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超,謝童偉
(上海海洋大學,上海201306)
?
人口流動對教育投入的影響分析①
——基于1995-2012年上海市數(shù)據(jù)的分析
王彥超,謝童偉
(上海海洋大學,上海201306)
摘要:流動人口在促進城市經(jīng)濟發(fā)展的同時,其受教育狀況也越來越受到關注。通過研究上海市人口流動對城市教育投入的影響,發(fā)現(xiàn)上海市教育投入與人口流動成正相關關系,上海市流動人口每增加1%,教育投入相應增加0.59%。上海市人口凈遷移每增加1%,教育投入相應增加0.15%。人口流動的增加要求上海市加大流動人口及其子女的教育投入;同時考慮到教育資源的有限性,上海市對于人口流動應采取限制措施,循序漸進地開放教育資源。
關鍵詞:人口流動;城市教育投入;城市化
受我國城市化和經(jīng)濟結構調整雙重作用的影響,我國人口流動規(guī)模不斷增加,主要表現(xiàn)為農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動以及中西部人口向東部沿海地區(qū)的流動,其中以城鄉(xiāng)人口流動為主。人口流動過程中隨遷子女受教育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教育投入與人口流動具有重要關系,教育投入是影響人口流動的重要因素,而人口流動對教育投入的影響程度也值得探究,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口流動頻繁的情況下,分析人口流動對城市教育投入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上海市作為我國人口流動較多的城市之一,其教育投入在我國31個省市(不含港澳臺地區(qū))名列前茅,人口流動導致的城市教育投入變化狀況更具代表性。本文利用上海市1995-2012年人口流動數(shù)量、城市教育投入額及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受教育人數(shù)等數(shù)據(jù),分析了人口流動對城市教育投入的影響,為合理解決流動人口受教育問題奠定了基礎。根據(jù)流動時間長短及戶籍所在地是否發(fā)生變化,可將人口的跨區(qū)域變動分為人口流動和人口遷移[1]。人口流動是指因工作、求學、從軍等導致的人口短時間內的變動,不存在戶籍所在地的改變;人口遷移是指人口在地區(qū)間永久或半永久的變動,通常伴隨戶籍的改變。本文將從人口流動和人口遷移兩方面分析人口跨地區(qū)流動對上海市教育投入的影響。
國內學者主要從流動子女受教育問題、城市化發(fā)展過程中的教育投入方面研究人口與教育問題。在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問題方面,倪建、榮林駿(2009)研究了農村小學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管理問題,指出流動人口子女學校教育欠缺[2];謝寶富(2011)研究了北京市城鄉(xiāng)結合部城市化改造過程中流動人口子女的受教育問題,指出頻繁的城市化改造對我國流動人口子女的受教育造成了負面影響[3];馮幫(2011)在對我國流動兒童受教育文獻進行分析總結時指出,雖然國內外學者對流動兒童受教育研究較為廣泛,但現(xiàn)有研究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現(xiàn)為對直接問題研究較多,但忽略了文化適應、結構同他等間接問題,對文化隔離和身份歧視的研究較少[4];羅云、胡平(2012)基于人口流動對城市教育服務滿意度調查的結果,對城市教育服務進行了研究,研究發(fā)現(xiàn)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家庭,對教育滿意度越低[5];文娟、李政濤(2013)通過借助“北京學”的概念,分析了北京城市發(fā)展中的教育問題,指出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數(shù)量增加導致了北京市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面臨困境[6];海聞、梁中華(2014)通過借助“深圳模式”研究了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問題,深圳市的“積分入戶”、“民辦學校教育補助”等政策有利于解決流動人口子女城市受教育問題[7]。在城市教育投入問題上,曾明、李武龍(2010)以我國中部城市為例,借助財政與教育截面數(shù)據(jù)分析了我國財政轉移支付與義務教育投入狀況,指出轉移支付對城市教育經(jīng)費投入產(chǎn)生了替代效應,但這種擠出效應并不明顯[8];李小清(2012)研究了城鄉(xiāng)一體化視角下的教育投入問題,指出當前我國教育投入地區(qū)差異大,教育經(jīng)費利用率低[9];吳玲、劉玉安(2012)探討了我國基礎教育資源的配置問題,指出當前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大量農村人口的產(chǎn)生導致我國基礎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平衡[10];余菊(2014)基于中國省級面板數(shù)據(jù)的經(jīng)驗證據(jù)分析了教育投入與城鄉(xiāng)收入差距的關系,指出教育投入與城鄉(xiāng)收入差距負相關,半數(shù)以上地區(qū)教育投入縮小了城鄉(xiāng)收入差距[11];丁學森、鄔志輝(2015)研究了新型城鎮(zhèn)化背景下我國城市教育承載力問題。提出新型城鎮(zhèn)化有利于義務教育發(fā)展,但大量人口涌入城市,造成了城市教育資源負擔,因此需要不斷提升城市教育資源承載力[12]。
