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漢-英語碼混用的媒體效應研究
        ——以英語詞性為例

        2016-07-02 08:13:09吳利琴安徽財經(jīng)大學外國語學院安徽蚌埠233030
        關鍵詞:受眾

        吳利琴(安徽財經(jīng)大學外國語學院,安徽蚌埠233030)

        ?

        漢-英語碼混用的媒體效應研究
        ——以英語詞性為例

        吳利琴
        (安徽財經(jīng)大學外國語學院,安徽蚌埠233030)

        摘要:以媒體效應理論作指導,用實證研究法探討國內主流媒體漢-英語碼混用對受眾的影響程度。通過對國內主流媒體漢-英語碼混用的跟蹤,以及對359位受眾的漢英語碼混用的問卷調查所得的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被調查者中有96.94%的受眾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同程度的漢-英語碼混用的現(xiàn)象,其中受主流媒體和教材影響的受眾占59.61%;使用的英語詞匯有94.15%來源于網(wǎng)絡和新媒體。采用Brill英語詞性標注法對受眾和媒體漢-英語碼混用中出現(xiàn)的英語詞性統(tǒng)計和對比表明:受眾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主要英語詞性與主流媒體日常生活類的主要英語詞性相吻合。

        關鍵詞:語碼混用;媒體效應;Brill詞性標注;國內主流媒體;受眾

        媒體無時無刻不在[1],它是一代又一代人用來交際同樣內容的便利技術[2]。報紙的出現(xiàn),讓人類社會有了初期的媒體交流。但隨著收音機和電視的到來,人們獲得信息的渠道也多了起來。如今互聯(lián)網(wǎng)和新媒體的出現(xiàn)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捷、更加豐富多彩。

        現(xiàn)代社會的媒體呈多元態(tài)勢,既有視覺上的媒體,也有聽覺和觸覺上的媒體,媒體的信息量也勢不可擋。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社會評論家Alvin Toffler[3]就已經(jīng)提出信息的超載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面對太多的聽覺、視覺和觸覺材料,從而迷失方向。媒體滲透在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成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但是我們往往沒有意識到,我們可能也從來無法知曉媒體的真正力量。

        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漢-英語碼混用已成普遍現(xiàn)象。近年來,國內部分學者也對漢-英語碼混用進行過研究,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把漢-英語碼混用與媒體效應結合起來的研究卻寥寥無幾;從英語詞性角度研究媒體效應更少之又少。因此,漢-英語碼混用的媒體效應研究不僅在理論層面就語碼混用研究與媒體學和其他學科研究的組合搭建一個良好的跨學科研究平臺,而且在實際層面也可以讓更多受眾了解媒體的力量,了解他們自身在媒體影響下語言表達形式發(fā)生的變化。

        一、媒體效應研究回顧

        “媒體效應”一詞常被用于媒體研究、心理學、交際理論和社會學領域,指大眾媒體和媒介文化對受眾的思維和行為產生的影響;或指受眾在諸多方面可能受到新聞、娛樂媒體的影響,包括電視、收音機,報紙、書本、雜志、網(wǎng)站、游戲、音樂,以及新媒體(數(shù)字雜志、數(shù)字報紙、數(shù)字廣播、手機短信、博客、桌面視窗、數(shù)字電視、數(shù)字電影、觸摸媒體等)的影響。Giles[1]認為,媒體效應法是對媒體感興趣的心理學家們使用的最直觀的研究方法,最適合典型的心理學研究的問題:“看暴力電影對人的行為有什么影響?”這是過去幾十年里政治家、新聞工作者、教師和父母反復提出的問題。媒體效應研究遍布世界各地,如歐、美、非洲的媒體效應研究[4][5][6]。

        Potter和Bolls[7]在談論媒體效應研究史時認為,媒體效應研究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一是早期的電影效應、行為主義和黑匣子理論階段;二是生理在媒體研究中的應用階段;三是生理和心理方法在媒體研究中的應用階段。作者認為,媒體效應研究主要經(jīng)歷了兩個階段:一是以行為主義心理學為主的早期媒體效應研究;二是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心理生理科學和神經(jīng)科學層面的多視角的后期媒體效應研究。

