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摘 要: 陶行知先生是中國人民教育的奠基人,他的“生活教育”主張“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他主張以社會為學校,教育材料、教育方法、教育工具、教育環(huán)境都可以大大優(yōu)化;先生應該更多,任何人都可以做師生。他從社會和政治高度研究中國教育,其生活教育理論的內涵是豐富而博大的,是我們進行教育教學理論探索、搞好教改實踐的理論寶庫,是我們在各種教育思潮中站穩(wěn)腳跟的強大思想武器。
關鍵詞: 生活 教育 幼兒
陶行知思想教育的精髓是生活教育理論,學陶就要學習陶行知的思想,就要學習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生活教育最重要的命題是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強調:教育要與生活緊密相連,生活決定教育,只有與生活相結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來說,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來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fā)出力量,成為真正的教育?!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特別要求:教育活動內容應既貼近幼兒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與問題,又要有助于豐富幼兒經(jīng)驗。
幼兒成長貫穿每天生活,幼兒學到的點滴都是從生活小事中獲取的。如陶先生所說的,好的生活是好的教育,好的生活讓幼兒養(yǎng)成好的習慣和性格,相反,不好的生活會給幼兒帶來負面影響,甚至影響未來。如何使幼兒在生活中獲得教育呢?我發(fā)掘了以下幾種做法:
一、生活點滴是最值得關注的
幼兒園的一日生活是瑣碎的,但對孩子的教育是無處不在的,只要多想一下,多做一點,收獲就會更多。早晨入園,我們微笑著迎接幼兒,親切地問早,為幼兒樹立積極榜樣,在老師、家長、同伴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新來的小朋友都成了有禮貌的孩子,主動向大家打招呼,幼兒園是一個和睦相親的大家庭,更適合生活教育。孩子剛入園,老師們都有同感:現(xiàn)在獨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非常差,連最基本的吃飯都是問題,原因之一就是長輩包辦代替現(xiàn)象嚴重。進園后,我們通過故事、兒歌等活動教育幼兒自己的事自己做,充分利用就餐機會讓幼兒自己吃飯,學會正確用勺或筷子等,同時,教師積極引導幼兒不挑食、不剩飯菜等道理。可見生活中處處是教育,只有我們做個有心人,教育無處不在。
二、自然現(xiàn)象是值得升入探究的
幼兒園本身存在很多教育資源,孩子在幼兒園的每一個瞬間都可能是教育機會。幼兒園的一花一草一木都是可以利用的,比如晨間鍛煉時,可以帶領幼兒看看幼兒園的花花草草,和孩子一起認識一些花、草,知道它們的特征,大自然中不以為然的現(xiàn)象都是我們能利用的,都是孩子樂意接受且接觸的。同時,可以積極引導孩子在家里或者幼兒園以外的地方發(fā)掘各種能利用的廢舊材料,可以和爸爸媽媽或者老師一起制作成玩具,如蛇皮袋可以制作成“跳帶”,還可以在上面畫上小朋友自己的畫,使“跳帶”更美觀。這些裝飾品都來源于孩子靈巧的小手,都是孩子們親手做出來的,原來我們扔掉的一些東西只要裝飾一下,就可以變成漂亮的裝飾品。讓教育真正還原在生活中,生活才是幼兒精彩的“課堂”。
又如秋天來臨時,可以利用秋天落葉飄飄、秋雨綿綿的自然景象,帶領幼兒深入接觸大自然。當我提議帶孩子去“參觀大自然”時,孩子們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興趣。帶孩子們撿一些漂亮的樹葉做成書簽,或者當做教室中的裝飾品。同時可以讓幼兒撿一些樹葉相互說說“葉子像什么”,有的覺得像小魚,有的說像蝴蝶,可以讓幼兒映在紙上照著畫下來。教師把孩子撿到的葉子引入課堂教學,使孩子們在玩中學到知識。
幼兒園課程是為學前兒童設計和組織實施的,幼兒處在身心發(fā)展的特殊時期。幼兒周圍的生活是豐富的、廣泛的,生活中有大量人、事、物和活動,有大量有利于幼兒發(fā)展的時機,幼兒在這些生活情景中通過交往、參與、探究獲得知識,練習動作和技能,發(fā)展情感,形成個性。
三、生活實例是值得合理利用的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主要是“教育以生活為中心”,教育要從社會生活出發(fā),適應人民生活需要,適應社會生活需要,參與社會實踐。社會生活有好有壞,參與社會生活,就能分辨出好的生活和壞的生活。生活教育就是教人過好的生活,受好的教育,認識壞的生活,改造壞的教育。所謂“看”,就是讓孩子置身于社會生活之中,不僅用自己的眼睛,更用自己的心感受和領略社會生活的變遷狀況和人文狀況。平時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有些看似與自己無關的事情其實暗藏了教育契機,就看教育者能否發(fā)現(xiàn)和抓住這些機會。
由于現(xiàn)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因此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子。家里的東西從來不會與人分享,也不習慣與別人分享。有的孩子來了幼兒園或者出去就是為我獨尊的樣子,玩具要一個人玩,東西要一個人吃,從來不喜歡和其他小朋友分享。這時家長可以給孩子講述《孔融讓梨》的故事,雖然是一個很簡單的故事,但不可小看。這是傳統(tǒng)美德教育的好教材,利用這個故事能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教育子女要艱苦樸素,可以帶孩子挑選一些有教育意義又適合孩子理解的故事。同時可以關注身邊發(fā)生的事情,如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座,這個情景就值得引導孩子觀察,并且說說自己的想法。
教育,無處不在。幼兒園教育是全面的、啟蒙性的。我們要通過觀察生活中的每個細節(jié)、每一件事情,讓幼兒更全面地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事、學會做人,既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和諧地發(fā)展,提高幼兒園的保教質量,又滿足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需要。
參考文獻:
[1]潘涌.論新課標背景下教師角色的轉換.語文天地,2004.1.
[2]教師角色如何變化.人民教育,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