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中健 殷海燕
鄭州市第八人民醫(yī)院 鄭州 450000
兒童精神分裂癥患兒伴ADHD的行為特征分析
趙中健殷海燕
鄭州市第八人民醫(yī)院鄭州450000
【摘要】目的探討兒童精神分裂癥患兒伴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的行為特征。方法選取2012-01—2014-12就診于我院的兒童精神分裂癥患兒75例,其中伴ADHD者40例(53.33%),不伴ADHD者35例(46.67%)。采用自編量表調(diào)查患兒的基本情況;Achenbach兒童行為量表評估患兒行為特征。結果合并ADHD組的家長與未合并組相比,更多地對患兒嚴厲管教以及經(jīng)常打罵;更多地采用打罵方式對待兒童的不良行為。與未合并組相比,合并組的父親急燥易怒者更多(P<0.05);合并組的起病年齡及就診年齡相對較早(P<0.05);在CBCL行為問題總分、違紀因子分,多動因子分、交往不良因子分及攻擊因子分數(shù)上,合并組均顯著高于未合并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結論在違紀、多動、交往不良及攻擊行為問題上,兒童精神分裂癥合并ADHD的患兒表現(xiàn)更為明顯,家長對兒童的教養(yǎng)方式和不良行為處理的方式影響著兒童精神分裂癥的發(fā)生;提示要及早重視兒童精神分裂癥伴ADHD的早期干預。
【關鍵詞】兒童;精神分裂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chenbach兒童行為量表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常見的病因尚未闡明的嚴重精神疾病,常起病于青壯年,病程多遷延,嚴重影響患者的社會功能,給患者及家屬帶來沉重的精神負擔和經(jīng)濟負擔,復發(fā)率高,還常常伴有各種共患疾病[1]。因此重視共患疾病,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全面診斷及早期干預具有重要意義。在兒童少年精神分裂癥中,目前有關共患病的研究報道較少,而關于共患ADHD的研究報道則更少。本研究使用量表為工具,分析伴與不伴ADHD的兒童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行為特征,為伴ADHD的兒童精神分裂癥患兒早期發(fā)現(xiàn)及預防提供依據(jù)。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為2012-01—2014-12在鄭州市第八人民醫(yī)院門診就診及住院治療的精神分裂癥患兒,經(jīng)2名主治醫(yī)師以上職稱的專業(yè)人員診斷,年齡<18周歲,符合美國精神障礙診斷和統(tǒng)計手冊4版(DSM-IV)中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排除嚴重器質(zhì)性疾病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物質(zhì)濫用或軀體情況所致精神障礙、精神發(fā)育遲滯及廣泛性發(fā)育障礙。
1.2方法患兒一般情況及家庭情況調(diào)查表采用自編調(diào)查表,調(diào)查患兒的一般情況,包括以下內(nèi)容:患兒性別、起病年齡、就診年齡,孕產(chǎn)期不利因素,分娩情況,患兒出生情況,過去健康狀況,與同學關系、性格特征、在校表現(xiàn),學習成績等。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經(jīng)濟收入、家庭氣氛、家長對兒童不良行為處理方式.家長對兒童教養(yǎng)態(tài)度,親子關系等。主要由家長作答,問卷大部分內(nèi)容為選擇題。
兒童行為評定:采用Achenbach兒童行為量表(AchenbachChildBehaviorchecklist,CBCL)[2],該量表在中國應用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在專業(yè)醫(yī)生的指導下,由患兒父母一方根據(jù)患兒最近6個月的情況詳細填寫,評定患兒行為特征。該量表包括三個部分,第1部分為一般項目,不記分。第2部分為社會能力,包括三個因子為活動能力、社交能力、學校情況,分數(shù)越高表明社會能力越強。第3部分為行為問題,共113個條目,包括9個因子,為社交退縮、體訴、抑郁、分裂樣、強迫、多動、交往不良、違紀、攻擊,分數(shù)越高,行為問題越大。
2結果
2.1患兒一般情況及家庭情況調(diào)查患兒母親孕產(chǎn)期不利因素、分娩情況、患兒出生情況、過去健康狀況、與同學關系、性格特征等2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536,P>0.05;χ2=0.125~4.342,P>0.05)。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經(jīng)濟收入、家庭氣氛、家長對兒童教養(yǎng)態(tài)度,家族史等2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x2=0.034~3.716,P>0.05)?;純浩鸩∧挲g:未合并組(9±3)歲,合并組(7±2)歲,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435,P<0.01),患兒就診年齡:未合并組(11±2)歲,合并組(9±3)歲,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345,P<0.01)。
2.2家長對兒童不良行為的處理方式與未合并組相比,合并組經(jīng)常打罵較多,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家長對兒童管教方式:與未合并組相比,合并組在嚴厲管教、經(jīng)常打罵較多,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父親性格:與未合并組相比,合并組父親急躁易怒較多,熱情開朗,隨和,愛交際較少,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家庭一般情況調(diào)查比較 [n(%)]