        (一)早期的媒體效應研究

        早期的媒體效應研究主要分為兩個流派。一種流派認為,媒體對受眾的思想和行為起決定作用。其著名的理論是由Lasswell[8]提出的“皮下注射理論”(hypodermic needle theory)。這個理論用收音機作類比,描述其對早期聽眾的影響。如希特勒(甚至牙刷廣告商)在收音機里發(fā)表聲明對聽眾的影響程度就像往他們腦袋里注射了一針一樣,給他洗了腦。研究表明,在過多依賴收音機媒體的社會里,宣傳的確可以產生非凡的效果。1938年發(fā)生在美國的著名事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聽眾正在收聽舞蹈音樂,突然插進一則新聞快訊:金星人已經(jīng)著陸,正準備侵略地球。這則快訊造成了全美的恐慌[9]。

        受當時的“刺激-反應”的行為主義心理理論的影響,大部分傳統(tǒng)媒體效應研究往往是實驗性的,研究者把某個結果與媒體影響聯(lián)系在一起。

        然而,部分學者認為,媒體的效應研究脫離了語境,媒體只是起到刺激作用;媒體和效應與現(xiàn)實脫鉤,實驗室環(huán)境以及用來衡量攻擊性行為的任務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媒體經(jīng)歷大相徑庭,其結果不能夠被用來有意義地闡述媒體使用和行為之間的日常關系[10][11]。就“暴力”話題而言,研究者常常用簡短的、非代表性的、拋開語境的電影剪輯勉強應付。就“效應”而言,倫理問題就意味著模仿攻擊,如發(fā)出爆炸式的噪音與參與者抗爭,或者從充滿敵意的問卷調查的反映里推斷出效應[12]。此外,諸多此類研究的理論基礎沒有得到充分拓展:有些研究結果只能解釋為純脆模仿(猴子見什么,學什么);另一些需要一些生理變化(激動);還有一些需要某種形式的認知轉換,如與媒體接觸產生思維變化[1]。

        但是心理學家們沒有時間,也沒有資源給實驗參與者放映整部電影。要一刻不離地跟蹤參與者的行蹤、研究電影給他們帶來影響的整個過程復雜,倫理上也受質疑。因此,心理學家們采取了折中辦法:先放電影片段,然后是實驗室模仿練習。所得的結果受到嚴格的控制,生態(tài)效度(eco?logical validity)較低。

        另一種流派認為,媒體對受眾的思想和行為的影響是有限的。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是Lazars?feld和其同事Merton。Lazarsfeld和Merton在1948合著的“大眾傳媒,流行品味和有組織的社會行動”被評論家門視作媒體研究的寶典。Lazarsfeld 和Merton[13]認為,人們對媒體的看法是有問題的。媒體的存在對我們的社會影響可能沒有想象的那么廣泛、深遠。他們提出了有限效應模式(Limit?ed-Effects Model),即大眾媒體對公共輿論的影響是有限的。他們強調大眾媒體有三大社會功能:一是對公共問題、個人、組織和社會運動的地位授予功能;二是社會規(guī)范的執(zhí)行功能。媒體使用公開曝光的事件或行為,向公眾暴露偏離規(guī)范的行為;三是麻醉化的功能障礙。社會中個體的能量被系統(tǒng)地引入遠離組織行動的道路上—因為他們需要時間和注意力以跟上閱讀或傾聽大眾媒體,也就是說,洪水般的信息可能會麻醉一般讀者或者聽眾,給他們帶來的是功能障礙,而不是為他們提供動力。

        (二)后期的媒體效應研究

        后期的媒體效應研究與早期有所不同。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心理生理科學和神經(jīng)科學等多種理論同時被廣泛用于媒體效應研究。20世紀70年代,根植于心理學理論的“使用需求和滿足理論”(U & G theory)被用來研究受眾和媒體的關系是使用需求和滿足的關系[14]。人類有著基本心理需求,這個需求可通過媒體得到滿足[1]。隨之而來的研究有以下幾種:(1)各類媒體和形式的媒體使用動機類型研究。如娛樂形式[15][16]、動機類型[17][18]、媒體類型的差異[19][20]、國別差異研究等[21][22][23];(2)心理學與媒體效應之間關系的研究[24][25][26][27];(3)認知心理學與媒體效應之間關系的研究[28];(4)神經(jīng)科學用于媒體對受眾的影響的研究。如通過測量大腦活動,從神經(jīng)科學層面研究受眾對媒體的反應[29]、通過心理生理測量反映受眾對媒體的認知和情感加工的研究[7]。

