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同正
每到葡萄酒專柜,總能看到不同價格的葡萄酒,少則十元,多則幾千元。即使是十幾元或幾十元的葡萄酒,還標著“國外進口”,那這些葡萄酒里究竟有啥貓膩呢?
好葡萄酒,品一口,應該有復雜細膩的香氣和平衡精致的口感,并且余味無窮。釀造一瓶出色的葡萄酒,需要經(jīng)驗豐富的釀酒師對葡萄酒的釀造全程進行細致的把握,這些投入為葡萄酒的釀造帶來了高額的生產(chǎn)成本。所以為了降低成本,許多生產(chǎn)廉價葡萄酒的酒莊會采取較為粗放的葡萄園管理模式——只追求單位面積土地的產(chǎn)量而忽視對葡萄品質(zhì)的要求。比如,許多廉價的葡萄酒產(chǎn)自氣候炎熱的地區(qū),這樣的氣候有助于提高葡萄產(chǎn)量,然而也會讓葡萄變得過熟,生成過多的單寧使得釀出的葡萄酒變得更澀口。而且過熟的葡萄含糖量較高,使得成酒的酒精度也相應提高,高酒精度帶來的“酒精味兒”也進一步掩蓋了葡萄酒本身的香氣,使得葡萄酒的香氣比較淡薄,口感也是失衡的。
還有一些常見廉價葡萄酒是用批量進口的葡萄原汁加水勾兌而成,也可以縮減成本。但是這些葡萄酒礙于原料成分單一的限制,酒體、單寧和糖分、酸度的平衡是完全沒辦法勾兌出來的,很難釀造出具有個性的葡萄酒,口感不是很好。
還有就是在國內(nèi)購買葡萄酒時,可不要認為瓶身上有外文的就是好酒。比如有的酒稱自己是“法國優(yōu)質(zhì)AOC級葡萄酒”。這樣說沒錯,但是混淆概念。法國對葡萄酒按質(zhì)量劃分為四個等級:VDT/VDP(VDF)/VDQS/AOC,然而在法國,AOC是超市入門級別的葡萄酒,如果連AOC都達不到,還是別把酒擺上貨架了。更夸張的是,在法國超市里花幾歐就可以買到的葡萄酒在中國可能賣1800元人民幣。
用于釀造葡萄酒的葡萄品種有很多,常見的有赤霞珠、梅樂、霞多麗、長相思等。不同的葡萄品種有著其特有的香氣和口感特點,因此可以釀出具有個性的葡萄酒。然而市面上許多廉價的葡萄酒,口感香氣往往千篇一律,毫無特色,并沒有體現(xiàn)出各種葡萄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