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英
(甘肅省中醫(yī)院檢驗科,甘肅蘭州 730050)
·臨床研究·
維持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抗-HCV ELISA檢測灰區(qū)標本確認的意義
趙小英
(甘肅省中醫(yī)院檢驗科,甘肅蘭州 730050)
摘要:目的探討維持血液透析患者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抗-HCV檢測灰區(qū)標本確認的臨床價值。方法選取ELISA檢測抗-HCV吸光度/臨界值(S/CO)比值在0.5~3.5之間的標本95份用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PR-PCR)進行確認。結果在抗-HCV灰區(qū)(0.5≤S/CO<3.5)的95份標本中,0.5≤S/CO<1.0的標本13份,經PR-PCR熒光定量進行確認陽性2份,陽性率15.4%(2/13);1.0≤S/CO<3.5兩個區(qū)段標本82份,經PR-PCR確認25份,陽性率分別33.3%(10/30)和28.8%(15/52)。結論維持血液透析患者(MHD)抗-HCV ELISA檢測灰區(qū)標本應進一步確認,以防止漏診誤診。
關鍵詞:丙型肝炎病毒;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灰區(qū);血液透析
維持血液透析(MHD)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易經血液透析過程交叉感染和傳播,感染率極高。國內一項調查顯示,我國MHD患者中HCV抗體陽性率高達29.5%[1]。早期診斷是減少或杜絕MHD患者醫(yī)源性傳播HCV的關鍵。但由于MHD患者常伴有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抑制,使HCV感染后抗-HCV濃度產生較低甚至缺失,在臨床檢測中會有相當數量的標本吸光度/臨界值(S/CO)落在臨界值附近(即灰區(qū)),尤其對S/CO值處在陰性灰區(qū)的一部分標本來說,及易造成血液檢測結果的假陰性,從而能造成HCV感染的漏檢。對MHD患者來說,假陰性的危害遠大于假陽性。為此筆者將2013年3月至2015年6月來本院血透中心治療的患者經抗-HCV 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選取95份S/CO值在0.5~3.5的標本進行了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PR-PCR)確證,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血樣取自2013年3月至2015年6月來本院血透中心治療的患者,用2種抗-HCV ELISA試劑篩查,共選取灰區(qū)即抗-HCV S/CO在0.5~3.5的標本95份作為本試驗的研究對象。
1.2試劑與儀器雷杜酶標儀(RT-6100),洗板機等。丙型肝炎病毒抗體診斷試劑盒[ELISA法,萬泰生物藥業(yè),英科新創(chuàng)(廈門)有限公司]。HCV-RNA定量采用PR-PCR檢測技術,儀器采用Roche公司COBASAM-PLICOR定量PCR儀和試劑。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HCV-RNA≥103U/mL為陽性。
1.3檢測方法采用常規(guī)三代ELISA試劑(萬泰生物藥業(yè)、英科新創(chuàng))進行了篩檢和復檢, 所有操作均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篩選S/CO比值在0.5~3.5的95份標本,采用PR-PCR進行確認。
1.4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抗-HCV S/CO值分布與HCV-RNA確認結果將行抗-HCV ELISA初篩灰區(qū)(0.5≤S/CO<3.5)的95份標本再行PCR熒光定量進行確認,陽性的有27份。全部標本按初篩S/CO值分成了3個區(qū)段進行比較。第1區(qū)段屬陰性灰區(qū)(0.5≤S/CO<1.0)的13份標本中,PCR確認2份,陽性率15.4%(2/13);第2、3區(qū)段屬陽性灰區(qū)(1.0≤S/CO<3.5)的標本82份,PR-PCR確認25份,陽性率分別為33.3%(10/30)和28.8%(15/52)。各S/CO區(qū)段陽性率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446,P=0.485)。見表1。
表1 95份抗-HCV S/CO值分布與HCV-RNA確認結果
2.2確認陽性標本的HCV-RNA含量比較27份陽性標本中,11份103U/mL≤HCV-RNA<105U/mL,其中陰性灰區(qū)(0.5≤S/CO<1.0)1份,陽性灰區(qū)(1.0≤S/CO<3.5)10份;其余16份HCV-RNA≤105U/mL標本中,陰、陽兩灰區(qū)各占1和15份。說明灰區(qū)陽性標本的HCV-RNA含量與S/CO值無關。