        神經(jīng)科學研究法不僅用于暴力媒體,也包括漫不經(jīng)心看電視所產生的有趣數(shù)據(jù)。這些數(shù)據(jù)證明:受眾在漫不經(jīng)心看電視時發(fā)生17個獨立皮層相互配合的復雜心理活動。神經(jīng)科學也為解決有關倫理問題提供幫助[1]。雖然目前的研究還沒有開發(fā)出太多的可能性,但是一些媒體效應理論已經(jīng)使神經(jīng)解釋的可能性公開化。Sherry[30]在提到當前媒體效應理論再思考時提出,神經(jīng)科學層面研究的問題涉及神經(jīng)過程和研究的問題兩個部分。神經(jīng)過程包括注意力、情感、學習/記憶、動機和感知等;媒體與這些過程之間關系的研究就是神經(jīng)科學要研究的問題。神經(jīng)科學的媒體研究理論接受這些層面動態(tài)互動的觀點,明確指出:人們必須通過微觀和宏觀層面的分析,才能理解媒體效應。

        本研究與以上媒體效應研究的視角不同,研究者嘗試用一個月的媒體跟蹤和問卷調查的方式,以漢-英混碼中的英語詞性為例,以大量數(shù)據(jù)闡釋媒體對受眾產生的效應,旨在幫助媒體人和受眾了解混碼中的媒體力量。

        二、漢-英語碼混用的媒體效應調查

        漢-英語碼混用指的是中國人在漢語語境下夾雜的英語詞匯,包括字母、單詞和句子等。當下漢-英語碼混用越來越普遍,如在公共場所,人們經(jīng)常看到WiFi的英語單詞。那么,為什么漢-英語碼混用被越來越多的人使用?是受眾受到了媒體的漢-英語碼混用的影響?如果是,影響程度又有多大?帶著這些疑問,研究者對國內各大主流媒體①主流媒體所涉及的內容: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的各個版塊(含廣告);央視1套的新聞聯(lián)播;央視3套的綜藝節(jié)目《非常6+1》和《星光大道》;新浪、搜狐、網(wǎng)易和騰訊網(wǎng)的新聞部分;新華網(wǎng)的國際新聞部分。的漢-英語碼混用現(xiàn)象進行了一個月的跟蹤,并針對受眾設計了媒體效應調查問卷,試圖從數(shù)據(jù)中找到答案。

        (一)被調查者

        被調查者359人,年齡從20到59歲,學歷從博士到初中不等,單位涉及地方黨政機關、企事業(yè)單位、金融機構、高校、軍隊、醫(yī)院等。

        (二)研究方法

        定量與定性分析法相結合。通過Brill詞性標注法、Sigmaplot 10.0、詞頻統(tǒng)計法等的應用,用數(shù)據(jù)論證受眾漢-英語碼混用與媒體的關聯(lián)度;用媒體效應理論闡釋兩者之間的關系。

        (三)受眾漢-英語碼混用的情況調查

        從問卷調查的統(tǒng)計結果看,96.94%的受眾或多或少的都存在漢-英夾雜的現(xiàn)象。雖然偶爾存在漢-英語碼混用的人數(shù)占到57.94%,但是畢竟這部分受眾使用過漢-英夾雜的語言。因此,可以說,漢-英語碼混用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已經(jīng)成為普遍現(xiàn)象(見表1)。

        表1 受眾日常生活中的漢-英語碼混用情況

        問卷調查還發(fā)現(xiàn),在受眾漢-英語碼混用中的英語詞匯的主要來源多選題中,有200位被調查者認為來自網(wǎng)絡,有138位認為來自新媒體(見表2),這說明網(wǎng)絡和新媒體里的英語詞匯對受眾的影響超過一般媒體的影響,但是央視節(jié)目里的英語詞匯的影響也不可低估。

        表2 受眾漢-英語碼混用中的英語詞匯主要來源

        在影響受眾漢-英語碼混用的因素的多選題中,有161位受眾選擇了受“主流媒體的影響”,主流媒體排在所有影響因素的首位;受主流媒體和教材這兩個媒體的影響人數(shù)之和為214人(見表3)。誠然,受朋友影響也非常關鍵。

