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諍,王欣欣
(贛南師范學院, 江西 贛州 341000)
?
高校課堂教學學生滿意度評價指標體系的建構
譚諍,王欣欣
(贛南師范學院, 江西 贛州 341000)
[摘要]加強課堂教學質(zhì)量的評價和監(jiān)控是提高高校教育教學質(zhì)量的關鍵一環(huán)。本文在對贛南地區(qū)三所本科院校學生調(diào)查研究基礎上,建構了普通高校課堂教學學生滿意度評價指標體系。一級指標包括教師、教學環(huán)境、學生學習投入和教學效果,二級指標包括執(zhí)教素養(yǎng)、教學組織、教學態(tài)度、教學方法、教學環(huán)境、學生學習意識、學生學習行為、教學效果,三級指標共49個具體問題,并對各級指標分別賦予權重。通過驗證性因子分析,該評價體系結構合理,可以作為普通高校課堂教學學生滿意度評價工具。
[關鍵詞]高校課堂教學學生滿意度評價指標體系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05.001
一、研究問題與文獻回顧
自從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以來,高等教育質(zhì)量問題一直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對其研究的成果也不斷增加。根據(jù)閆廣芬和秦安安(2009)的研究,自2006年以后學者們對高等教育質(zhì)量的研究,將注意力轉移到以學生個體為本、具體的問題研究之上[1],許多高校面對校際之間的激烈競爭,堅持學生第一的評價原則[2]。為此,高校課堂教學學生滿意度研究成為學界討論的熱點問題,關注學生作為教學質(zhì)量評價主體的地位。
針對高校課堂教學學生滿意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高校課堂教學學生滿意度測評體系的探討;二是在建構測評體系基礎上的課堂教學學生滿意度調(diào)查。李松志(2008)等人根據(jù)顧客滿意度理論提出課堂教學“四緯度”學生滿意度測評體系,包括教學組織與形式、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環(huán)境[3]。劉武和張金鳳(2009)將美國顧客滿意度指數(shù)模型應用于碩士研究生課堂教學評價,構建了由學生期望、講授質(zhì)量、學習質(zhì)量、學生滿意、學生抱怨、學生忠誠六個結構變量構成的碩士研究生課堂教學滿意度指數(shù)模型[4]。趙軍和曾婉珍(2013)從教學狀態(tài)、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式和教學效果緯度初步形成了學生評教指標認同度調(diào)查表,通過對269份有效問卷的顯著性檢驗、均值比較和因子分析等方法,最終建構起以理論課程為主的課堂教學學生滿意度評價體系[5]。陳治和張翰文(2013)通過問卷調(diào)查,探討了高校課堂教學滿意度的影響因素[6]。本研究旨在通過對調(diào)查問卷的數(shù)據(jù)分析,嘗試構建普通高校課堂教學學生滿意度評價指標體系。
二、課堂教學學生滿意度評價基本維度
傳統(tǒng)課堂教學評價一般把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效果四個維度作為一級指標。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在課堂教學中發(fā)揮著主導作用。因此,教師職業(yè)素質(zhì)、執(zhí)教能力、教學態(tài)度、教學內(nèi)容的組織和選擇、教學方法的運用等都應歸入教師維度。但這種評價指標的分類忽視了教學過程中“學”的方面。龔放(2012)指出,大學質(zhì)量評價必須聚焦大學的教與學,必須將學的“投入度”和教的“滿意度”納入質(zhì)量評價體系[7]。學生對課堂教學的評價,除了評價教師教的方面外,還需要對學生自身學習投入進行評價。此外,教學環(huán)境是學校教學活動所必需的諸客觀條件和力量的綜合,它是按照人的身心發(fā)展這種特殊需要而組建起來的育人環(huán)境。所以,教學環(huán)境也應納入學生滿意度的評價中,教學環(huán)境主要由自然因素、各種教學設施、社會信息、人際關系、校風班風等構成。
