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盼
【摘要】旅游翻譯的過程與內(nèi)容涉及廣泛和大量的文化因素,正于此,文化空缺和文化沖突造成的詞匯空缺和詞匯沖突,為旅游翻譯帶了困難。本文試以功能學派“目的論”為指導,通過實踐調(diào)研所獲資料,探討旅游翻譯中文化因素的翻譯策略。
【關鍵詞】非文學翻譯 旅游翻譯 文化因素 目的論
一、旅游翻譯
旅游是一種社會活動現(xiàn)象,也是典型的跨文化交際活動。旅游文本是游客在進行游覽時賴以了解信息的重要載體、對外宣傳的媒介。旅游翻譯服務的目標群體主要是外國游客和專業(yè)學者,目的在于傳播旅游信息和景點文化,其質(zhì)量良莠直接影響著外國游客對中國旅游甚至是中國的印象,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二、旅游翻譯中的文化因素
1.旅游翻譯中的歷史時間問題。筆者曾在西安城墻、鐘鼓樓、漢陽陵、茂陵、陜西歷史博物館等各景點進行過有關旅游翻譯的調(diào)研,在采訪中發(fā)現(xiàn),景區(qū)景點介紹翻譯中關于時間翻譯的問題:中國文化習慣按照不同的朝代順序來表示時間,而大多數(shù)外國人習慣用公元紀年法來記錄和表示時間,如果在旅游翻譯中直接將時間部分譯為Tang Dynasty或是Han Dynasty,不了解中國歷史的外國游客自然會疑惑不解。因此,旅游翻譯中有關的歷史時間必須有生動、清晰的說明才有意義。
2.旅游翻譯中的物質(zhì)文化空缺和詞匯空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產(chǎn)生的語言的形式和內(nèi)容自然會有所不同。在旅游翻譯的過程中,往往譯入語所處的文化傳統(tǒng)中缺乏原語所隱含的歷史、文化因素,因而很難在目的語中找到與原語等值的詞語,文化空缺所產(chǎn)生的詞匯空缺以及文化沖突導致的詞匯沖突。例如“夫妻肺片”、“洞房花燭”、“金榜題名”等等的“文化負載詞”(culture-loaded or culture-bound words)。
3.旅游翻譯中語篇層面的行文和修辭差異。不同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形成不同的文化心理、思維方式和審美觀念,這些外化表現(xiàn)在語言的表達方式、修辭方法等方面。中國人主張“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善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強調(diào)格物。旅游活動中通常涉及的書畫、建筑、手工藝品等等具有深厚人文特點的事物都講究神形兼?zhèn)?、雋永飄逸。
而西方哲學強調(diào)分析性抽象理性思維,在主觀和客觀的物象關系上,更注重模仿和再現(xiàn)。因此西方民族的語言極其重視形式、寫實和理性,句式結(jié)構(gòu)嚴謹完整,表達思維縝密、邏輯清晰,用詞簡潔直觀。
以上的中西語言和思維差異,普遍存在在中英旅游文本中。如何將兩種擁有不同篇章布局、行文用字、審美修辭的語言通過有效的策略和方法靈活生動地轉(zhuǎn)換,正是專業(yè)譯者的挑戰(zhàn)和責任。
三、目的論與旅游翻譯中文化因素的翻譯策略
目的論(Skopostheory)是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中的重要理論,它強調(diào)了翻譯的目的。旅游翻譯作為“文化的使者”,應以文化為導向,用正確有效的方法傳播信息,讓游客對旅游翻譯文本喜聞樂見。
1.意譯和音譯。意譯就是用目的語(英語)將原語(漢
語)詞語的意思解釋出來,例如鐘樓(the Bell Tower)、城墻(City Wall)、馬面(Rampart)等。音譯就是把原語(漢語)直接用漢語拼音翻譯成目的語(英語),但這種方法多用于旅游翻譯涉及文化較少的情況,比如地名:西安(Xian)、長安(Changan)等。在旅游翻譯中,對于景區(qū)和景點的翻譯多采用音譯加意譯的方式,例如永寧門(Yongning Gate)、大雁塔(Dayan Pagoda)等。
目前,在旅游翻譯中采用音譯加意譯的方法被大多專家和學者所認可,這種翻譯方法在方便游客理解的同時,大大傳播了中國地名和景區(qū)信息,潛移默化中增進了游客對中國文化的了解,這也是我們文化自信的表現(xiàn)。
2.增譯和減譯。增譯,即在翻譯過程中增添理解原文內(nèi)容必須的背景知識,目的是為了方便外國游客的理解。例如在介紹兵馬俑時,一定會提到嬴政,那么這時我們在Ying Zheng之后應增譯the first emperor of Qin Dynasty(221 B.C.),作插入語加以解釋,那么游客就會有更清晰明確的理解。
另外,中國人在文字表述中往往喜歡有感而發(fā),有時又會出于對仗和音律要求進行重復。但這在外國游客看來十分拖沓冗長,無法突出重點。因此,我們可以刪掉一些不重要的修飾性語言,茂陵景區(qū)一例句:
作為一國之主的皇帝,在世享盡人間富貴,入土也要繁花似錦,前呼后擁,唯我獨尊。
譯:Emperor, as the imperator of a country, enjoyed the extreme wealth and luxury when alive and longed for the lasting luxurious treatment after death.
這個例句中,英文翻譯并沒有機械地逐字逐句翻譯,而是刪除了漢語中意思相近和重復的部分(繁花似錦,前呼后擁,唯我獨尊),簡潔地將原文意思表達了出來。這樣做使語言層次分明,結(jié)構(gòu)嚴謹,更符合外國游客的閱讀和理解習慣。
3.文化借用?!敖栌檬址ㄖ附璧渥g典,借譯語表達式和形象來翻譯原語有特定文化含義的表達式和形象,以求等效”。在找不到文化對應詞的時候,使用目的語中類似的典故、俚語或委婉語等,往往會增強表達效果,產(chǎn)生文化共鳴。
四、總結(jié)
總之,旅游文本中文化因素的處理是一個十分復雜的跨文化交際工作,在翻譯實踐中,沒有一個絕對的模板可以參考,實際采取何種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論,應靈活地根據(jù)具體情況進行變通。只有深刻地發(fā)現(xiàn)和對比不同的中西文化差異,譯文才能被更好地認可和接受,達到游客在游覽過程中輕松愉快地獲取旅游信息的目的,享受旅游的樂趣和文化的熏陶。
參考文獻:
[1]李長栓.非文學翻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2]何自然.當代語用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