        表3 影響受眾漢-英語碼混用的因素

        由于長期處于漢-英語碼混用、轉換的狀態(tài),受眾很少能意識到他們在同時使用兩種不同的語言,這類人數(shù)比例為46.52%(見表4)。

        表4 受眾漢-英語碼混用的意識

        (四)主流媒體和受眾的英語詞性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與對比

        英語詞性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包括兩個部分:國內主流媒體的英語詞性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和受眾的英語詞性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論文所使用的詞性標注是由哥本哈根大學語言技術中心(CST)提供的根據(jù)Brill[31][32]改編后的詞性標注法,準確率達97%。

        1.國內主流媒體的英語詞性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2013年,研究者對國內各大主流媒體的漢-英語碼混用現(xiàn)象進行了一個月的跟蹤,對漢-英語碼混用中的主要英語詞性進行了統(tǒng)計①。

        圖1是英語詞性在國內各主流媒體中的整體分布情況。從圖1看,英語詞匯使用較多的網(wǎng)絡媒體有新浪網(wǎng)和搜狐網(wǎng),騰訊、新華網(wǎng)和網(wǎng)易中的英語詞匯使用相對較少;英語詞匯使用較多的傳統(tǒng)媒體有光明日報和人民日報;電視媒體中,綜藝節(jié)目的英語詞匯使用相對較多,而以風格沉穩(wěn)、莊重著稱的官方新聞資訊類節(jié)目—央視1套的新聞聯(lián)播所使用的英語詞匯相對較少。

        圖1 主流媒體的英語整體詞性頻次分布

        從統(tǒng)計結果看,這一個月內國內主流媒體使用的英語詞性總數(shù)達2872個(見圖2),其中頻率最高的詞性是NNP②,占總體的58.84%;其次是NN,約占總體的17.91%。從其頻次分布來看,它符合一個冪指分布,NNP和NN占到了76.75%,接近總體的80%,其他詞性占總體的23.26%。這種現(xiàn)象符合帕累托定律,或“二八定律”。也就是說NNP和NN在國內主流媒體的英語詞性中占絕對主導作用,其他詞性使用率較少,只有近20%。

        圖2 主流媒體的英語詞性頻次分布③

        2.受眾的日常生活英語詞性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與主流媒體的英語詞性數(shù)據(jù)統(tǒng)計不同,受眾的英語詞性統(tǒng)計比較簡單,只涉及一個方面,即受眾日常生活中的英語詞性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從收回的359份有效問卷看,受眾日常生活中的英語詞性使用頻次最多的是NN,其次是VB、JJ、PRP和IN;TO、WP、WRB、WDT和POS的使用頻次極低(見圖3)。

        圖3 受眾的日常生活英語詞性頻次分布

        ①同一個媒體中重復出現(xiàn)的同一個詞性做累積計算;每個媒體的整體詞性頻次是這個媒體中出現(xiàn)的各種詞性的總次數(shù)。

        ②文中出現(xiàn)的英語詞性包括:CD(基數(shù)詞),DT(限定詞),F(xiàn)W(外來詞),IN(介詞),JJ(形容詞),MD(情態(tài)助詞),NN(普通名詞單數(shù)),NNP(專有名詞單數(shù)),NNPS(專有名詞復數(shù)),NNS(普通名詞復數(shù)),POS(所有格標示),PRP(人稱代詞),PRP$(人稱代詞所有格),RB(副詞),TO(介詞或不定式標示),UH(感嘆詞),VB(動詞),VBD(動詞過去時),VBG(動詞現(xiàn)在分詞或動名詞),VBN(動詞過去分詞),VBP(非第三人稱的動詞現(xiàn)在時),VBZ(動詞第三人稱單數(shù)),WDT(疑問限定詞),WP(疑問代詞),WRB(疑問副詞)。

        ③圖中公式用的是冪指函數(shù)的理論數(shù)值。公式中的y代表的是詞性的頻次,x代表的是詞性的排序。如NNP按頻次排在第一位,x就是1,y是NNP的頻次;R2是一個擬合系數(shù),擬合優(yōu)度越接近1,說明理論與實際詞性的數(shù)據(jù)擬合效果越好。

        3.主流媒體與受眾的英語詞性數(shù)據(jù)對比

        從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看,主流媒體使用的主要英語詞性從高到低的順序依次是NNP、NN、CD、JJ、VB等,而受眾使用的主要英語詞性從高到低的順序依次是NN、VB、JJ、PRP、IN等。為了更清楚地對比主流媒體和受眾的英語詞性的使用,研究者給予了兩者歸一化②的處理。

