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露楊
品管圈活動在精神科護理風險管理中的應用探討
喻露楊
目的 探討精神科護理風險管理中開展品管圈活動臨床價值。方法 選取2015年1月~2015年10月品管圈活動的資料,就風險管理效果與2014年1月~2014年12月常規(guī)護理資料展開對比。結果 活動前,護患溝通合格率為86.25%,常規(guī)操作合格率為85.00%,知曉病情合格率為87.50%,知識掌握優(yōu)良率為86.25%,活動后分別為98.75%,98.75%,97.50%,97.50%,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活動前,500例患者共有護理不良事件25例,占5.0%;管理后500例患者共有護理不良事件3例,占0.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精神科護理中開展品管圈活動,可增強護理人員風險管理能力,降低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對維護患者權益,增強醫(yī)院和社會效益意義顯著。
品管圈活動;精神科;護理風險管理
精神病患者具一定特殊性,風險事件率高,臨床對精神科護理質量有更高要求。品管圈(QCC)全稱為品質管理圈,是指為解決工作中所遇問題,相關人員自發(fā)組成小團體,分工合作,以促業(yè)績最大程度提升。相關研究示,品管圈活動廣泛在澳大利亞、日本等地醫(yī)療機構開展,成效顯著[1]。本次研究在精神科護理風險管理中引入品管圈活動,旨在降低護理不良事件,增強整體護理水平,現(xiàn)將活動開展前后資料回顧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5年10月江西省贛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精神科開展品管圈活動的資料和2014年1月~2014年12月常規(guī)護理資料,每組均有80名護理人員接受調查,護士均為女性,年齡19~42歲,平均(27.9±3.4)歲;所檢查的患者數均為500例,其中活動前男282例,女218例,年齡21~74歲,平均(56.4±8.5)歲;活動后男281例,女219例,年齡21~76歲,平均(56.5±8.4)歲。護士和患者均對本次實驗知情同意,組間一般情況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014年1月~2014年12月應用精神科常規(guī)護理方案,包括日常照護,對癥支持,健康指導,病情觀察,心理干預等。2015年1月~2015年10月,重視品管圈活動的開展,具體步驟如下。
1.2.1 品管圈組織構建 構建品管圈組織,設1名圈長,由護理部主任擔任;品管圈成員由各病區(qū)護理骨干及護士長組成。探討課題定為“精神科護理風險管理”,每周安排1次活動,時間為1.5~2 h。依據所分析的引發(fā)精神科護理不良事件原因,對應對措施制定。
1.2.2 原因分析 (1)患者因素:個人衛(wèi)生差、生活慵懶、生活中對家屬過度依賴,精神異常;(2)護理人員因素:專業(yè)技能差,責任意識差,缺乏主動性,帶情緒工作;(3)管理因素:領域重視力度不夠,缺乏獎懲制度,新進護理人員未系統(tǒng)培訓職業(yè)操守和業(yè)務技巧;(4)日常安全因素:如高危場所,在人流密集區(qū),患者病情發(fā)作出現(xiàn)傷人或自傷事件等;(5)環(huán)境因素:病房設施不齊全,清潔不徹底,環(huán)境較差。
1.2.3 制定措施并實施 (1)增強患者遵醫(yī)依從:精神科行為特異,癥狀復雜,臨床護理難度大。故在與患者溝通前,需了解病史,對發(fā)病原因、文化層次、愛好生活習慣等掌握,知曉癥狀及醫(yī)護要求,使護理更具針對性,以促患者信任感及信心增強,進而提高遵醫(yī)依從。(2)增強護士綜合素質:對護理人員行相關培訓,掌握新技術,增強綜合素質,從根本上可降低不良事件率。(3)嚴格遵循操作流程:培養(yǎng)護理人員慎獨精神,應樹立牢固的法律意識,對精神科各項規(guī)章制度及護理操作規(guī)程嚴格遵守,特別是核心制度在臨床的落實。護理人員不能因從事繁忙的工作而將規(guī)章制度忽略。并依據精神病患者實際情況,對管理制度、應急預案、護理流程制定,定期演練,要求人人掌握,科室定期組織考核,并由護理部予以抽查,設合理的獎懲機制,以激發(fā)工作熱情。(4)預防為主,加強環(huán)節(jié)管理:注意提升日常工作中護理人員的安全意識,對關鍵地點如病房、患者活動集中場所,關鍵患者如精神癥狀反復發(fā)作、新收患者,關鍵人物如責任心不強護士、實習生等內容反復強化管理。強調巡視重要性,合理配置護理人員,以將隱患排除。(5)環(huán)境干預:設醒目標示,做好障礙物清理,房間不可放銳器等危險物品,同時保證舒適溫馨,以增強患者滿意度。
