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新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要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和時間參加實踐活動,鍛煉他們相關數學活動的實踐能力?!币虼耍處熜杈C合考慮各種因素,既要符合學生的能力,又要構建科學的知識結構,一切數學實踐活動和經驗的積累都應對學生的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教師應當以學生為主體,設計科學、有趣的活動豐富數學課堂,提高學生的數學性思維。
一、認真研讀教材,基于問題張揚個性
教師在教學時應當充分挖掘數學教材中的一切有價值的信息,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課本,形成積極的學習意識。認真研讀教材有利于學生更牢固地掌握當天所學的知識,也能幫助學生在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掌握相關的數學解題思路和方法,養(yǎng)成勤于動腦、自主學習的好習慣。例如在教學六年級的“樹葉中的比”這一課時,教師首先要了解教材上的相關內容,制定教學計劃。而這一課的教學重點是要求學生能夠熟練運用比和統(tǒng)計的知識解決書中所描述的樹葉的簡單規(guī)律,根據教材編排,第一步是提出問題,即教師首先要求學生熟讀課本,仔細觀察和分析圖片,探求其規(guī)律;第二步是探索實踐,即教師鼓勵學生參與小組合作,共同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親自動手完成測量和計算樹葉的實驗,最終算相互比值,得出規(guī)律;最后一步則是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探究過程是否完整、科學,進行不斷反思、改善。在實際的教學中發(fā)現,課堂實踐活動并沒有完全依照教材,而是挖掘最有價值的信息,解決本質問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二、回歸現實生活,基于活動發(fā)展整體
在教學中對實踐活動的重視賦予了課程更多的含義。課程,傳統(tǒng)的思想認為,是單一、靜態(tài)的,是教材的載體,是教師制定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的最主要依據。而課程理念隨著社會和知識的發(fā)展有了更廣闊的含義。課程提供了學生更豐富、直觀的生活經驗,課程成為新知識延伸和拓展的通道,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由師生共同探究知識的動態(tài)學習和構建過程。教師應該重視生活對學習的影響,把生活經驗融于對應的教學內容,鼓勵和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實踐,培養(yǎng)自己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對習得的新知識印象深刻,掌握透徹。比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教師讓學生拿出紙和剪刀自己動手去實踐。通過一步步拼剪,學生發(fā)現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有直接的關系。又如認識長方體這一課。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找出生活中的最常見的一件物體,如土豆,然后根據自己的理解制作出一個長方體,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對長方體有了更直接、深刻的了解,不會搞混長方體面、棱、頂點的特征,也為進一步的學習奠定基礎。
三、開展實踐活動,重視知識的主動建構
如果學生只是被動地學習數學,死記硬背數學知識,這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反之,如果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學習的興趣和潛能不斷被激發(fā),其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更加牢固。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當以學生為主體,全面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為基礎,挖掘新知識與已學知識的內在聯系,引導學生主動構建對數學的認知結構,最終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而參與實踐活動是構建知識結構最有效的手段,以“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的教學為例,教師摒棄了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模式,采用了“做中學”的教學思想,即組織學生按照小組合作的形式探究所學課題。首先讓學生準備好探究活動的學具,并通過討論合作完成實驗報告單,最終得出圓錐體的體積公式V=SH。緊接著,教師拿出事先準備好的一圓柱形物體,讓學生測量之后計算出體積,每一個小組都完成得非常好。不可否認的是,在教學中開展實踐活動對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起著很大作用。
四、借助學具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手和腦是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勤于動手可以拓展思維,綜合發(fā)展能力。在實踐活動中加入動手操作的環(huán)節(jié)可以將學生的手和腦結合起來,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的能力和積極動腦的思維習慣。操作型的實踐活動普遍應用于小學數學課堂中,目的在于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地動手、動腦,全身心參與數學活動。例如在教學“數的認識”時,若教師只是完全依照書本進行講解,學生會覺得非常抽象,難以理解。由于小學生的認知水平較低,而他們往往對直觀、形象的物體更為感興趣,因此,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好學具,如讓學生數小棒或擺放小棒,具體理解數的概念;而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折紙的方式認識分數;又如在教學“認識物體”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準備好各種學具,在課堂上和大家交流,并和其他同學交換學具,相互猜彼此間的物體是什么。動手操作是數學實踐活動中常見的方式,可以讓學生真正投入到思考和探究中,不斷總結學習方法,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
總之,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當以學生的實際發(fā)展狀況和教學內容為基礎,完善教學模式,創(chuàng)設科學、有效的數學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以及創(chuàng)造性思維。同時,教師應當不斷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yǎng)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和數學素養(yǎng)。
【作者單位:盱眙縣舊鋪實驗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