劉志軍(2002)把課堂教學要素分為靜態(tài)要素和動態(tài)要素兩大類。“靜態(tài)要素是指課堂教學賴以進行的基本條件和基礎,主要包括教師、學生、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物質(zhì)環(huán)境。動態(tài)要素是課堂教學活動展開過程中呈現(xiàn)的最基本的要素,主要包括教師行為、學生行為、教學目標、學科目標和發(fā)展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和教學心理環(huán)境”[8]。排除靜態(tài)和動態(tài)劃分視角,課堂教學要素包括教師、學生、教學內(nèi)容、教學環(huán)境、教學方法和教學目標等,課堂教學學生滿意度評價基本維度可以基于此基礎進行確定。因此,結合已有課堂教學要素和評價的相關研究,本研究主要從教師、學生學習投入、教學環(huán)境、教學效果四個維度來對課堂教學學生滿意度進行評價。根據(jù)以上四個基本評價維度,整理出50個評價指標,經(jīng)過三輪相關專家的討論和建議,形成《普通高校課堂教學學生滿意度調(diào)查》問卷。
三、數(shù)據(jù)調(diào)查
(一)測量工具的編制
本次普通高校課堂教學學生滿意度評價調(diào)查采用Likert5級正向計分法,每項指標的重要性分別賦值(1=非常不重要,2=不重要,3=一般,4=重要,5=非常重要),賦值越高,表示被調(diào)查者認為該指標在評價課堂教學質(zhì)量中重要性程度越高。
(二)樣本特征
調(diào)查采用隨機抽樣法,本次調(diào)查分別在江西省贛南地區(qū)三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進行,1-4年級本科學生參加,涉及33個學院、99個專業(yè),涵蓋文學、歷史學、教育學、法學、管理學、藝術學、理學、醫(yī)學、工學9個學科類別,共發(fā)放1200份問卷,回收1154份,回收率96.17%。有效問卷1095份,有效率91.25%。
(三)問卷的信度分析
信度分析目前最常見的是克龍巴赫 a 系數(shù)分析。根據(jù)吳明隆(2001)的觀點,量表的信度系數(shù)在0.9以上,表明量表的信度甚佳;在0.6以下,表明信度過低,量表需要重新修訂。[9]問卷總體信度達0.960。其中,教師維度為0.946,教學環(huán)境維度為0.823,學生學習投入維度為0.910,教學效果維度為0.885。所以,問卷的信度較強。
四、學生滿意度評價指標體系的建構
通過分析課堂教學相關理論,初步確定了問卷的一級指標體系和診斷指標。因為一級指標體系下涵蓋的診斷指標比較多,因此,需要在一級指標體系下再細分出二級指標體系。本研究主要運用SPSS統(tǒng)計工具,采取探索性因素分析中的降維方法來構建二級指標體系。
(一)KMO檢驗和Bartlett球體檢驗
通過對問卷總體和四個一級指標體系評價的數(shù)據(jù)相關性之間進行檢驗,以確定數(shù)據(jù)是否適宜做因子分析,結果如表1 所示。
表1 問卷整體以及一級指標的KMO和Bartlett檢驗
表1數(shù)據(jù)顯示:整體問卷和各維度的KMO 值都在0.85以上,Bartlett 球體檢驗的2統(tǒng)計值的顯著性概率是0.000,小于 0.05,說明相關系數(shù)矩陣和單位矩陣有顯著差異,整體數(shù)據(jù)具有相關性,問卷試題適于作因子分析。
通過共同度分析,除了第18項指標(教師儀容儀表整體整潔、大方、得體)的共同度低于0.4,其余各指標的共同度均在0.4以上。共同度越大,說明指標對公因子的依賴程度越高,也就是說公因子能很好地解釋這些指標。一般認為,共同度大于0.4,公因子就可以很好地解釋測評指標了,因此,刪除第18項指標,對余下49項指標進行因子分析。
(二)一級指標體系下的因子分析
本研究分別對教師方面、教學環(huán)境、學生學習投入、教學效果四個一級指標進行因子分析,提取各一級指標的二級指標分類。
1.教師緯度的因子分析
通過采取主成份法提取因子,并確定采取規(guī)則為特征根值大于1。教師維度共涵蓋21個問題(三級指標),可提取4個公因子,它們所解釋的累積方差占總方差的54.205%,使用最大方差旋轉列表進行因子旋轉后得到因子載荷表(見表2)。
表2 教師方面因子旋轉載荷圖
第一個公因子包括“教師自身素質(zhì)、為人師表、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專業(yè)知識和技能水平”等內(nèi)容,體現(xiàn)了教師最基本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素質(zhì),故該公因子命名為“執(zhí)教素養(yǎng)”。
第二個公因子包括“教師處理課堂突發(fā)狀況能力、利用和安排教學時間能力、為學生提供有用參考書和思考題、協(xié)調(diào)教學任務和學生表現(xiàn)機會、隨時調(diào)整教學進度能力、教師時間觀念強”等內(nèi)容,體現(xiàn)出教師課堂教學的組織能力,故該公因子命名為“教學組織”。
第三個公因子包括“敬業(yè)精神、責任心、講課熱情、治學嚴謹、備課充分、講課認真、重視傳授知識、重視育人、考試和作業(yè)評價公平、講授內(nèi)容全面準確、講授內(nèi)容具有前沿性和創(chuàng)新性、注重與學生的互動、課堂氣氛活躍”等內(nèi)容,體現(xiàn)教師治學的嚴謹性以及對工作的態(tài)度和對學生的公平公正性,故該公因子命名為“教學態(tài)度”。