3討論
長期MHD患者由于頻繁的靜脈穿刺、體外循環(huán)、輸血等醫(yī)源性因素,HCV隱性感染成為透析患者獲得院內感染的主要途徑,也是血液透析中心HCV暴發(fā)流行的主要原因[2]。因此,及時準確地進行實驗室診斷,對減少或杜絕醫(yī)源性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ELISA抗-HCV檢測是目前國內篩查HCV感染的主要方法[3],該測定雖有良好的特異性,但由于干擾因素太多,如不同廠家試劑所使用的HCV抗原來源、質量及包被濃度差異可能會導致假陰性或假陽性反應的出現(xiàn)。李金明[4]認為,ELISA抗-HCV檢測結果處于灰區(qū)的標本均應確認。但國內外不同廠家的抗-HCV ELISA試劑盒對弱陽性標本的檢測結果差異較大,假陰性率從25.0%~82.1%不等[5],造成漏檢的風險較高。本研究檢測的95份抗-HCV初篩處于灰區(qū)的標本中,PR-PCR定量確認陽性的只有27份。其中陰性灰區(qū)(S/CO<1.0)的13份標本PR-PCR確認2份,說明ELISA陰性灰區(qū)中存在著一定數量的假陰性結果,假陰性率15.4%(2/13)遠低于文獻報道,究其原因,可能因為本次試驗使用了兩種試劑進行篩檢,避免了由于試劑的不同而造成的漏檢。如何減少抗-HCV ELISA檢測的漏檢,最大限度地減少MHD患者之間的院內感染,谷金蓮等[6]研究認為,對于0.51.0)的82份標本,PR-PCR確認陽性25份,陰性57份。表明ELISA陽性灰區(qū)中還存在著相當數量的假陽性標本。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曾對Abbott HCV ELISA2.0及Ortho3.0試劑盒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初篩檢測反應性標本S/CO≥3.8的有95%以上是真陽性,S/CO≤3.8者則有較高的假陽性率,尤其在抗-HCV陽性率低于10%的各類人群中,假陽性率平均為35%[7]。
以上種種表明,MHD患者抗-HCV ELISA檢測灰區(qū)標本確證非常必要。在臨床工作中,通常將抗HCV篩查陽性者,才行HCV-RNA檢測,無疑很大程度上可能漏檢了一部分處于血清轉換期的HCV感染者,而給其他透析患者帶來了很大的風險。同樣,以ELISA S/CO≥1.0作為HCV陽性結果并作為判斷HCV是否感染的依據,其誤診的后果將會造成患者及家屬沉重的經濟負擔和不必要的心理壓力。
參考文獻
[1]韓呈武,于雪瑩.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血清學及核酸的檢測與評估[J].現(xiàn)代檢驗醫(yī)學雜志,2008,23(3):81-83.
[2]張紅,張麗敏,張炳華,等.2009~2013年醫(yī)院感染丙型肝炎暴發(fā)流行調查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10):2503-2504.
[3]Alter MJ,Kuhnert WL,Finelli L,et al.Guidelines for laboratory testing and result reporting of antibody to hepatitis C virus.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J].MMWR Recomm Rep,2003,52(RR-3):1-13.
[4]李金明.感染性疾病血清學檢驗中應重視對弱反應性標本的確認[J].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06,29(7):577-580.
[5]李金明.臨床酶聯(lián)免疫測定技術[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6.
[6]谷金蓮,祁自柏,王尊文,等.丙型肝炎病毒抗體試劑檢測結果的可信度分析[J].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05,28(6):580-583.
[7]Schreiber GB,Busch MP,Kleinman SH,et al.The risk of transfusion-transmitted viral infections.The Retrovirus Epidemiology Donor Study[J].N Engl J Med,1996,334(2):319-325.
DOI:10.3969/j.issn.1673-4130.2016.10.0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4130(2016)10-1392-02
(收稿日期:2016-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