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蓓
社會在發(fā)展,教育形勢同樣也在發(fā)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新課程改革也正體現(xiàn)了這一時代要求,順應了時代潮流。教師面對的學生是一個個有著豐富多樣思維的人,教學過程其實就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
課堂教學不應當是一個封閉系統(tǒng),也不應拘泥于預先設定的固定不變的程式。預設的教案在實施過程中需要開放地納入直接經驗和彈性靈活的成分,教學目標必須潛在和開放地接納始料未及的體驗。不能讓活人圍繞死的教案轉,要鼓勵師生互動中的即興創(chuàng)造,超越目標預定的要求。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以及課堂信息的重組者,不斷地捕捉、判斷、重組課堂教學中從學生那里涌現(xiàn)出來的各種信息,把有價值的新信息和新問題納入教學過程,使之成為教學的亮點,成為學生智慧的火種;對價值不大的信息和問題,要及時地排除和處理,使課堂教學回到預設和有效的軌道上來,以保證教學的正確方向。教師要有意識地對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進行審視和反思,即時修訂、更改、充實、完善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方案,使教學活動成為生成教學智慧和增強實踐能力的過程。
其實,在教學中,預設和生成是處于辯證的關系。如果教師一味地深陷在“預設”的桎梏中,“生成”將變得蒼白,學生的“再創(chuàng)造”將變得“無力”。如果教師一味追求“生成”,課堂上讓學生信馬由韁,那“生成”也就無意義可言。合理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可以使得教學過程更大氣,更豁達,激起學生在課堂上的“千層浪”。這才符合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師要“用教材教”,而不是簡單地“教教材”的理念。課堂教學既需要預設,也需要生成,預設與生成是課堂教學的兩翼,缺一不可。預設體現(xiàn)對文本的尊重,生成體現(xiàn)對學生的尊重;預設體現(xiàn)教學的計劃性和封閉性,生成體現(xiàn)教學的動態(tài)性和開放性,兩者具有互補性。
【課例1】蘇教版第五冊《三袋麥子》的教學片斷
師:同學們,小豬、小牛和小猴對一袋麥子的處理方法不同,其結果也就不同。你最欣賞誰的做法?說說理由。
生1:我欣賞小豬的做法。貪吃是小豬的天性,說明他會享受生活。
【真沒想到孩子有這樣的想法,大大出乎我的意料?!?/p>
師:真好!你很會讀書。
生2:我欣賞小牛的做法,因為小牛很節(jié)儉,會過日子,對生活有自己的打算。
師:說得真好!勤儉節(jié)約是一種美德,你這么善于發(fā)現(xiàn),真了不起??!
生3:我欣賞小猴的做法,因為小猴聰明能干。
生4:我也欣賞小猴的做法,因為他懂得把自己種的麥子送給土地爺爺,這叫報恩。
師:老師贊同你們的觀點,“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我們每一個人都應擁有這種美德。
生5:我也欣賞小猴的做法。不過,如果我是小猴,我會把半袋麥子種下地,留下半袋自己吃,這樣就兩全其美了。
【反思】閱讀教學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面對各不相同的感悟、理解,教師不必強求統(tǒng)一,要容納學生在與文本對話中提出不同觀點和意見,欣賞孩子的真情告白,讓文本、學生、教師相互對話,改變原有的知識結構,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課程是一種動態(tài)的、生長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和完整文化,我們可以從學生精彩的發(fā)言中看到,學生的理解是深刻的,并且富有時代感,也讓我們看到了孩子們豐富的內心世界。當我們用新課程的思想來進行教學時,我們便真正有了這樣的感受:我們不再是教教材,教材只是課程的一部分。
【課例2】蘇教版第五冊《小露珠》的教學片斷
師:同學們,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生1:我知道了原來小露珠那么美!
生2:我知道了小露珠是怎么形成的。
……
這時課正隨著我精心設計的教案進行著。忽然,一個學生站了起來。
生3:老師,小露珠幫助了植物們,那植物會幫助小露珠嗎?
【我的第一反應是想對他說:幫助別人是為了要別人回報自己的嗎?轉念一想,不能這么反問他,要正確引導學生?!?/p>
師:(數秒后)同學們,這個問題問的很好,值得我們思考,有沒有哪位同學能告訴他呢?
生4:老師,我覺得植物也會幫助小露珠的,比如說樹葉或小草什么的會幫助小露珠擋住陽光,不讓它很快地蒸發(fā)掉。
師:說得很好,其實我們在生活中也是這樣的。在你幫助別人的同時也是在幫助你自己啊。讓我們帶著贊美之情把全文朗讀一遍。
【反思】面對越來越有主見的學生,教師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是將精心設計的教案進行到底呢,還是大大方方隨著學生有價值的問題深入下去?在本堂課中,我選擇了后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已積累了一定的知識經驗,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能根據文本自主感悟,有自己獨特的理解,讓學生提出心中的疑問不正是尊重學生個性的表現(xiàn)嗎?學生的世界豐富多彩,潛藏著豐富的“資源”,他們會收集資料,他們有許多別人不知道的想法。在課堂上實現(xiàn)生生互動,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生不是學到了更多的知識嗎?
在課堂教學中,大部分的生成都在預設范圍內,然而經常也會有與預設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事件”發(fā)生。部分教師缺乏生成意識,沒有及時處理課堂這種“意外事件”和捕捉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唯恐打亂自己的預設。殊不知,這些與預設產生偏差的個性化思維有可能孕育著偉大的發(fā)現(xiàn)。當然,課堂上可能會出現(xiàn)用學生現(xiàn)有知識或受時間限制本節(jié)沒辦法解決的生成。對于這樣的生成,教師也應加以說明、利用,為以后的教學埋下伏筆。
精彩的生成離不開課堂的開放和精心的預設,預設是生成的基礎,生成是預設的目標。如果沒有高質量的預設,就很難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視生成,那么預設將缺乏生命力,失去意義。教師只有精心預設,在開放的課堂教學中才會更加游刃有余,更加從容;學生的生成才會更加有價值,更加精彩。教學有預設的一面,但同樣也離不開生成的一面。課堂的精彩往往緣于生成,讓我們這些為人師者,在預設中寬容生成,接納生成,融合生成吧。
總之,我們一定要從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問題。教師要盡可能地豐富自己,鍛煉自己的教學機智,在做好充分預設的前提下,靈活地面對學生的“意外”生成,并抓住實際展開更深入、更人性化的教學活動,讓教材活起來。這樣的語文課才能立足于新課改的大環(huán)境,這樣的課堂也才更充滿活力,更具有生命力!
【作者單位:南京市鎖金新村第一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