國內已有文獻表明,人口流動與教育投入之間存在著密切關系,一般認為人口流動受到教育資源的制約。上述研究多集中在城市教育投入對人口流動的影響方面,關于人口流動對教育投入的影響分析較少。本文利用1995-2012年上海市人口流動與教育投入數(shù)據(jù),分析了人口流動對上海市教育投入的影響,從而豐富了人口流動與教育投入相關理論,也有助于解決上海市人口流動與教育投入問題。
(一)人口流動與教育投入增長量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導致上海市人口流動數(shù)量不斷增加。據(jù)統(tǒng)計,自1995年以來上海市人口流動數(shù)量增加了800多萬人,教育投入也相應增加了610億元。
由圖1可知,上海市流動人口數(shù)量不斷增加,由1995年的112.63萬人增加到2012年的953.50萬人。上海市教育投入由1995年的39.44億元增加到了2012年的648.95億元。人口流動和教育投入各年份均有所增長。
圖1 1995-2012年上海市人口流動數(shù)量與教育投入額變化情況(單位:萬人,億元)
(二)人口流動與教育投入增長率
盡管1995-2012年上海市人口流動和教育投入每年都在增加,但各年份的增長情況有所差異,圖2 為1995-2012年上海市人口流動和教育投入各年份的增加率。
圖2 1995-2012年上海市人口流動和教育投入各年份增加率變化情況(單位:%)
由圖2可知,1995-2012年上海市人口流動各年份均有增長,但增長率并不相同,其中以1996年最高,為30.13%。自1996年起上海市人口流動各年份增長率基本成波動下降趨勢,到2012年人口流動增長率下降到2.74%。上海市人口流動增長率的下降主要和2000年后人口流動基數(shù)較大及上海市戶籍政策有關。盡管每年人口流動數(shù)量增加較多,但由于較大的人口流動基數(shù),同時上海市戶籍加分政策限制了外來人口來滬,導致人口流動的增長率降低。在教育支出增長率方面,1995-2012年上海市教育支出增長率也有較大波動,1995年上海市教育支出增長率為26.37%,到2012年教育支出增長率變?yōu)?8.15%。1995-2012年間教育支出增長率最高的為2007年的37.90%,最低的為6.41%。除個別年份外,人口流動增長率和教育支出增長率變化情況基本一致,都經(jīng)歷了三個變化階段,即1995-2000年的下降階段,2000-2010年的上升與下降的波動階段,2010-2012年的下降階段。
通過對1995-2012年上海市人口流動與教育投入增長量、人口流動與教育投入各年份增長率變化情況的分析可以看出,上海市教育投入數(shù)量與人口流動有同步增加的趨勢,同時人口流動與教育支出各年份增長率變化情況基本保持一致。
(一)變量選取
上海市教育投入的主要對象為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包括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上海市教育投入隨著基礎教育階段學生數(shù)的增加而增加;教育投入的主要來源為財政收入,一般情況下,財政收入越多,教育投入額也就越多;流動人口與凈遷移人口也是影響教育投入的重要因素,上海市流動人口和凈遷入人口的增加,導致受教育人數(shù)相應增加,引起了教育投入的增加。因此在變量選擇上,主要選取了中學生(包括初中生和高中生)在校人數(shù)、小學生在校人數(shù)、財政收入額、流動人口數(shù)、凈遷入人口數(shù)等變量。
(二)變量的相關性分析
將教育投入額與各自變量數(shù)據(jù)進行相關性檢驗,從而確定1995-2012年上海市教育投入額與各自變量之間的關系,檢驗結果見表1。
表1:變量的相關性檢驗結果
戶籍人口、財政收入、常住人口及流動人口對教育投入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上海市戶籍人口、常住人口及流動人口的增加,會導致受教育人數(shù)隨著增加,從而增加了上海市教育投入。財政收入的增加導致上海市可用于教育投入的預算隨之增加,因此二者也存在正相關關系。遷移人口對上海市教育投入影響不明顯,主要是因為相對于流動人口而言,每年上海市遷移人口數(shù)量較少。1995-2012年上海市流動人口由112萬增加到953萬,而遷出人口由6.47萬減少到5.89萬,遷入人口由13.12萬減少到12.96萬。隨著人口的遷出,上海市教育投入總額隨之下降,因此遷出人口與教育投入成負相關,盡管遷入人口從1995年的6.47萬減少到2012年的5.89萬,但由于個人受教育成本增加,最終導致了上海市教育投入增加,因此上海市遷入人口與教育投入成正相關。
(三)模型的回歸分析
