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星,王曉瑜(.兵團第六師農業(yè)技術推廣站,新疆 五家渠 83300;.五家渠嘉禾科技有限公司)
腐植酸尿素在滴灌棉花上的肥效試驗
邢星1,王曉瑜2
(1.兵團第六師農業(yè)技術推廣站,新疆五家渠831300;2.五家渠嘉禾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通過腐植酸尿素產品與普通尿素在滴灌棉花上的肥效對比試驗,結果表明,施用腐植酸尿素比施用常規(guī)尿素能夠增加棉花產量,提高肥料利用率。
關鍵詞:腐植酸尿素;滴灌棉花;肥效試驗
2015年初農業(yè)部提出通過“一控、兩減、三基本”來治理農村的污染,其中的“兩減”是指把化肥、農藥的施用總量減下來。化肥污染主要是由于氮肥的過量施用造成,過度使用氮肥,是造成土壤和水體污染的一個重要原因[1]。降低氮肥用量,提高氮肥利用率,試驗推廣脲酶抑制劑和新型氮肥是目前土壤肥料推廣工作重點。本次試驗供試產品為腐植酸尿素(UHA)。腐植酸尿素是以風化煤、褐煤為主要原料,通過微生物發(fā)酵技術,提取高分子活性腐植酸,在少量介質參與下與尿素包裹反應生成的腐脲絡合物。腐植酸尿素的主要增產機理是:抑制土壤中脲酶的活性,提高氮肥利用率;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尿素的肥效[2]。腐植酸尿素具有較強的離子交換能力和吸附能力,可以抑制尿酶的活動,減緩尿素分解,減少揮發(fā),并且逐漸釋放氮素,使肥效延長。同時腐植酸的生物活性能促進植物根系發(fā)育和體內氮素代謝,促進氮的吸收,提高肥效利用率[3-4]。
1.1供試材料
供試作物:棉花,品種為新陸早45號。
供試肥料:腐植酸尿素(UHA):N≥46.0%,腐植酸含量2‰。
1.2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設在第六師一〇一團第三作業(yè)點(4連)6支5斗2,面積6.67 hm2。試驗地氣象條件:常年平均氣溫7.2℃,≥10℃積溫3 401.6℃,無霜期平均170 d/年,年均降水168.4 mm。試驗地塊屬于同一個承包戶,棉花品種及水肥、栽培管理等條件一致。該土地為壤土,土壤肥力中等,肥力均勻,灌溉方式為膜下滴灌,采用125 cm地膜一膜兩管、三膜十二行種植模式。試驗田未施用基肥,所有肥料均通過滴灌追施。試驗地土壤:有機質含量22.1 g/kg、堿解氮46.9 mg/kg、速效磷10.75 mg/kg、速效鉀356 mg/kg。
1.3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2個處理:處理A為試驗處理,處理B為常規(guī)對照。因為是滴灌條件下的試驗,1個處理為1個輪灌小區(qū),面積為3.335 hm2,處理面積較大故不設重復。處理A使用腐植酸尿素替代處理B常規(guī)對照施肥中尿素用量,處理A全生育期施用腐植酸尿素36 kg/667 m2,處理B(CK)全生育期施用尿素36 kg/667 m2。具體施肥方案見表1。各處理其他田間管理措施一致。
表1 不同處理水肥施用方案
表2 不同處理棉花生育期
表3 不同處理棉花生育期植株性狀
表4 不同處理棉花產量性狀和經濟效益
1.4調查方法
生育期調查:每個處理隨機取5點,每點取一膜四行各5株進行生育期調查。產量調查:棉花吐絮后,每個處理隨機選取5點,測6.67 m2的株數、行數、單株鈴數、單鈴重,計算理論產量。
2.1各處理的生育期調查
由表2可以看出,施用腐殖酸尿素對棉花生育期影響不大,處理A在生育期后期較處理B(CK)推后1 d。
2.2各處理的生長發(fā)育調查
由表3可以看出,處理A與處理B(CK)前期生長量差異不大,后期處理A各項調查數據均優(yōu)于處理B(CK)。
2.3產量性狀與經濟效益分析
由表4可見,處理A產量高于處理B(CK)8.5 kg/667 m2,增產率為3.6%,肥料成本多投入19.8 元/667 m2,凈增效益72.6元/667 m2。
在本試驗條件下,施用腐植酸尿素比常規(guī)施用尿素增產3.6%。田間調查數據顯示,施用腐植酸尿素有利于棉花的長勢和果枝臺數、單株鈴數的增加。
通過此次試驗可以得知,在尿素中添加腐植酸可以有效提高氮肥利用率。腐植酸尿素的生產是在不改變尿素生產流程下,在造粒前將腐植酸加入到熔融尿素中,再經造粒生產的尿素增效型產品,成本增加約5%。但由于市場上此類產品極少,本次試驗選取的腐殖酸尿素產品單價為2.3元/kg,價格比常規(guī)尿素高約31%,價格過高。在國家相關政策支持下,隨著市場同類產品及含腐植酸水溶性肥料產品的大量上市,腐植酸尿素這種高效、無公害、低成本、多功能增效劑會有更廣闊的應用前景。
[1]趙秉強,等.新型肥料學[M].科學出版社.2013:191-202.
[2]李兆君,馬國瑞.腐殖酸尿素的制造及其增產作用機理的研究近況[N].土壤通報,2004(6):799-801.
[3]文輝,黃金寶,紀春茹,等.水稻腐殖酸尿素應用效果試驗[J].北方水稻,2015(4):30-32.
[4]李兆君,陸欣,王申貴,等.腐植酸尿素對玉米產量及品質的影響[N].山西農業(yè)大學學報,2004(4):322-324.
收稿日期:2016—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