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報》刊載了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他強調,從近年來查處的腐敗案件看,家風敗壞往往是領導干部走向嚴重違紀違法的重要原因。不少領導干部不僅在前臺大搞權錢交易,還縱容家屬在幕后收錢斂財,子女等也利用父母影響經商謀利、大發(fā)不義之財?!澳萌隣?,廢職亡家?!?/p>
“莫用三爺,廢職亡家。”,這句引語該如何理解?
原來,這是清朝官場上流傳的一句諺語。這里所說的“三爺”,并非一個人,而是指三種人:“子為少爺,婿為姑爺,妻兄弟為舅爺”。
中國史學會原會長李文海教授在一篇清代政治文明雜談的文章中,曾對“莫用三爺,廢職亡家”這句諺語做過解讀。他說,這少爺、姑爺和舅爺“三爺”,“未必才無可用”,但居高位者,決不可將之倚為心腹,委以重任。原因很簡單,這些人“內有噓云掩月之方,外有投鼠忌器之慮。威之所行,權輒附焉;權之所附,威更熾焉”。一旦權力落入彼等之手,就不免狐假虎威,殘民以逞,“通賄賂,變是非”,“弊難枚舉”。(汪祖輝《學治臆說》)如果對親屬任意放縱,最終就不免落得個“廢職亡家”的結局。
來自民間的這一官場諺語,實際是總結了一條十分重要的歷史經驗,那就是大臣們要做一個清正廉潔的好官,不僅要潔身自好,嚴于律己,而且要嚴格要求和管理好自己的至愛親朋,不可讓他們任意逞威弄權,尤其不可一味任用至親,“一用子弟至親,百弊叢生”。(《居官警語》,第71頁)
歷史的總結很精辟,而現實上演的一幕幕活劇又如此荒唐。從查處的一些腐敗案件來看,不少都帶有“全家腐”甚至家族式腐敗的特征,有的一人當官、全家斂財;有的前門當官、后門開店;有的裙帶攀附、雞犬升天……這些教訓不可謂不令人痛心、又發(fā)人深省。
有評論稱,干部子弟不是無人能管,事實恰恰相反,那些以“官二代”身份招搖、有恃無恐的“三爺”,出了問題,不僅是自己要受到更加嚴厲的懲治,而且往往是“坑爹坑娘”。有的父母原本是老實本分的公務員,辛苦一輩子熬到某個級別,因為對子女管教不嚴栽了跟斗,鬧到最后臉面全無。有的父母本身就有問題,對子女縱容袒護,結果子女出了事,深挖線索,父母也難逃法網。
“莫用三爺,廢職亡家”。不同時代背景與制度環(huán)境下,會有不同的表現。如今干部任用程序嚴格,領導干部要想把子弟安排在身邊委以重任并不容易,這樣做也太扎眼,所以,“三爺”腐敗主要是借助官員影響牟利。當然,如果不違反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三爺”們也未必就一概不能當公務員或者經商。但是,如果處理不好與“三爺”成長、發(fā)展緊密相關的家風問題,不想著“防微杜漸”,發(fā)現苗頭還要“護犢子”,那么如此以來“廢職亡家”的結局幾乎是必然的。
這樣的例子還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