為了進一步研究1995-2012年上海市人口流動對教育投入的影響程度,選取了上海市教育投入額作為因變量,影響城市教育投入的小學生在校數(shù)量、中學生在校數(shù)量、剔除通貨膨脹后的財政收入額、流動人口數(shù)、凈遷入人口數(shù)作為自變量,進行了多元回歸分析,依次構建了三個回歸模型。其中模型一包括小學生在校人數(shù)、中學生在校人數(shù)、剔除通貨膨脹后的財政收入額三個變量,這三個變量都是導致上海市教育投入變動的重要變量;模型二包括小學生在校人數(shù)、中學生在校人數(shù)、剔除通貨膨脹后的財政收入額、流動人口數(shù)四個變量,通過增加流動人口數(shù),將模型二與模型一結果進行比較,分析流動人口對上海市教育投入的影響程度;模型三包括小學生在校人數(shù)、中學生在校人數(shù)、剔除通貨膨脹后的財政收入額、凈遷移人口數(shù)四個變量,通過增加凈遷移人口,將模型三與模型一進行比較,分析凈遷移人口對上海市教育投入的影響。在進行分析時,對所有變量的處理均采用了取自然對數(shù)的方法。通過檢驗發(fā)現(xiàn)不存在序列相關問題,因此可以利用上述變量進行時間序列分析。通過觀察回歸結果調整后的R2、F檢驗等統(tǒng)計結果,可知三個模型的擬合效果較好,基本在10%的顯著性下通過了檢驗,因此可以用這三個模型分析人口流動對上海市教育投入的影響。
表2:人口流動對上海市教育投入的回歸分析
續(xù)表2
由分析結果可知,人口流動是影響上海市教育投入的重要因素,模型的回歸系數(shù)為正且均滿足10%的顯著性水平,表明人口流動對上海市教育投入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即人口流動的增加會導致上海市教育投入的增加。由模型二可知人口流動每增加1%,上海市教育投入相應增加0.59%;由模型三可知凈遷移人口每增加1%,上海市教育投入相應增加0.15%。由此可知人口流動對上海市教育投入的影響遠大于凈遷移人口的影響。此外三個模型中小學生在校人數(shù)、中學生在校人數(shù)以及剔除通貨膨脹后的財政收入對上海市教育投入均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由模型二可知人口流動每增加1%,上海市教育投入相應增加0.59%;由模型三可知凈遷移人口每增加1%,上海市教育投入相應增加0.15%。因此可以根據(jù)1995-2012年上海市流動人口增長量、增長率及凈遷移人口增長量、增長率得出上海市1995-2012年上海市教育投入增長額及增長率擬合圖。
由圖3、圖4可知,1995-2012年上海市人口流動與凈遷移人口變化狀況導致的教育投入增長量、教育投入增長率的擬合情況,與上海市實際的教育投入增長變化情況相近,與實證分析結果相吻合。
圖3 1995-2012年人口流動導致的上海市教育投入增長擬合圖(單位:億元%)
圖4 1995-2012年人口凈遷移導致的上海市教育投入增長擬合圖(單位:億元%)
利用1995-2012年上海市人口流動及教育投入的時間序列數(shù)據(jù),實證分析了人口流動對上海市教育投入的影響狀況,并得出三點結論。
第一,人口流動每增加1%,上海市教育投入相應增加0.59%;凈遷移人口每增加1%,上海市教育投入相應增加0.15%,人口流動和凈遷移人口對上海市教育投入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第二,人口流動與人口凈遷移對上海市教育投入的影響程度不同,人口流動對上海市教育投入的影響程度約為人口凈遷移的4倍。1995-2012年上海市人口流動由112萬增加到953萬,人口流動基數(shù)較大,且增長較多,導致對教育投入的需求量大。而上海市人口凈遷入介于5.75萬到12.25萬人之間,人口凈遷移基數(shù)小且增長緩慢,因此對教育投入的需求相對較少。造成人口流動和人口凈遷入出現(xiàn)較大差距的原因在于上海市經(jīng)濟發(fā)展需求和戶籍政策。上海市經(jīng)濟發(fā)展需要大量勞動力,但嚴格的戶籍政策又限制了人口遷移。
第三,1995-2012年上海市人口流動平均增長48.52萬人,導致教育投入相應增加68.62億元;人口流動平均增長率為12.7%,導致教育投入相應增加7.4%。1995-2012年上海市人口凈遷移平均增長0.023萬人,導致教育投入相應增加0.0035億元;人口凈遷移率平均增長1.74%,導致教育投入相應增長0.26%。
基于上述分析結果,對于上海市人口流動及教育投入問題,可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上海市流動人口及其子女受教育問題需要增加教育投入。通過增建流動子女學校,設立流動人口受教育基金,加大對流動人口及其子女的教育補貼,擴大流動人口受教育人數(shù),促進教育公平。同時保證流動人口子女學校具有可移動性,從而使流動人口子女學校能夠跟隨城市化的發(fā)展而進行移動。此外,流動人口子女學校要具有非營利性,以此減輕流動人口家庭負擔。
第二,從教育資源承載力角度考慮,當前上海市人口流動數(shù)量較多,人口流動對教育投入的影響程度約為人口遷移的4倍,若上海市放開教育資源,會導致教育投入負擔加重,因此對于教育資源的開放,必須采取限制措施,控制流動人口的進入。通過制定嚴格的流動人口登記制度,第一時間掌握來滬人員信息及數(shù)量。
參考文獻:
[1]黃凱.城市融入視角下人口流動的社區(qū)教育問題與對策研究——以南通市H街道為例[D].上海:華東理工大學,2014:31-33.
[2]倪建榮,林駿.農村小學人口流動子女教育管理的實踐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09,(1):54-56.
[3]謝寶富.城市化進程中人口流動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問題研究——以北京市城鄉(xiāng)結合部城市化改造為例[J].北京社會科學,2013,(1):112-113.
[4]馮幫.近十年流動兒童教育問題研究評述[J].現(xiàn)代教育管理,2011,(3):12-14.