第四個公因子包括“教學方法與教學內(nèi)容相適宜、講課條理清晰、講課具有啟發(fā)性、能激發(fā)學生思考和學習興趣、講課生動、理論聯(lián)系實際”等內(nèi)容,體現(xiàn)教師授課的方式方法,故該公因子命名為“教學方法”。
2.教學環(huán)境維度的因子分析
教學環(huán)境維度共涵蓋6個問題(三級指標),通過采用主成份法提取公因子,提取出一個特征根值大于1的公因子,累計解釋的總方差為52.974%。該公因子包括“教室環(huán)境、上課時間安排科學合理、教材選用、班級規(guī)模、課堂秩序、班級學習氛圍、學風、師生關系”等內(nèi)容,體現(xiàn)了課堂教學的中介性影響因素,故該公因子命名為“教學環(huán)境”,沿用一級指標名稱。
3.學生學習投入維度的因子分析
學生學習投入維度共涵蓋13個問題(三級指標),通過主成份法共提取出兩個特征根值大于1的公因子,累計解釋的總方差為55.893%,使用最大方差旋轉列表進行因子旋轉后得到因子載荷表(見表3)。
第一個公因子包括“對所學學科有興趣和熱情、學習態(tài)度、預習和復習、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投入時間、高效率的學習方法、課堂注意力集中、學習自制能力”等內(nèi)容,體現(xiàn)了在教師課堂教學影響下的學生學習思想和意識,故該公因子命名為“學生學習意識”。
第二個公因子包括“按時上課、積極參與學習和課堂互動、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主動和同學交流和分享、認真完成作業(yè)、上課精神愉悅”等內(nèi)涵,體現(xiàn)了在教師課堂教學影響下學生的一系列主動學習行為,故該公因子命名為“學生學習行為”。
表3 學生學習投入方面因子旋轉載荷圖
4.教學效果維度的因子分析
教學效果維度共涵蓋9個問題(三級指標),通過采用主成份法提取公因子,提取出一個特征根值大于1的公因子,累計解釋的總方差為53.959%。該公因子包括“專業(yè)基礎知識和通識知識、道德素質(zhì)和個人修養(yǎng)、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批判性思考問題能力、增加學習熱情、清晰表達自己觀點能力、承受壓力和克服困難能力、獨立而全面思考問題能力、團體合作能力”等內(nèi)容,體現(xiàn)了在教師課堂教學影響下學生知識和道德等各方面所發(fā)生的變化,故該公因子命名為“教學效果”,沿用一級指標名稱。
經(jīng)過上述統(tǒng)計分析,將49個指標降維后,共獲得8個公因子。因此,4個一級指標下共建起8個二級指標,具體為:一級指標“教師方面”包括“執(zhí)教素養(yǎng)、教學組織、教學態(tài)度、教學方法”4個二級指標;一級指標“學生學習投入”包括“學生學習意識、學生學習行為”2個二級指標;此外的兩個二級指標與一級指標同名為“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效果”。
(三)確定指標權重,構建指標體系
在計算指標權重之前,將被調(diào)查學生按學校屬性分類,對 49 項診斷指標重要性評定等級差異性進行2檢驗, 結果顯示按不同學科類型本科高校劃分的學生對49項診斷指標重要性評定等級的差異系數(shù)不顯著。這意味著,不同學科類型本科高校的學生對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重要性的看法沒有較大差異,因此,可以對三所高校采用同一權重標準進行賦值。
通過因子分析中的特征根值以及成分系數(shù),計算出權重,最終的指標體系如表4所示。4個一級指標按照權重的大小進行排列:學生學習投入(0.258)、教師方面(0.251)、教學環(huán)境(0.247)、教學效果(0.244)。一級指標權重的排序與目前普通高校課堂教學的實際是相吻合的,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逐步深入,普通高校生源質(zhì)量相對而言有所下降,學生自身所表現(xiàn)出來的學習意識和學習行為差強人意。學生學習投入權重最高,這與馬曉紅(2012)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學生參與度與教學滿意度之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學生參與度是影響教學滿意度的一個重要因素[10]。同時,教師方面的各種素質(zhì)和能力是影響課堂教學的第二位因素。指標權重的統(tǒng)計分析為改進課堂教學學生滿意度提供了較好的參照標準。
(四)評價指標體系驗證性因子分析
