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慧
教學內(nèi)容:教科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讀懂課文內(nèi)容,想象課文所描繪的雷雨景象。
3.在閱讀中體會作者細致入微的觀察方法,積累、揣摩語言,領(lǐng)悟作者形象生動的描寫方法。
教學重、難點:在讀中想象雷雨的景象,學習作者觀察與描寫的方法。
教學準備:《黎明的河邊》電影中雷雨景象的片段。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情引趣
師:雨是大自然神奇的生靈,也是無數(shù)文人墨客筆下閃光的精靈。描寫雨的詞語非常豐富。
師:如果要描寫一場小雨,可以用什么詞語?
師:如果想描寫一場特別大的雨,又可以用什么詞語呢?
師:看來描寫“雨”的詞語同學們已經(jīng)積累了不少,還能吟誦兩句描寫“雨”的詩句嗎?
師:太精彩了,詩讀得字正腔圓,聲情并茂!
師:學習語文,就應(yīng)該大量讀書,大量積累好詞佳句。
師:今天我們還要學習一篇描寫雨景的文章,當代著名作家峻青筆下的《雷雨》。
二、講讀課文,品詞析句
師:請同學們打開書自由讀課文,遇到難讀難理解的詞句多讀幾遍。
師:同學們馬上就進入了狀態(tài),讀得都非常認真,相信課文中出現(xiàn)的詞語一定能讀準確。齊讀詞語。
(強調(diào)“滂沱”的讀音,解釋“昌濰平原”在山東濰坊一帶。)
師:快速瀏覽課文,試著用一句話概括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師:作者為什么能把這場雷雨寫得如此讓我們驚心動魄?
(回顧總結(jié)寫景文章的寫作方法:按順序,抓特點。)
師:課文是按什么順序?qū)戇@場雷雨的?
第一部分(1到3自然段),寫大雨到來前的自然景象。
第二部分(4到5自然段),寫暴風雨來了。
師:作者按照雷雨的發(fā)展變化順序來寫的,文章條理非常清楚,每一處景物的變化更是刻畫得栩栩如生。
師:請同學們默讀雷雨這一部分,畫一畫作者寫了雷雨到來之前的哪些自然景象,抓住了什么典型特征,在書上做一下標注。
(生逐一匯報,談理解、體會。師隨機板書。)
曠野:黑暗,大地似乎是沉沉的入睡了。
師:本段還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把雷前的黑云比喻成破棉絮。
雷聲:雨前雷聲的特點是沉悶又遲鈍。
閃電:在黑云上呼啦呼啦閃爍。
空氣沉悶而潮濕:蟬悶得竟然在半夜里叫了起來。
(四名學生合作讀第一自然段。)
師:雷雨前作者更多的筆墨是描寫了風。雷雨前的風是按照由小到大、由輕到狂的順序?qū)懙?,刻畫得如此細致入微,讓我們感覺如此真切。
(生談理解、體會作者運用了動詞和象聲詞來表現(xiàn)風的力度。)
輕輕的微風——掠、翻、戲弄——簌簌聲——風大了——狂亂的搖擺、斷落、嘯——咔嚓咔嚓
師:作者用“夜行人的衣襟”“枯葉”“田里的高粱”“樹上的枯枝”等側(cè)面描寫來襯托風的變化特點。這段話運用了擬人、排比的修辭方法。
師:無形無影的風在作者的筆下是如此的惟妙惟肖,讓我們試著來背一背吧。
先是一陣( )微風,從西北的海灘那邊( )掠過來,( )翻起了夜行人的衣襟,( )路上的枯葉。曠野里響著一片( )。一會兒,風大了,田里的高粱( )搖擺著,樹上的枯枝( )斷落下來。一陣( )嘯聲,從( )曠野上響了過來,陰云( )低沉了。沉雷似乎已經(jīng)( )烏云的( ),“( )像( )似的響著,從西北方向( )。
師:電閃雷鳴,狂風大作,暴風雨來了。
師:自由讀這一部分,看看這是一場什么樣的雨。
(生聯(lián)系上文談體會,談理解。)
語言文字訓練:比較一下,如果把“狂亂地”“金錢似的”“吃力地”這幾個詞語去掉,句子表達的效果和原來有什么不同。
閃電,時而用它那耀眼的藍光,劃破黑沉沉的夜空,照出了在暴風雨中狂亂地搖擺著的莊稼,照出了一條條金線似的鞭打著大地的雨點,照出了在大雨中吃力地邁動著腳步的行人。
師:氣勢磅礴,如海嘯似潮涌的雷雨真是讓人心驚膽寒啊!想親眼目睹昌濰平原上的這場雷雨嗎?
(放課件,展開想象,用朗讀再現(xiàn)雷雨的景象。)
三、歸納收獲,拓展延伸
師:這篇課文作者按雷雨前、雷雨時的順序緊緊抓住了大自然景象的變化特征,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生動傳神、真切形象地向我們再現(xiàn)了昌濰平原上這場驚心動魄的雷雨,我們可以學習這些寫法寫寫我們家鄉(xiāng)哈爾濱的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