[5]羅云,胡平.從經(jīng)濟關照到政治回應——基于人口流動對城市教育服務滿意度調查的研究[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2,(10):76-79.
[6]文娟,李政濤.北京城市發(fā)展中的教育問題、教育空間與教育基礎——兼論“北京學”研究的教育學視角[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21-23.
[7]海聞,梁中華,于菲.人口流動子女教育:基于深圳模式的調研分析[J].教育科學研究,2014,(10):93-95.
[8]曾明,李武龍.財政轉移支付與義務教育投入:以中部城市為例[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3):137-139.
[9]李小清.統(tǒng)籌城鄉(xiāng)視角下教育投入模式與體制創(chuàng)新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2:36-39.
[10]吳玲,劉玉安.我國基礎教育資源配置問題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12,(2):69-71.
[11]余菊.科技進步、教育投入與城鄉(xiāng)收入差距——來自中國省際面板數(shù)據(jù)的經(jīng)驗證據(jù)[J].工業(yè)技術經(jīng)濟,2014,(1):43-45.
[12]丁學森,鄔志輝.新型城鎮(zhèn)化下對城市義務教育資源承載力的省思[J].現(xiàn)代教育管理,2015,(3):21-25.
(責任編輯:楊玉;責任校對:李作章)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Population Flow on Educational Investment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Shanghai City
WANG Yanchao,XIE Tongwei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Shaghai 201306)
Abstract:It a time of increasing concerns over educational status while movement of population is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selects data about population migration and educational investment,then establishes time-series data to research the impact on urban educational investment,which movement of population in Shanghai brings about. The result shows that educational investment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opulation migration. When floating population increases 1%,educational investment increases 0.59%correspondingly. When net rate of population migration increases 1%,educational investment increases 0.15%correspondingly. To promote fairness in education,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which Shanghai government increases funding in education. The government should adopt a gradual manner to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face of the matter of increasing quantity of transient population in Shanghai.
Key words:population migration;urban educational investment;urbanization
中圖分類號:G52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5485(2016)03-0043-05
基金項目:①上海市教委教育創(chuàng)新項目“農村勞動力區(qū)域流動的教育補償研究”(14YS055)。
作者簡介:王彥超(1989-),男,山東德州人,上海海洋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碩士生,主要從事農村與區(qū)域教育研究;謝童偉(1982-),男,福建泉州人,上海海洋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區(qū)域經(jīng)濟、教育經(jīng)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