        圖4是主流媒體和受眾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詞性頻次歸一化處理之后的整體分布對比圖。從圖4看,主流媒體的主要英語詞性匯總結果與受眾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英語詞性的分布情況差異較大,原始數(shù)據(jù)中兩者的相關系數(shù)僅為0.12,這反映出兩者幾乎沒有相關性,圖4的兩條曲線分布情況也驗證了這一點。

        圖4 主流媒體與受眾日常生活的主要英語詞性對比

        三、主流媒體和受眾的日常生活英語詞性數(shù)據(jù)對比與分析

        圖4的結果會不會是因為主流媒體的英語詞性涉及面廣,而受眾的英語詞性只涉及日常生活一個方面?為了弄清原因,研究者在以上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的基礎上,又對媒體中出現(xiàn)的所有英語單詞按照領域進行了歸類。它們有人名、科學技術、網(wǎng)絡媒體、組織機構、軍事航空、經(jīng)濟貿易、醫(yī)療衛(wèi)生、教育、農業(yè)、環(huán)境保護、文體娛樂、汽車工業(yè)、金融證券、日常生活、計量單位、國家、民族或地域名稱(簡稱國民地名)、機械化工、序號等級、質量監(jiān)督、交通運輸、稱謂、峰會論壇、奢侈品、家用電器、其他等諸多方面。歸類有兩個目的:一是找出詞性出沒的規(guī)律和領域;二是驗證主流媒體中的日常生活類英語詞性與受眾日常生活中的英語詞性是否一致。

        (一)主流媒體的英語詞性領域分布

        從領域歸類后的英語詞性統(tǒng)計結果看,NNP主要出現(xiàn)在人名、機構組織、科學技術和網(wǎng)絡媒體中;NN在科學技術、網(wǎng)絡媒體、文體娛樂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率最高;CD主要體現(xiàn)在軍事航空、科學技術和農業(yè)上;JJ主要用在軍事航空、科學技術、網(wǎng)絡媒體、文體娛樂和日常生活中;IN主要用在日常生活中;NNS主要用在科學技術和網(wǎng)絡媒體上;VB、DT、PRP、RB、UH、VBG、MD、VBP等主要體現(xiàn)在文體娛樂和日常生活中。由于空間有限,研究者在做圖時只選擇了位居前六的領域(見圖5)。

        圖5 主流媒體的英語詞性領域分布

        (二)主流媒體和受眾的日常生活英語詞性數(shù)據(jù)對比與分析

        經(jīng)過對比發(fā)現(xiàn),主流媒體日常生活類中常用的英語詞性在受眾日常生活的常用英語詞性里均有體現(xiàn),只是順序不同而已(見圖6)。從圖中可以看見,NN均排在兩者的第一位,這說明NN是兩者使用頻次最高的詞性;VB、JJ、IN和UH分別排在主流媒體日常生活類英語詞性的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八位,排在受眾的第二、第三、第五和第九位,這說明這幾個詞性使用的頻次在兩者中還是基本一致的。對比圖6中的數(shù)據(jù)可以發(fā)現(xiàn),NNP、RB和CD這三類詞性在兩組數(shù)據(jù)中的排序結果正好相反。如在主流媒體日常生活類英語詞性中,NNP的頻次處于第2位,但在受眾日常生活中卻排在第7位;RB在主流媒體日常生活類英語詞性中排第11位,但在受眾日常生活的英語詞性中排第6位;CD在主流媒體日常生活類英語詞性中排第7位,但在受眾日常生活的英語詞性中排第12位。

        圖6 主流媒體與受眾日常生活英語詞性對比圖

        是什么原因導致這樣的結果?通過對原始資料的查證,發(fā)現(xiàn)主流媒體中的英語人名使用較多,而受眾日常生活中的英語人名使用較少,就出現(xiàn)了前者NNP較多的現(xiàn)象;由于主流媒體中VB使用的頻次低于受眾,它的RB使用的頻次也相對較低;CD在主流媒體中涉及面要廣于受眾,如它除了涉及一般內容的基數(shù)詞之外,還涉及到溫度、分秒等的基數(shù)詞,而受眾詞匯的涉及面畢竟有限。這些可能是造成以上詞性在主流媒體的日常生活類和受眾的日常生活中的排序不一致的原因。

