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霞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0-0205-02
長期以來,由于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相對落后,教學思維的定勢化,導致大部分學生“談文色變”,上作文課發(fā)怵,寫作文語言匱乏,無文可做。究其原因,就是學生平時積累少,胸中無物,自然言辭單調,內容空洞。所以,幫助學生學會合理有效的積累寫作素材的方法和途徑就顯得尤為重要。下面淺談自己的一些教學經(jīng)驗。
一、重視課外閱讀,積累寫作素材
在課外閱讀中既可以積累生活經(jīng)驗、科學常識,又可以積累語言材料、寫作知識和方法。
1.在閱讀中,理解
首先要認真細讀、熟讀全文(或其中的一部分),準確理解內容,深入體會思想感情;然后,還要反復推敲,仔細想一想文章在表達形式和運用語言上有什么特點,為什么要這樣寫。在此基礎上才能積累。
2.在閱讀后,寫讀書筆記
寫讀書筆記是課外閱讀積累素材的好方法。如:摘抄文章中的名言警句、美詞佳句、內容要點;或把文章中精彩片段,好的開頭、結尾,原文抄錄;歸納出文章的主要內容或各段的小標題,列出提綱;寫出自己對文章中人物、事件的看法;或對文章寫作形式的看法寫出來,把閱讀后的心得體會寫出來;改寫文章、或對文章中某一部分進行擴寫、補寫或續(xù)寫文章的結局。
學生的讀書筆記教師要定期批閱,并定期開展“講、展、賽”活動,以此來激勵學生多讀、深思、勤記,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3.在閱讀時,剪貼
指導學生從自己所訂閱的刊物上,把自己所喜歡的內容剪下來,貼在剪貼本。剪貼的內容是是學生經(jīng)過判斷、分析自己選出來了,學生在運用時就會游刃有余。剪貼本要分門別類,有目錄,以便查找使用。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養(yǎng)成了觀察的習慣,頭腦中儲存的材料多了,寫作時就會言之有物,不會無米下鍋。如寫《農(nóng)家小院》時,有個學生把剪貼到的“一只老母雞帶著一群小雞悠閑的在院中尋找食物”,“鴿子時而自由飛翔,時而咕咕的歡歌,時而安閑地舉目遠眺,再看那剛剛做了媽媽的老母雞正帶著它的雞寶寶悠閑的在院中尋找食物……”。當學生能得心應手地運用所積累的材料時,一個個的寫作素材便呼之欲出了。
二、學會觀察生活,積累寫作素材
觀察是學生獲得作文材料的主要來源,也是寫好作文的基礎和前提。于漣老師說:“頭腦中‘倉庫充實,寫的文章才會材料充實,質地好”對于學生來說,不是缺少寫作材料,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寫作材料的眼睛。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學會用心觀察,抓住事物特征。要教會學生捕捉特點,發(fā)現(xiàn)異同,發(fā)現(xiàn)平凡生活中蘊含的真善美,只有這樣,寫出的文章才能形象逼真,生動感人。
1.觀察要有順序,抓特點
教師要循序漸進地教給學生一定的觀察方法。按照空間順序觀察:可由整體到局部,由遠到進,由上到下,由左到右進行觀察。按照時間順序觀察:可由先看見什么,再看見什么,然后又看見什么……一樣一樣的按照順序觀察。不可東張西望,要有目的捕捉一切有用的東西。觀察要抓特點,清楚事物的不同點,把握事物特征,發(fā)現(xiàn)事物特別的變化規(guī)律。
2.隨時寫觀察日記
學生學會了一定的觀察方法,能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寫作素材的時候,教師要及時指導學生寫觀察日記。例如:好朋友送的精美禮品,老師在課堂做的有趣的實驗,父母送你的新玩具,或觀察到一處自然景物或小動物,春夏秋冬千變萬化的氣象,人物的舉止、音容笑貌,不同場合的社會現(xiàn)象等等,都可以指導學生通過比較、分析,再加上自己的親身感受,認真地把它記下來。如果學生只觀察不記錄,即使再有趣的事物,生動感人的場面,時間長了也難免會忘記。所以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觀察的同時,更要培養(yǎng)他們寫觀察日記的習慣。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日積月累后,就能大大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
如;在十二月的一個下午,天氣灰蒙蒙的,此時學生們正在教室里做作業(yè)。外面寒風凜冽,突然有個同學說;“下雪啦!”于是教室里的小腦袋像是有人指揮使似的齊刷刷地扭向了窗戶的方向。我抓住這個機會讓學生們認真觀察、細心感受,把觀察到的情景用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這時,窗外的雪飄飄灑灑越下越大,連對面的辦公樓都快看不清了,窗前的大樹模模糊糊在風雪中搖曳,學生們個個都認真看,輕聲議論著。一會兒,教室里鴉雀無聲,個個都低頭投入自己的寫作……大約十多分鐘后,學生的《第一場雪》的作文片段就寫出來了,學生對這樣的觀察日記很感興趣,習作效果自然很好。
作文素材俯首可拾,很多就在學生身邊。這就要求學生在生活中要常做一個“有心人”,用自己的“慧眼”細心觀察,善于發(fā)現(xiàn),學會思考,注意積累,再加上教師適當?shù)闹笇?,作文“無話可說”的局面就會得到改善,學生會寫、樂寫、善寫的大好形式就會指日可待。
三、在親身實踐中積累寫作素材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學生有了豐富的語言,不一定就能寫出有個性,有創(chuàng)意的作文。因為學生沒有真正參與到生活中去體驗,去思考。一個教育學家說過:“能夠教育一個人的最好老師就是偉大的生活”。因此,教師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體驗生活,在親身實踐中儲蓄富有獨特感受的個性化材料。
教師們都有同感,如果作文所反映的是孩子們自己的生活,或他們親身經(jīng)歷的,孩子們就會如魚得水,不但能寫的具體,還能表達出真情實感,那么,教師就應該多創(chuàng)設這樣的機會,讓孩子們親身實踐后,再趁熱打鐵寫作文,孩子們有了親身體驗做基礎,自然就會把自己的真情實感傾吐出來。如在指導學生寫《捉螞蚱》先帶孩子們去草地捉螞蚱,然后回教室讓學生說捉螞蚱過程中的動作、心理活動和心得體會,最后再動手寫作文,孩子們情緒高漲,作文一氣呵成。文中的“捂、罩、扒、踩”等詞語生動傳神,心理活動充分真實,把捉螞蚱的經(jīng)過寫得栩栩如生,淋漓盡致。教師要把作文教學搞活,為學生創(chuàng)設實踐的機會,激發(fā)寫作興趣。
綜上所述,在日常的作文教學,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地去觀察、閱讀、積累,并使之成為自覺行為,是幫助學生掌握寫作技巧,提高寫作水平的好方法。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語文綜合能力和提高語文素養(yǎng)有著積極促進作用。作為一線教師,應該始終明確,材料之于作文,就猶如源頭之于渠。指導學生積累生活中的點滴感受,用心去生活中有所發(fā)現(xiàn),才能為作文提供活水源泉,只要有了這股“活水”就不愁沒有寫作的好素材。當學生積累了大量的、豐富的寫作素材時,就擁有了開啟構思和創(chuàng)作佳作的鑰匙,就能運用素材使文章言之有理,言之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