探索性因子分析是為了找出核心因子個數(shù),而驗證性因子分析是確定所構建的二級指標體系模擬實際數(shù)據(jù)的能力[11]。在確定指標體系時已經(jīng)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方法構建了問卷的指標體系結構,因此,我們采用驗證性因素分析法來檢測最終的評價指標體系的構想效度。
依據(jù)SEM(結構方程模型)對實際數(shù)據(jù)能否解釋和檢驗理論,來證實理論結構的有效性。鑒于對擬合指標的自身特點以及研究目的的考慮,主要采用χ2、χ2/df、RMSEA、AGFI、GFI、CFI、NFI、NNFI 、PNFI作為模型擬合程度的評價指數(shù)[12]。由于驗證性因素分析的擬合模型圖比較大,在此,僅列出模型擬合指數(shù)作參考(如表5所示)。
由表5可以看出,2和2/df值比較大,這可能是由于樣本較大造成的。因為χ2的大小與樣本容量N有關,當N很小時,χ2往往很小,使得與真實模型相距很遠的錯誤模型也給人擬合得好的印象。而當N值很大時,χ2則很大,一個模型只要與真實模型有很小的差距,就可能被認為擬合不好。因此,在樣本量N比較大的時候,應該綜合其他的擬合指數(shù)來判斷數(shù)據(jù)是否與模型擬合。
表4 普通高校課堂教學學生滿意度評價指標體系
教學效果(0.244)您掌握了專業(yè)基礎知識和通識知識(0.102)您道德素質(zhì)、個人修養(yǎng)水平得到提高(0.111)您有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0.117)您有批判性地思考問題的能力(0.113)您增加了對學習的熱情(0.106)您向別人清晰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0.114)您有承受壓力和克服困難的能力(0.114)您有獨立而全面地思考問題的能力(0.118)您有團體合作能力(0.105)
表5 問卷各指標體系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型擬合指數(shù) (n=1095)
RMSEA為漸進殘差均方和平方根,其值越小表示模型的適配度愈佳,一般而言,當其數(shù)值高于0.10時,則模型欠佳;當其低于0.10表示好的擬合。評價體系整體問卷樣本和各緯度樣本的RMSEA值均在0.05-0.09之間,說明評價體系模型擬合良好,具有合理適配性。
GFI為適配度指數(shù),其值介于0-1之間,值越大表示模型的適配度愈佳。評價體系整體問卷樣本和各緯度樣本的GFI值均在0.8以上,說明評價體系模型路徑圖與實際數(shù)據(jù)有良好的適配度。
AGFI為調(diào)整后適配度指數(shù), AGFI值介于0-1之間,值越大表示模型的適配度愈佳。評價體系整體問卷樣本和各緯度樣本的AGFI值均在0.8以上,說明評價體系模型適配度較佳。
CFI、NFI、NNFI為模型的擬合指數(shù),值大于0.9表示模型擬合良好。評價體系整體問卷樣本和各緯度樣本的三個擬合指數(shù)值均在0.9以上。PNFI為簡約調(diào)整后的規(guī)準適配指數(shù),其值大于0.5,表示假設理論模型是可以接受的,評價體系整體問卷樣本和各緯度樣本的PNFI值均大于0.5。
綜合評價體系及各緯度樣本的各種驗證性模型擬合指數(shù)值,可以說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達到了理論模型水平,調(diào)查數(shù)據(jù)能夠充分驗證其理論結構,評價體系有較好的結構效度。
綜上,本研究通過對調(diào)查數(shù)據(jù)的數(shù)理統(tǒng)計分析,最終建構起由4個一級指標、8個二級指標和49個三級指標構成的評價體系。經(jīng)過檢測,整個評價體系結構良好,能夠反映出普通高校課堂教學的基本特征,可以作為普通高校課堂教學學生滿意度評價的工具。
參考文獻:
[1]閆廣芬,秦安安.近十年來中國高等教育質(zhì)量觀研究述評[J].高校教育管理,2009(3):71-76.
[2] 劉鴻亮,李清俊.高校教師授課滿意度——“以學生評價第一”理念的辯證思考[J].大學教育科學,2004(3):57-60.
[3] 李松志,冉紅,熊云明.高校課堂教學學生滿意度測評體系探討[J].考試周刊,2008(22):48-49.
[4] 劉武,張金鳳.碩士研究生課堂教學滿意度評價模型的實證分析[J].現(xiàn)代教育管理,2009(12):101-104.
[5] 趙軍,曾婉珍.地方高校學生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建構研究[J].教學研究,2013(6):39-43.
[6] 陳治,張翰文.高校課堂教學效果滿意度研究[J].高等財政教育研究,2013(3):7-17.
[7]龔放.聚焦本科教育質(zhì)量:重視“學生滿意度”調(diào)查[J].江蘇高教,2012(1):1-4.