1.3 指標觀察 發(fā)放考核問卷,護患溝通合格率:評分>80分;操作合格率:評分>85分;知曉病情合格率:>85分;知識掌握優(yōu)秀率:>90%為優(yōu)秀。同時記錄護理不良事件。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文中數據均在SPSS 13.0中輸入,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活動前后相關指標比較 活動開展情況相較活動前,活動后護理人員護患溝通、常規(guī)操作、知曉病情合格率及知識掌握優(yōu)秀率均居較高水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活動前后相關指標比較[n(%)]
2.2 不良事件比較 護理不良事件活動前,500例患者共有護理不良事件25例,占5.0%;管理后500例患者共有護理不良事件3例,占0.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品管圈活動概念由日本石川馨博士在1962年提出,目前已在全球多個國家醫(yī)療機構中推廣應用,實施效果顯著[2-3]。將品管圈活動運用到臨床護理工作中,可促護理人員凝聚力生成,使?jié)撃艿靡宰畲蟪潭柔尫牛鰪姽ぷ鞣e極性,是一項可對住院患者合理需求滿足,促護理水平持續(xù)提高的科學、有效的管理方案[4-5]。
本次研究中,本院精神科在2015年1月引入品管圈活動模式,通過科學分析,將精神科護理工作中風險問題找出,針對性制定解決方案,明顯降低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仡欁o理問題,包括患者因素、護理人員因素、管理因素、日常安全因素、環(huán)境因素幾個方面,針對患者因素,重視建立和諧護患關系,加大宣教力度,以增強患者遵醫(yī)依從;針對護理人員,重視業(yè)務培訓和職業(yè)道德培訓,促主觀能動性增強;管理方面,設置規(guī)章制度并強調嚴格遵守,以提高綜合護理水平;日常安全因素方面,重視關鍵環(huán)節(jié)的照護,可規(guī)避不良事件;環(huán)境方面,依據精神科患者特征進行管理,可增強安全性[6]。
經品管圈活動的實施,促護理質量監(jiān)督、評價機制及護理質量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使各級護理人員風險管理意識得以強化,層層把關,層層負責,全方位管理,有效控制了薄弱環(huán)節(jié),促護理工作更標準化、有序化,進而保障了整體護理質量[7-8]。結合本次研究結果示,活動前,護患溝通合格率為86.25%,常規(guī)操作合格率為85.00%,知曉病情合格率為87.50%,知識掌握優(yōu)良率為86.25%,活動后分別為98.75%,98.75%,97.50%,97.50%,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相較活動前,活動后護理理人員護患溝通、常規(guī)操作、知曉患者病情合格率及知識掌握優(yōu)秀率均居較高水平,不良事件率居較低水平。
綜上所述,在精神科護理中開展品管圈活動,可增強護理人員風險管理能力,降低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對維護患者權益,增強醫(yī)院和社會效益意義顯著。
[1] 章飛雪,于燕燕,徐技樓,等.品管圈活動在精神科老年病房基礎護理質量管理中的作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2):127-130.
[2] Riou F,Piette C,Durand G,et al.Results of a 12-month quality-circle prescribing improvement programme for GPS[J].Br J Gen Pract,2007, 57(540):574-576.
[3] 沈曉琴,丁曉虎.追蹤管理法和品管圈在護理質量管理中的應用探討[J].實用臨床醫(yī)學雜志,2014,18(22):216-218.
[4] 張藝,姜秀文,張鳴,等.品質管理圈活動促進護理品質改進的探討[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3):104-105.
[5] 蔣健梅.口管圈活動在手術室護理質量管理中的應用[J].環(huán)球中醫(yī)藥,2013,6(zl):32-33.
[6] 郭云霞,孫紅霞.建立品管圈創(chuàng)新護理質量管理的實踐體會[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9):2109-2111.
[7] 牟寶華,祝志梅,葛孟華,等.品管圈活動在我院護理質量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醫(yī)院管理雜志,2012,28(4):286-288.
[8] 李旺君,王利香.“品管圈”活動在護士長夜查房中的應用與效果[J].護理管理雜志,2007,7(5):55-56.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6.069
江西 341000 江西省贛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喻露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