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軍民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采取有效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何謂語感顧名思義是人對語言這一對象直覺的整體的感受。它是由語言文學而引起的心理活動和認識活動的過程,是把握語言文字的一種能力。它是語言能力系統(tǒng)中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種能力。語感的培養(yǎng)就是引導學生在對語言文字的閱讀分析的基礎上,進而深入理解語言文字的內在含義,披文而入情,充分感受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葉圣陶先生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于語文的敏銳感悟?!痹谛W語文教學中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發(fā)展學生的認識水平,還可以使思想教育真正落實到實處。
一、加強朗讀訓練,讀中感知
新課程標準強調:小學各學段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讀是學習語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語言、訓練語感的基本方式。朗讀是以聲釋義的活動,他是多種感官參與的,其表現(xiàn)形式為用響亮、清晰的有聲語言來轉換書面的文字語言,它是語文教學中最常用的閱讀形式之一。在教學中,學生可通過朗讀去獲得對課文內容的感知。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文章的重點部分進行各種形式的朗讀,掌握文章的語氣、節(jié)奏、句式、格調,揣摩作者蘊藏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課文準確的用詞、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使課文內容形象化、立體化,進而對文章的內容產(chǎn)生真切敏銳的感受,即“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如學習《桂林山水》一文時,可以先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桂林山水圖,然后通過反復誦讀全文,正確處理課文中高昂、婉轉、舒緩、急速等不同的語氣變化。抓住關鍵字眼,指導朗讀,從而切實感受桂林山水的靜、清、綠、奇、秀、險的獨特風姿。
二、注重詞句分析,比中理解
詞句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在課文中有些詞句,特別是那些能夠體現(xiàn)文章中心,對表達情感有著重要作用的詞句,往往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抓住這些具有感染意義的關鍵詞語,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比較,細細體會,從而促使學生的語感不斷增強。
如,《荷花》中有這樣一句“荷花已經(jīng)開了不少了。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痹诮虒W中引導學生用“長”換“冒”,然后對兩句話進行比較。課堂上為激發(fā)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教者把學生分成兩組,以合作學習的方式研究、討論。有的學生體會到了“冒”不僅寫出荷葉數(shù)量多,還寫出荷花生命力旺盛。還有學生從課文語言文字中找出根據(jù),因為荷葉多,“挨挨擠擠”,所以荷花只能從水中“冒”出來。在同學們討論交流中,學生從“冒”中感悟到一種不可抗拒的生命力,一種生機勃勃的韻味。有比較才有鑒別,這樣,抓關鍵詞句比較、咀嚼就能品出語氣神韻,領悟作者遣詞造句的獨具匠心,領悟語言運用的規(guī)范意義。在這節(jié)課的課堂教學中教者讓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充分體現(xiàn),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討論交流引導學生在比較中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
三、運用形象思維,品中想象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有親。”教學中,如何使學生領悟文章的情境呢?在閱讀教學中運用形象思維,啟發(fā)學生想象,必然會在學生的心中產(chǎn)生文字所蘊含的畫面。它能使課文內容像放電影一樣,在學生頭腦中一一閃過,讓學生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引起感情的共鳴。
如《二泉映月》一文,在引導學生領悟阿炳創(chuàng)作樂曲的意境一段時,借助于平緩、柔和的語調對環(huán)境描寫的語句有感情朗讀。再結合畫面,啟發(fā)學生想象,讓學生也置身于月下的二泉中,一輪明月冉冉升起,月光流瀉,月光似水,靜影沉璧,那淙淙的流水聲縈繞在他的耳畔。在此境界中阿炳他想起了師父說過的話,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經(jīng)歷,他手扶二胡,觸動琴弦,琴聲把阿炳積淀已久的情懷流瀉出來,傾吐給這茫茫月夜。表達了他對命運的抗爭,抒發(fā)了對美好未來的無限向往……想象之后,又輔之《二泉映月》的樂曲加之以聲情并茂、抑揚頓挫的有感情朗讀,把學生帶到月光如銀的二泉邊,領略二泉之美,從而領會人物的感情變化,由此達到提高學生語感能力的目的。
四、聯(lián)系實際生活,悟中欣賞
生活是語言的第一信號系統(tǒng),人們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受和對生活的感受是密不可分的。作為第二信號的語言,如果與第一信號系統(tǒng)的現(xiàn)實刺激物失去聯(lián)系,就很難獲得語感。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言:“要求語感的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揣摩,應當把生活經(jīng)驗聯(lián)系到語言文字上去?!比缭诮虒W《三顧茅廬》一文“等了半晌工夫,諸葛亮翻了一個身,又朝里睡著了。又等了一個時辰,諸葛亮才悠然醒來?!币痪洌@里的“半晌”原來是方言是半天的意思。在課堂教學時學生理解有一些困難,因此教者出示了生活中的兩個場景“聽了老師的這番話,小明呆了一下,埋下頭半晌不說話?!薄皩W校離家比較遠,我走了半晌才走到?!睅椭鷮W生理解“半晌”在這里是時間比較長、好久的意思。進而引導學生感悟劉備的誠心誠意。這樣對應生活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不再枯燥無味,相反其樂無窮
語感是語言的一種直覺能力,語感的培養(yǎng)卻是一個非直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教師多采用朗讀、默讀、背誦、復述等語文教學最基本的手段反反復復地對各式各樣的言語材料進行感受和領悟。這樣,學生語感就會逐漸從膚淺走向深刻。而培養(yǎng)學生這種對語言的靈敏、全面、深刻的感知能力,也正是我們語文教學的靈魂。小學階段,是人一生中記憶的黃金時間,應該充分利用這個優(yōu)勢,讓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打下扎實的語言功底。
【作者單位:建湖縣沿河鎮(zhèn)中心小學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