[8] 劉志軍.課堂教學評價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35.
[9] 吳明隆.統(tǒng)計應用實務[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1:47.
[10] 馬曉紅.高校教學滿意度的結構方程模型[J].統(tǒng)計與決策,2012(20):66-68.
[11] 蔡紅梅,許曉東.高校課堂教學質(zhì)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177-180.
[12] 侯杰泰,溫忠麟,成子娟.結構方程模型及其應用[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177-181.
(責任編輯:趙淑梅)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lassroom Teaching Satisfa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N Zheng, WANG Xinxin
(GannanNormalUniversity,Ganzhou,Jiangxi341000,China))
Abstract:Strengthening the evaluation and monitoring of classroom teaching is the core of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Based on the statistics with 1200 questionnaires from three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in Gannan area, the study tentatively constructs the student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first-level index contains teachers’ situation, teaching environment, learning engagement and teaching result, the second-level index includes teaching accomplishment, teaching organization, teaching attitude,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environment, students’ learning consciousness, students’ learning behavior, teaching result, the third-level index includes 49 consists, and give all the levels weight.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structure of questionnaire index system is designed reasonably, so it can be used as the satisfaction assessment tool to evaluate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s’ with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lassroom teaching; student’ satisfac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收稿日期]2015-03-17
[基金項目]江西省社會科學“十二五”(2013)規(guī)劃項目“高校教學質(zhì)量學生滿意度評估體系研究”(項目編號:13JY16);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課題(2013)“高校教學質(zhì)量學生滿意度調(diào)查研究——以贛南師范學院為例”(項目編號:JXJG-13-14-18)。
[作者簡介]譚諍(1972-),男,湖南洞口人,教育學博士,贛南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教育評價與管理。王欣欣(1988-),女,河南西峽人,贛南師范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6)05-0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