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榮
?
挖掘初中語文教材,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
◎楊 榮
人文精神是一個復雜的、擁有豐富內涵的歷史文化概念,它是人類思想在歷史文化中的結晶,而新課程改革強調以人為本,這與人文精神是一致的。目前,初中語文教學卻忽視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這是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急需解決的問題。
從本質上講,人文精神就是肯定人類自身的價值。人類自誕生以來就始終在探索神、自然、人之間的關系,充分肯定了人的價值。對現(xiàn)代社會而言,人文精神就是人類最高的價值追求,目的在于取得全面發(fā)展,它并不是具體的東西,而是一種智慧,一種行動的智慧。人文精神強調人的價值及需求,關注人的發(fā)展及完善,而教育是培養(yǎng)人、發(fā)展人的活動,它的根本目的是為社會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鼓勵學生追求科學、塑造完整人格。當然,初中語文教材的編寫充分體現(xiàn)了人文精神,它的開放就是尊重人,由以往一統(tǒng)天下的人教版變成當下的語文版、蘇教版、湘教版、上海版等,并提倡校本課程、地方課程并行。初中語文教材的版式設計巧妙安排了花色的字體,做到圖文并茂,還適當考慮了教師操作的便利性,充分體現(xiàn)出對人的需求的關注。初中語文教材里的課文文質兼美,匯集古今中外的佳作名篇,從各個側面、各個角度反映出各個民族、各個國度、各個時代的風俗習慣、審美理念、文化時尚等,蘊含著深刻的、廣泛的人文教育內容,并注重體現(xiàn)語文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這也是初中語文教材體現(xiàn)出人文精神的地方。因此,初中語文教材的挖掘與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之間是相互促進的關系,只要教師能在教學過程中側重對教材人文內涵的挖掘,就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
(一)陶冶情感,挖掘古詩詞蘊藏的人文內涵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陶冶學生情感的目的在于以審美立德,教師通過挖掘教材里的相關情境來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引發(fā)學生品味語文的審美感受,達到情感共鳴,從而凈化學生的心靈世界。如初中語文教材里有很多感人的、表現(xiàn)真摯情感的古詩詞,以送別詩為主,蘊藏著豐富的人文精神,且古代的交通不便,缺乏先進的科技,一旦朋友分離了就很難再會,通信也很困難,所以分別時所體現(xiàn)的對朋友的關懷就更加真摯,只要教師大力挖掘,為學生創(chuàng)設與課文內容相符的情境,才能陶冶學生情感,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
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親切勸慰,以及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的深切關懷等,無一不將真摯的、感人肺腑的友情描繪得淋漓盡致,充分表達出友情的珍貴。而初中學生正處于重視友情的關鍵時期,他們渴望獲得友情,只是在友誼的認識方面存在一些偏差,一些學生認為交朋友講究的是地位和身份,帶有明確的功利性目的,欲望逐漸取代了純真的友誼,需要教師通過對語文教材古詩詞中蘊藏的真摯友誼深入挖掘,幫助學生正確樹立友誼觀,并聯(lián)系生活現(xiàn)象揭下友誼虛偽的面紗,讓初中學生真正懂得友情是真誠的關心與幫助,而不是相互之間肆無忌憚的利用。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失時機的加強學生情感體驗,通過挖掘教材滲透人文精神教育,不僅使課堂變得情景交融,還能觸動學生心靈、激發(fā)學生情感,讓學生充分吸收文化營養(yǎng),促進學生凈化心靈、完善人格。
(二)體察內省,在閱讀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
在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實踐過程中,通過反復觀察事物,對自身的情感、行為等進行體察內省,清晰認識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從而掌握知識與能力,塑造一些態(tài)度和行為習慣,這就是體驗學習,它是初中語文實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必經之路。通過教師挖掘教材,學生能在閱讀中充分體驗文學作品里的人文意蘊,并通過再現(xiàn)情境的方式促進學生實現(xiàn)體察內省。同時,體察內省是學生自覺的心理活動,教師不可全權代理,而應大膽放手,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領悟文學作品的妙處,身臨其境體驗作品的真情實感,感受字里行間的人文內涵,從而發(fā)揮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促使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接受人文精神教育。
例如,當學生在閱讀教材里的《回憶我的母親》一課時,就應推己及人,站在作者朱德的角度去思考他想報答母親養(yǎng)育之恩的相同情感,體會到作者對母親深深的懷念與愛,欣賞到課文的主題美與意境美。又如在閱讀課文《春》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聯(lián)想自己看到的春是怎樣的,與朱自清先生描繪的春有何異同,從而使學生在自我參與中理解作者對春的熱切盼望,體驗作者反復吟詠盼望著、盼望著的渴望心情,教會學生注意觀察生活與大自然,追求美好的景象。再如教師應放手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體察內省方式去體驗《小巷深處》中林莉對養(yǎng)母情感的變化以及養(yǎng)母對女兒最深沉的母愛,體驗《鄉(xiāng)愁》中余光中那細膩而柔綿的鄉(xiāng)愁等,從而體驗人生的哲理,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
(三)平等對話,通過交流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
初中語文中的對話教學要以平等為基礎,教師與學生是相互平等的獨立個體,學生與教師交流時處于平等地位。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教育,通過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與合作探究,通過思想的碰撞共同領略教材帶來的獨特人文體驗,為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提供行動之本。這就要求教師要以平等對話為基礎,充分挖掘教材里的人文因素,在文本對話中理解思想內涵,從而形成新的思想與意義,促進提高初中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例如,在平等對話中,對學生在文本中獲取的信息、體驗以及產生的理解、感悟等應進行平等的師生交流活動,在師生對話中對學生發(fā)展人文精神產生影響與啟迪,并在交流、傾聽、欣賞及評價中引導學生思考文本、鉆研教材,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做到舉一反三。同時,教師還應鼓勵學生針對問題開展交流活動,并注重自我對話,及時對自身的內在經驗、外在感悟等進行反思與評價,促進個體不斷發(fā)現(xiàn)自我、完善自我。當教師在講解莫德·林賽的《地毯下的塵土》一課時,就可與學生談論生活中的事例,鼓勵學生與文本對話,自覺分析作者塑造的米妮的形象,引導學生從多方面交流關于美德的內涵與真諦。童話故事是作者創(chuàng)造出來的,它深刻反映出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以及對理想的追求,注重弘揚勤勞與善良、勇敢與智慧等美好的品德,這對學生而言是重要的啟蒙教育機會,能讓學生在交流中充分挖掘其內涵,真正理解美德的內涵,從而逐漸形成美德,提高人文素養(yǎng)。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堅持以人為本,不斷滲透人文精神教育,讓語文走上人文教育之路,這是值得人們探索與實踐的重要方向。在今后的教學中,初中語文教師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還要引導學生追求高尚道德品質與真理,加強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的人文精神。
參考文獻:
[1]馮海燕.借鑒古代教育理念,優(yōu)化初中語文教學模式[J].求知導刊,2015,(6).
[2]牛永明.淺談如何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培育學生的人文精神[J].赤子(上中旬),2014,(20).
[3]金智珍.淺談遠教背景下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精神[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5,(40).
(楊榮 廣西玉林容縣楊村第二中學 537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