        但是主流媒體中的日常生活類英語詞性與受眾的日常生活英語詞性的整體分布還是相近的,其原始數(shù)據(jù)的相關系數(shù)達到了0.8。這反映出兩者的相關性較高,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大眾媒體日常生活類漢-英語碼的混用對受眾產生相當程度的影響。

        四、結論

        媒體對受眾漢-英語碼混用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首先,幾乎所有被調查的受眾都有漢-英語碼混用現(xiàn)象,而究其主要來源和影響因素均為媒體;其次,受媒體的影響,漢-英語碼混用已經(jīng)成為自然現(xiàn)象,受眾很少能意識到;再者,受眾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主要英語詞性與主流媒體日常生活類的主要英語詞性基本一致。

        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不知不覺中走進了我們的生活。其中媒體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尤其是主流媒體。研究者通過媒體效應問卷調查,以及漢-英語碼混用中的英語詞性的研究,嘗試從實證角度探討國內主流媒體在受眾漢-英語碼混用中的作用。正如前文所述,當今的媒體效應研究是跨學科、多視角的研究,漢-英語碼混用的研究也是跨學科、多層面的。本文的媒體效應研究只是漢-英語碼混用原因研究的冰山一角,還有更多的研究內容有待挖掘、開發(fā)。

        參考文獻:

        [1]Giles,D.Psychology of the Media[M].Basingstoke,Hampshire:Palgrave Macmillan,2010.

        [2]Mcluhan,M.D.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M].London:Routledge Classics.1964/2001.

        [3]Toffler,A.Future Shock[M].New York:Bantam Books,1970.

        [4]Dhoest,A.Everybody Liked It:Collective Memories of Early Flemish Television Fiction[J].Participations,2006(1).

        [5]Kellow,C.L.& Steeves,H.L.The Role of Radio in the Rwandan Genocide[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98(3).

        [6]Gosling,S.D.Waging the War of the Worlds:A His?tory of the 1938 Radio Broadcast and Resulting Panic,Including the Original Script[M].Jefferson,NC:Mcfar?land,2009.

        [7]Potter,R.F.,& Bolls,P.Psychophysiological Measure?ment and Meaning:Cognitive and Emotional Processing Of Media[M].New York:Routledge,2012.

        [8]Lasswell,H.D.World Politics and Personal Insecurity [M].New York:Free Press,1935.

        [9]Cantril,H.The Invasion from Mars:A Study in the Psychology of Panic[M].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40.

        [10]Baker,M.& Petley,J.(eds.)Ill Effects:The Media/ Violence Debate(2ndedn)[M].London:Routledge,2001.

        [11]Gauntlett,D.Moving Experiences:Media Effects and Beyond(2ndedn)[M].New Barnet:John Libbey,2005.

        [12]Anderson,C.A.& Murphy,C.R.Violent Video Games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in Young Women[J].Ag?gressive Behavior,2003(5):423-429.

        [13]Lazarsfeld,Paul F.& Robert K.Merton.Mass Com?munication,Popular Taste,and Organized Social Action [A].In L.Bryson(ed.),The Communication of Ideas[C].New York:Harper,1948:95- 118.Reprinted in:John Durham Peters and Peter Simonson(eds),Mass Communi?cation and American Social Thought:Key Texts,1919-1968[C].Lanham,MD:Rowman & Littlefield,2004.

        [14]Katz,E.,Blumler,J.G.and Gurevitch,M.U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 by the Individual[A].In W.P.Davi?son and F.T.Yu(eds),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Major Issues and Future Directions[C].New York:Prae?ger,1974.

        [15]Abelman,R.Religious Television Uses and Gratifica?tions[J].Journal of Broadcasting and Electronic Media,1987(3):293-307.

        [16]Gantz,W.An Examination of the Range and Sa?lience of Gratifications Research Associated with Enter?tainment Programming[J].Journal of Behavioral and So?cial Sciences,1996(1):11-48.

        [17]Atkin,C.K.Informational Utility and Selective Expo?sure to Entertainment Media[J].Selective Exposure to Communication,1985(2):63-91.

        [18]Rubin,A.M.Uses of Daytime Television Soap Op?eras by College Students[J].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1985(3):241-258.

        [19]Greenberg,B.S.,& Hnilo,L.R.Demographic Differences in Media Gratifications[J].Journal of Behavioral and So?cial Sciences,1996(1):97-114.

        [20]Selnow,G.W.Playing Videogames:The Electronic Friend [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84(2):148-156.

