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亞歷山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與弗·福賽斯的《復仇者》皆選用了復仇主題來貫穿小說。兩部作品雖時代背景不同,但都秉承著懲惡揚善,宣揚了人道主義精神。加之并沒有拘泥于個人恩怨,其復仇主題就更具社會價值與考察意義。本文將通過對復仇情節(jié)等比較,考察出異同并淺析。
關鍵詞:《基督山伯爵》;《復仇者》;復仇;異同
作者簡介:崔書萌(1992-),女,漢族,長春理工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專業(yè)。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18-0-01
一、作者生平及創(chuàng)作背景
1.大仲馬與《基督山伯爵》
亞歷山大·仲馬(1802.7-1870.12)作為繼伏爾泰、盧梭和雨果等之后第六位進入先賢祠的法國浪漫主義作家,一生著作達300卷之多,貢獻非凡?!痘缴讲簟肥瞧浯碜鳎l(fā)表于1844年。主要講述的是青年鄧蒂斯受陷害入獄并在出獄后以基督山伯爵身份成功復仇的故事。主人公悲慘的境遇也反映著社會現(xiàn)實,當時法國雖經(jīng)歷資產(chǎn)階級革命,但封建貴族仍握有政治特權。
2.弗·福賽斯與《復仇者》
弗·福賽斯(1938-)是當代文壇最強悍的懸念小說經(jīng)典作家。他閱歷豐富且精于創(chuàng)作,目前共有10部長篇政治驚險小說,如《豺狼的日子》等?!稄统鹫摺窞槠浯碇鳌兄饕膹统鹗录l(fā)生于1995年5月15日,美國青年里基·科倫索在參與志愿援助中于塞爾維亞被殘忍殺害,但兇手卻神秘消失。里基的外祖父決心讓“復仇者”調查追蹤,最終將罪犯繩之以法。
二、兩部作品復仇的相同點及分析
1.復仇起因的不公性
《基督山伯爵》富有諷刺意味的開頭便預示著悲劇。1815年,愛德蒙·鄧蒂斯回到馬塞港,卻因遭人誣告飽受14年的牢獄之災且備嘗奪妻之恨。深感命運不公的主人公在仇恨中掙扎,其復仇原因既包含個人恩怨糾葛,亦不能排除其社會因素。《復仇者》中的加爾文·德克斯特也是在痛失妻女之后走上復仇之路的,這位昔日的戰(zhàn)斗英雄此后以“復仇者”為職業(yè),即便遭遇不公也不退縮。其復仇原因拋除個人恩怨,更來源于社會不公的迭起與矛盾的加劇。
2.復仇方式的計劃性
《基督山伯爵》中的鄧蒂斯在獄中便開始計劃復仇。他清楚復仇對象,即同為水手的鄧格拉斯、有奪妻之恨的費爾南和道貌盎然的檢察官維爾弗。出獄后他于鄧格拉斯的小客棧投宿,并以一顆鉆石誘導出黑幕。他還收養(yǎng)維爾弗的私生子,日后在此子法庭審判中揭露出維爾弗罪行。對于費爾南,他詳細調查其殺害恩主的罪行后,將訊息透露給報社并安排被害人作證。
而《復仇者》中的德克斯特行事亦周密且果敢。他在為女兒復仇時先鎖定了已逃亡巴拿馬的本尼·馬德羅,接著偽裝成流浪漢將其擊斃。而后他在引渡兇犯回美時,查閱了新聞媒體資料并在新貝爾格萊德獲取到照片,之后前往阿聯(lián)酋求助友人,通過飛機登記牌成功鎖定到兇犯行蹤。
3.人道主義的詮釋
對于《基督山伯爵》,主人公最終選擇的是人性的回歸。當仇人已得到懲戒,他便不再復仇轉而尋求心靈的寧靜。不僅如此,他還對復仇行為進行了反思,認識到復仇不能解決一切也并非生活的全部,這也反映了民眾對于人道主義社會的追求。而在《復仇者》中亦如此,德克斯特在報復弒女兇手后,也不再采取極端行動,將兇犯季利奇引渡并相信正義的審判。由此可見,復仇并非單純的付諸武力,維護公平正義也需要人道主義思想。
三、兩部作品復仇的不同點及分析
1.復仇者力量的來源
《基督山伯爵》中主人公復仇力量的來源具有直接性。鄧蒂斯被迫入獄,正是復仇的力量使他一次次爬起。作者通過大量篇幅來描寫其悲慘遭遇,既增強了可信度與合理性,也讓人們?yōu)槿诵缘淖运綒埲毯蛨詮娬x而陷入深思。而在《復仇者》中,復仇力量的來源存在著直接與間接因素。開始其為女兒復仇,其后卻醒悟到:“馬德羅死得太痛快了。這個惡棍應該站到法庭的被告席上,聽法官宣讀終身監(jiān)禁并不得保釋的判決;他應該知道他每天早上醒來之后永遠看不到天空;他應該知道,因為他對一個純潔的姑娘犯下了這些罪行,他將終生為此付出代價?!敝魅斯辉亵斆ЙC殺,最后成功引渡了無直接聯(lián)系但違背正義的罪犯季利奇。
2.復仇歷程的艱辛與阻撓
在《基督山伯爵》中,盡管主人公有計劃的進行了復仇,但也伴隨著偶然。如主人公本想借刀殺人將毒藥贈予維爾福夫人,不料其為爭奪家產(chǎn)相繼毒死圣梅朗夫婦和巴圖魯,又差點毒死諾瓦蒂埃和瓦朗蒂娜祖孫二人。這些計劃之外的狀況與主人公內心的復雜變化,使得其復仇之路不甚平坦。但主人公是有明確復仇對象和地點的,對仇人亦了如指掌。
而對于《復仇者》中的德克斯特,無論是殺害女兒的兇手亦或是迫害里基的兇犯都非熟識者,皆需詳細調查與縝密分析才能行動。他的行動路線也十分復雜,從歐洲到中東海灣,再到南美洲森林,最后勇闖易守難攻的堡壘。和基督山伯爵不同的是,他需要過硬的身體素質和不斷偽造身份并確認兇犯,由于時代發(fā)展也須動用網(wǎng)絡科技,在引渡罪犯的過程中也無情感糾葛,更不必介入家族矛盾深陷感情漩渦。在行動中,還伴隨第三方勢力中央情報局的介入,以妨礙游隼計劃為由對其圍追堵截。
參考文獻:
[1][英]弗·福賽斯著,舒云亮譯,《復仇者》[M].同心出版社,2013年6月第一版.
[2][法]亞歷山大·大仲馬著,王帆譯,《基督山伯爵》(漢英對照)[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3]陶淵,談《基督山伯爵》中人物形象的異化[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7年第三期.
[4]韋文華,《基督山伯爵》復仇主題的人道主義思想解析[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6月.
[5]楊薇,試論《呼嘯山莊》與《基督山伯爵》中的復仇[J].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1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