2.4CBCL評分比較2組社會能力總分及各因子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在行為問題總分、違紀因子分,多動因子分、交往不良因子分及攻擊因子分上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2組CBCL評分結果比較
3討論
隨著對精神疾病認識的日益深入,共患病在精神疾病的診斷及治療中的重要性逐漸被關注,共患病不但會在不同時期影響精神分裂癥的臨床表現(xiàn),也會給診療及預后帶來困擾[3]。國外相關文獻報道,99%的兒童少年精神分裂癥患兒至少伴有一種共患病,共患病包括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對立違抗障礙等[4-5]。但是,目前關于兒童少年精神分裂癥共患病的研究較少。
由于患有ADHD,患兒在學校常常不遵守紀律,學習成績不好,易被其他同齡兒排斥[6-7]。為此,許多父母不得不放棄許多社會活動來教育和照顧患兒,在面對ADHD兒童的行為問題時許多父母感到無法勝任[8]。父母一般只注意到孩子的外顯行為,加之管教方式不當,對孩子不能采取正確的引導及糾正各種行為問題,而是采用打罵、懲罰等不恰當?shù)姆绞剑⑶医o予不恰當?shù)呐u或者體罰[9],這種處理方式,只會加重孩子的逆反、多動、社交退縮、消極抵抗,甚至分裂樣,進而出現(xiàn)精神分裂癥的表現(xiàn)。本研究結果支持這一觀點。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家長對兒童不良行為的處理方式上,與未合并組相比,合并組經(jīng)常打罵較多,在家長對兒童管教方式上,與未合并組相比,合并組在嚴厲管教、經(jīng)常打罵較多,在父親性格上,與未合并組相比,合并組父親急燥易怒較多。作者認為父親的急燥性格,使其不能耐心處理兒童的不良行為問題,是導致打罵教育的根本原因。本研究結果亦顯示,合并組兒童在起病年齡較未合并組低,合并組患兒就診年齡比未合并組早。作者認為是否由于兒童的逆反、違抗、多動、社交退縮,消極對抗以及分裂樣等令人厭煩的行為,使父母更早關注兒童的行為問題而就醫(yī),尚有待進一步探討。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兒童精神分裂癥患兒合并ADHD的行為問題更嚴重:通過CBCL評定,發(fā)現(xiàn)合并組在行為問題總分、違紀因子分,多動因子分、交往不良因子分及攻擊因子分均高于未合并組,作者認為與不伴ADHD的兒童精神分裂癥患兒相比,伴ADHD的兒童精神分裂癥患兒可能存在更多的行為問題。
總之,本研究初步探討了我國兒童少年精神分裂癥的共患ADHD的行為特征,存在以下不足:(1)樣本量偏少;(2)采取的是回顧式調(diào)查,從而可能使調(diào)查結果存在偏倚。今后,我們應及時了解兒童的心理動態(tài),使兒童的行為正?;l(fā)展,加強兒童少年精神分裂癥共患ADHD的診斷及治療,從而促進精神分裂癥患兒的全面康復。
4參考文獻
[1]沈漁邨,主編.精神分裂癥.精神病學[M].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503-532.
[2]張明圓.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174-181.
[3]劉芳,劉靖,姚旭東.首發(fā)精神分裂癥兒童少年的共患病[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1,25(6):428-433.
[4]RossRG,HeinleinS,TregellasH.Highratesofcomorbidityarefoundinchildhood-onsetschizophrenia[J].SchizophrRes,2006,88(1-3):90-95.
[5]DalsgaardS,MortensenPB,F(xiàn)rydenbergM,etal.Associationbetween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inchildhoodandschizophrenialaterinadulthood[J].EurPsychiatry,2014,29(4):259-263.
[6]羅艷,張道立.兒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治療[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07,10(3):128-129.
[7]CakHT,DincGS,TuzunZ.etal.Comorbidityandcontinuityof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fromchildhoodtoadolescenceinTurkey[J].AttenDeficHyperactDisord,2013,5(4):353-360.
[9]黃賽君,靜進,唐春,等.注意缺陷多云障礙兒童行為問題與父母親職壓力的關系[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9,17(4):413-415.
[10]吳瑞,任艷玲,王蘇弘,等.不同亞型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兒童家庭環(huán)境與行為比較[J].中華行為醫(y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1,20(12):1 060-1 063.
(收稿2015-06-07)
【中圖分類號】R74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5110(2016)10-00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