        [21]Greenberg,B.S.,Li,H.,Ku,L.,& Tokinoya,H.Af?fluence and Mass Media Behaviours among Youth in Chi?na,Japan,Korea and Taiwan[J].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91(2):87-108.

        [22]Tokinoya,H.A Typological Study with Media Gratifi? cations Theory in Japan[J].Journal of Behavioral and So?cial Sciences,1996(1):115-137.

        [23]Youichi,I.Why Do People Watch Foreign Movies and Read Foreign Books?[J].Journal of Behavioral and Social Sciences,1996(1):139-150.

        [24]Luskin,B.J.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Media Psy?chology[J].THE Journal,1996(7):82-84.

        [25]Luskin,B.J.Media Psychology:A Field Whose Time Is Here[J].The California Psychologist,2003(15):14-18.

        [26]Luskin,B.J.Media Psychology and Telemedicine:The Growing Professional Opportunity[J].Journal of Tele?medicine and Telecare,2007(2):55-56.

        [27]Giles,D.Media Psychology[M].Mahwah,NJ:Law?rence Erlbaum,2003.

        [28]Geiger,S.,Barbara,S.and Newhagen,J.Revealing the Black Box: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edia Effects [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93(4):42-50.

        [29]Anderson,D.R.,Bryant,J.,Murray,J.P.et al.Brain Imaging:An Introduction to A New Approach to Studying Media Processes and Effects[J].Media Psycholo?gy,2006(8):1-6.

        [30]Sherry,J.L.Media Effects Theory and the Nature/ Nurture Debate:A Historical Overview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Media Psychology,2004(1):83-109.

        [31]Brill,E.Some Advances in Transformation- Based Part of Speech Tagging[A].I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Twelfth 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1994:722-727.

        [32]Brill,E.Transformation-Based Error-Driven Learning and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A Case Study in Partof-Speech Tagging[J].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1995(4):543-565.

        責任編校謝賢德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83(2016)03-0093-07

        收稿日期:2016-04-10

        基金項目: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資助項目(13YJAZH097)

        作者簡介:吳利琴(1963-),女,安徽蚌埠人,安徽財經(jīng)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猜你喜歡
        受眾
        基于受眾需求談電視新聞編輯如何創(chuàng)新
        科技傳播(2019年24期)2019-06-15 09:28:36
        淺析新聞炒作下受眾逆反心理
        新聞傳播(2018年4期)2018-12-07 01:09:38
        用創(chuàng)新表達“連接”受眾
        傳媒評論(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從受眾需求角度看電視新聞編輯如何創(chuàng)新
        新聞傳播(2018年1期)2018-04-19 02:08:56
        從受眾需求角度看電視新聞編輯如何創(chuàng)新
        新聞傳播(2016年1期)2016-07-12 09:25:14
        用心感動受眾
        新聞傳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體敘事需要受眾認同
        新聞傳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電視節(jié)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眾
        新聞傳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基于受眾需求談電視新聞編輯如何創(chuàng)新
        新聞傳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1
        電視新聞如何獲得受眾信任
        新聞傳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1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 口爆吞精美臀国产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草逼福利视频 | 国产亚洲超级97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日本a级特黄特黄刺激大片| 国产伦码精品一区二区| 激情都市亚洲一区二区| 人妻少妇久久中文字幕| 少妇对白露脸打电话系列| 国产精品福利久久香蕉中文| 久久婷婷综合色一区二区| 国产国语亲子伦亲子| 欧美巨大xxxx做受l|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20| 一个人午夜观看在线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久自慰出白浆| 亚洲欧洲无码av不卡在线 | 久久精品日本美女视频| 国产自拍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毛片| 在线视频制服丝袜中文字幕| 亚洲影院在线观看av| 久久777国产线看观看精品 | 韩国19禁无遮挡啪啪无码网站| 国产精品久久婷婷婷婷|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蜜桃| 亚洲人成国产精品无码果冻|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无码| 日本一区不卡高清在线观看 | 九九99久久精品国产|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不卡| 成人av资源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精品日韩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欧美日本另类激情| 久久麻豆精亚洲av品国产蜜臀| 午夜被窝精品国产亚洲av香蕉 | 日韩精品内射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AV日韩AV无码A一区| 国产理论亚洲天堂av| 97se狠狠狠狠狼鲁亚洲综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