻麻的大腿森林。媽媽這才感受到了女兒心中的恐懼。
我開始思索:一向認為的“學生為本”都是從書上學到的,從專家口里聽到的,從自己的經(jīng)驗中總結(jié)出來的,卻獨獨沒有聽過孩子的意見。我開始反思:沒有學生意見參與的“學生為本”是真正的“學生為本”嗎?帶著疑問,我開始征詢學生的意見。剛開始并沒有得到有效的反饋。孩子們一再告訴我:老師,我們很喜歡您,您上課生動有趣,很為我們著想,我們最喜歡您上的數(shù)學課。后來,我改變了策略,不再去問學生是否喜歡我的課,我的課堂有什么不足,而是在每節(jié)課后向?qū)W生提問:今天學了哪些知識,你覺得哪個知識掌握得好,哪個知識點有困難。你最喜歡哪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最討厭哪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于是,我得到了一些很有價值的反饋。我發(fā)現(xiàn)很多孩子喜歡我對書上例題的改編。書上的例題,有些與孩子們的生活有些差距。所以我在教學的時候經(jīng)常會做一些小小的改變。例如,書上例題:小明和小紅在踢毽子,小明踢了75個,小紅踢的個數(shù)比小明的2倍還少14個,他們兩人一共踢了多少個?我把題目改成:張老師(我)和李老師(語文老師)踢毽子比賽,李老師踢了25個,張老師踢的個數(shù)比李老師的2倍還少14個,我們兩人一共踢了多少個?題目完全一樣,只換了個主人翁,孩子們就覺得有趣多了,簡單多了。于是,受到這個事例啟發(fā),我們班的數(shù)學題開始“大換血”了。小明小紅之類的習題主人翁從我們班消失了,換來的是班上的同學、老師、明星,甚至是領(lǐng)導人也會偶爾客串,孩子們解題時不再覺得枯燥,一個個興趣盎然,課堂上充滿了歡聲笑語,學習積極性以及學生的解題能力都大大提高了。
通過這些小小的事例,我明白了一點:要想真正做到“學生為本”,就必須放下教師的身份,真正地換位思考,才能真切地理解、更好地執(zhí)行“以生為本”的原則。
編輯 徐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