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宇
揚線段圖形之帆啟應用模型之航
徐玉宇
課標提出: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采用“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過程來進行教學,讓學生經(jīng)歷數(shù)學建模的全過程,提高數(shù)學的應用意識和應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由此可見,數(shù)學應用首先要建立數(shù)學模型,將紛繁的現(xiàn)實情境用簡約的數(shù)學語言表示出來,表示能力是培養(yǎng)應用能力的關鍵之一。在這里,線段圖即為簡約的數(shù)學語言,它能把紛繁復雜的文字轉化成簡單易懂的圖形,借助線段圖,可以使學生進行形象的思考、有條理的分析,更加容易建立基本應用模型。
解決問題的數(shù)量關系各式各樣,如果要記住類型紛繁復雜的數(shù)量關系,容易造成學生解決問題時,套用公式,不利于學生靈活性思維的培養(yǎng)。而有了線段圖這樣的工具,能將復雜抽象的問題,借助線段圖理解、分析數(shù)量關系,不至于簡單機械地利用數(shù)量關系解決問題。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分析數(shù)量關系,學生才會明白解決問題的真諦,同時經(jīng)常利用線段圖解決問題,學生遇到復雜的問題時,自然而然就借助線段圖幫助解決問題。
例如: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有這樣的問題:書架上有兩層書,共144本。如果從下層取出8本放到上層去,兩層書的本數(shù)就相同。書架上、下層各有多少本書?
對于這樣的問題,很多學生束手無策,如果借助線段圖分析數(shù)量關系,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解決這道問題。
借助線段圖分析,學生可以列出先求上層(144-8×2)÷2= 64(本),再求下層144-64=80(本);也可以列出先求下層(144+8×2)÷2=80(本),再求上層144-80=64(本);還可以列出先求兩層同樣多的本數(shù):144÷2=72(本),再求下層72+8= 80(本),那么72-8=64(本)為上層。結合線段圖不難理解各種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又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
如果經(jīng)常應用線段圖分析類似問題的數(shù)量關系,可以為學生在腦中構建基本應用模型奠定基礎,有了這種依托,在構建某種模型時,教師稍作引導,學生更容易將這類復雜的問題在腦中形成基本的應用模型,以后遇到相似的問題,就可以運用這種基本應用模型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不再按類型教學后,學生對“解決問題”的基本結構也很模糊。明確“解決問題”的結構,有助于學生建構基本應用模型,也更有利于學生更好地解決問題。線段圖就是一種很好的媒介,借助它可以明確“解決問題”的基本結構,也更易于學生洞察結構之間的變化,根據(jù)變化就可以對解題方案作出適當調整,從而更順利解決問題。
例如:像行程問題中的相遇問題就有很多類型。
(1)甲乙兩車從A、B兩地相向而行,甲車的速度為每小時80千米,乙車的速度為每小時70千米,3小時后兩車相遇。A、B兩地相距多少千米?
(2)甲乙兩車從某地出發(fā),相背而行,甲車的速度為每小時80千米,乙車的速度為每小時70千米,3小時后兩車相距多少千米?
(3)甲乙兩車從某地出發(fā),同向而行,甲車的速度為每小時80千米,乙車的速度為每小時70千米,3小時后兩車相距多少千米?
(4)甲乙兩車從A、B兩地相向而行,甲車的速度為每小時80千米,乙車的速度為每小時70千米,3小時后兩車還相差100千米才相遇。A、B兩地相距多少千米?
(5)甲乙兩車從A、B兩地相向而行,甲車的速度為每小時80千米,乙車的速度為每小時70千米,行了3小時,兩車相遇之后相差100千米。A、B兩地相距多少千米?
……
借助線段圖,學生不需要記憶這么多的“相遇問題”,只要畫出線段圖,就可以明確變化多端的相遇問題的結構,借助線段圖解決這些問題。
有了線段圖的介入,對于其他變換多端的“解決問題”的結構,學生也不用機械記憶了,只要借助線段圖,就可以明確它們的結構,多次熟悉這些結構之后,學生會形成自己對基本結構的認識,有利于基本應用模型的建立,也更有助于解決問題。
學生要解決內容和形式各式各樣的問題,可對一些基本和常態(tài)的問題建立模型,依照模型解決問題,更有益于學生判斷和分析基于基本應用模型之上的各式各樣的“解決問題”。借助線段圖,可以將各種類型的“解決問題”進行溝通,建立基本的模型。
例如:
方方有12本故事書,8本科技書。她共有幾本書?
方方原有12本故事書,又買來8本。她共有幾本書?
方方共有20本書,其中12本故事書。她有幾本科技書?
方方共有20本書,捐了12本,還剩幾本書?
方方共有20本書,捐了一些后,還剩12本書,她捐了幾本?
當用線段圖表示這些問題時,可以發(fā)現(xiàn)都能用這樣的線段圖表示這些原型“解決問題”:
又可以從線段圖中,清楚地將這些數(shù)量關系的問題歸結為兩類,求總數(shù)和求部分數(shù),使學生能將各種紛繁復雜的數(shù)量關系歸成兩類基本模型,抓住了問題的本質,有利于學生解決好問題。
在建構的這兩類基本模型之上,可以對基本模型進行適當?shù)耐卣梗卣沟椒謹?shù)、小數(shù)的“解決問題”;也可以通過條件的間接化,對“解決問題”進行拓展,拓展到多步的“解決問題”。
例如對“方方有12本故事書,8本科技書。她共有幾本書?”拓展到:“方方有8本科技書,她又買了3次故事書,每次買了4本。她共有幾本書?”借助下面的線段圖分析:
可以知道求共有幾本書,就是把故事書與科技書合并,而故事書沒有直接說幾本,那么首先要求出故事書的本數(shù),基本模型還是把兩個部分數(shù)進行合并。對于這樣的求總數(shù)的基本模型,還可以進行其他的拓展,借助線段圖,可以將各類“解決問題”收于基本模型之下。對于其他的基本應用模型也可以借鑒求總數(shù),求部分的解決問題方式進行建構。
雖然教材中線段圖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并不多,但作為一線教師卻要重視和加強線段圖輔助解決問題的有關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循序漸進,適當運用,把線段圖作為一種解決問題的輔助策略教學,作為學生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來培養(yǎng),真正揚起線段圖之帆,啟應用模型之航,使線段圖真正成為學生解決問題的好助手。
(作者單位:浙江省玉環(huán)縣古順學校 317604)
責任編輯:金錫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