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巧萍
黃山于1990年被列入《世界雙遺產名錄》,作為“黃山四絕”之首的“奇松”榜上有名更是毋庸置疑,榮登名錄的黃山松多達32棵。黃山奇松,“奇”顯于外形,旗形樹冠是黃山松最為耀眼的形態(tài),不少黃山松枝葉朝一側平鋪展開,遠看恰似一面插在高山上的綠色旗幟,故稱之為旗形松。黃山上的旗形松早已成為黃山的象征,也是最為吸引黃山游客眼球的樹木。黃山松像質樸的黃山人,正伸出友誼的雙臂,滿懷熱情地招呼游客,游客也把形態(tài)迥異的旗形松,賦予不同的名稱:迎客松、送客松……
旗形松既是黃山自然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黃山自然地理環(huán)境造就的產物。黃山旗形松多生長在海拔800米以上,廣泛分布于風力較強的線形山脊、突兀山崗和狹窄山口處,以及采光明顯受限的陡峭崖壁之上。
黃山上風速較大,年平均風速為5.8米/秒,在毫無遮擋的山脊和山崗之上,以及產生“狹管效應”的峽谷、山口之間,因長期受強風吹拂的影響,松樹迎風一側枝葉搖晃、損傷、蒸騰加速,失水過多而枯萎。盡管有的松樹在迎風一面也能長出弱弱的幾縷枝條,但這些枝條受風壓的長期影響,也會被迫彎向背風一側。即便如此,背風面的枝條也比正常樹木少很多??s減的冠幅,稀疏的枝椏,短促而濃密的松葉,大大減小了大風的彎曲力矩。平展的流線型旗形樹冠,大大減弱強風的拖拽作用,卻絲毫不減枝葉對光的捕獲。
黃山縱橫堆疊的懸崖峭壁,大大遮擋了灑向谷底的陽光,而植物天生的喜光性、向陽性和求取水份的本能,使得巖壁上的黃山松枝椏都明顯地向光照、水分較好的谷底一側平展,有的松枝幾乎平行于巖壁朝下伸展,以健美的姿態(tài)收獲更多的陽光雨露。崖壁上的旗形松,堅強地盤根于石,其根系可以是樹干長的幾倍、幾十倍。松根還會不斷分泌一種有機酸,慢慢溶解巖石,從而不斷釋出礦物鹽類為根系所吸收。巖壁之上的旗形松,雖立足于惡劣的土地環(huán)境,身受高山風霜雨雪之苦,卻從未停止過對陽光雨露的追索,也沒有停止過對巖土養(yǎng)分、水分的汲取,依然挺拔,永遠守護綠色。
黃山上的大風天氣使枝葉容易磨損,加上山高氣溫較低,高山松樹生長顯然受制;黃山又多為石質山地,土層微薄,甚至缺失,土壤肥力十分低下;高山空氣稀薄,紫外線豐富,嚴重抑制了松樹生長。矮化現象也就成為黃山松另一個典型形態(tài)特征。矮化的黃山松枝椏極其堅韌,富于彈性,也無形中增強了抗暴風御冰霜的能耐。
黃山旗形松還有其它與環(huán)境相適應的形態(tài)特征,比如樹干畸形,基徑(指樹木的基部直徑)增大,都增強了對風的彎曲抵抗力。還有,植物要克服風產生的作用力和崖壁上植株的重力,也必然要以龐大、深扎的根系構型來增強植株的穩(wěn)固性。旗形松松根的數量和長度均增加,深而廣的根系加強植株的抗風性和穩(wěn)固性。
可見,旗形、矮化、根深、徑粗、枝韌、葉小都是黃山旗形松為適應黃山環(huán)境而產生的形態(tài)特征。黃山松對強風的適應,在表型結構上更多的表現為回避性策略:它們將能量更多地分配到橫向生長。在風中,樹冠平展,植株矮化、枝葉柔韌,以減小風的拉拽;葉子成簇、針狀、短小,葉表具有蠟層,以減少水分的蒸騰。而黃山松對陡峭地形的適應,在表型結構上卻表現出不少抵抗性策略:崖壁上的樹冠向下斜展,柔韌的枝干盤曲于巖石間隙之中,利于對陽光雨露的追索;植株根系龐大深扎,利于植株在崖壁上的穩(wěn)固。
旗形松裝點著黃山,它們或在崖壁上挺立,宛如蛟龍,或在強風中吹拂,狀如行云。黃山松如此唯美的姿態(tài),讓神奇的黃山更增添了無限的神奇與生機!
作者單位:福建省安溪縣第六中學高二(9)班(36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