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公司法,是指規(guī)定公司的設立、組織、活動、解散及其他對內對外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許多法律規(guī)范如何建構與適用在公司組織,才能在遏止公司從事違法行為之余,又不至于過度限制其正當營業(yè),仍是許多公司法學者爭論的問題所在。本文嘗試探討的“揭穿公司面紗原則”在立法者制訂條文與司法實務個案適用時,如何能夠達到遏止新形態(tài)經(jīng)濟型犯罪的目的,又無礙于公司組織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這一難題。
關鍵詞 公司法 基石問題 “揭穿公司面紗原則”
一、公司及公司法
公司作為一種商業(yè)型態(tài),在促進人類經(jīng)濟發(fā)展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借助籌組公司,人們能夠快速獲得從事商業(yè)活動初期所需要的大量資金與人力,有助于商業(yè)活動的活絡及促進經(jīng)濟繁榮。而“公司法人格獨立原則”和“股東有限責任原則”也有使大眾樂于開設公司促進商業(yè)繁榮的功能,前者使公司具有單獨法定地位,等同于法律上所創(chuàng)設的“人”而具有權利能力,享有除專屬于自然人以外的權利并負擔義務。后者則阻絕了公司責任與股東責任,股東不必對公司債權人負責,使股東能夠安心出資,其所負責任則以其出資額為限,不必擔心會因公司經(jīng)營不善而負擔多余的債務。綜上,這兩大基本原則體現(xiàn)了公司法的主要功用,促進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
《公司法》在世界各國的發(fā)展時間僅有百余年,比起其他傳統(tǒng)法學領域,如民法、刑法領域等,還算是新興的法律學領域。因此,許多法律規(guī)范如何建構與適用在公司組織,才能在遏止公司從事違法行為之余又不至于過度限制其正當營業(yè)行為,仍是許多公司法學者爭論的所在。本文嘗試探討的“揭穿公司面紗原則”在立法者制訂條文與司法實務個案適用時,如何能夠達到遏止新形態(tài)經(jīng)濟型犯罪的目的,又無礙于公司組織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這一難題。
二、基于“揭穿公司面紗原則”的公司法基石問題
(一)請求權主體:公司債權人
請求權主體雖未明文于條文中,但基于揭穿公司面紗原則乃股東有濫用股東有限責任原則的情況時,不得再對公司債務主張僅負有限責任,以保護公司債權人的權益,明顯是以公司債權人為保護對象,應以“公司債權人”為請求權主體。債權人債權產(chǎn)生可能基于公法上請求權,如稅法,也可能基于民事上契約所生請求權或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內部反向揭穿面紗的權利人是股東,基于實務上已明確表示不承認,故股東不可請求。
(二)構成的客觀要件
一是適用范圍:股份有限公司。由于公司法中存有關于“股份有限公司”的規(guī)范,因此在我國現(xiàn)行法制下,僅限于公司類型為股份有限公司者適用,并不包含無限公司、合伙公司與有限公司。
二是行為主體:濫用公司法人格的股東。根據(jù)公司法的構成要件,首先行為主體乃“濫用公司法人格的股東”,故公司債權人必須是因為“股東”濫用公司法人格而受有損害,若濫用公法人格者系公司經(jīng)理或董事等其他具實質控制力的不具股東身份之人,則從現(xiàn)行法文來看并不在本條規(guī)范范圍內。
三是行為:濫用公司的法人地位。行為要件為“濫用公司的法人地位”乃規(guī)范的核心所在,畢竟英、美、法揭穿公司面紗原則的行為要件相當抽象且具不確定性,不同法院對各行為要件是否得以適用揭穿公司面紗原則也存在不一致的意見。參照公司法,按揭穿公司面紗的原則,是源于英、美等國判例法,其目的在于防免股東濫用公司的法人地位,而脫免責任導致債權人的權利落空,索賠無門。為保障債權人權益,我國也有引進揭穿公司面紗原則的必要。如果股東有濫用公司的法人地位的情形,導致公司負擔特定債務而清償有顯著困難,且其情節(jié)重大而有必要者,該股東應負擔清償債務的責任。法院適用揭穿公司面紗的原則時,其審酌的因素為公司資本是否明顯不足承擔其所營事業(yè)可能生成的債務等情形。
四是行為結果:致公司負擔特定債務且清償有困難,其情節(jié)重大而有必要者。本條的行為結果則需達到“致公司負擔特定債務且清償有困難,其情節(jié)重大而有必要者”的程度,該要件的規(guī)定乃考慮公司法人格獨立原則與股東有限責任原則仍有其制度存在的重要功能,為避免該原則遭到濫用導致公司法人格制度的崩潰,我國便以股東使公司所負債務須達到“清償顯有困難”且“情節(jié)重大”而“有必要”等抽象文字作為揭穿公司面紗的依據(jù)。
(三)構成的主觀要件
依條文文義,股東必須“濫用”公司的法人地位,也即股東是出于有計劃地,即具有意圖不利于債權人而使股東自己或其關系人獲利,只要股東對其所執(zhí)行可導致公司存續(xù)消滅的實現(xiàn)有所預見即符合主觀構成要件。換言之,股東必須對其利用公司形式從事不法的行為有所認知及決意或容忍其結果發(fā)生的意圖,才需對公司所負債務負責。
(四)法律效果:股東應負清償之責
本條文所規(guī)范的法律效果乃行為股東“應負清償之責”,但未明文規(guī)定該股東的責任形態(tài)為“法人無責說”“連帶責任說”或“補充責任說”,而留下被否認法人格的公司與該股東間應負責任界線不明的問題。
三、基于“揭穿公司面紗原則”的公司法基石思考
(一)比較法下揭穿公司面紗原則于我國本土化的思考
針對“股東有限責任原則”與“公司法人格獨立原則”被濫用的情形,英國、美國的“揭穿公司面紗原則”及德國的“直索理論”配合各國法制并各具特色。英國與美國是不成文法國家,其“揭穿公司面紗原則”的理論發(fā)展是來自司法判決實務一百多年來的累積。然而,德國是成文法國家,其“直索理論”的建構來自于該國股份法、有限責任公司法、民法等明文規(guī)范公司控制者的責任。我國同樣是成文法國家,在立法的技術面,若能仿照德國法制,將揭穿公司面紗原則明文于成文法典,或許能提高我國司法實務對相關案件實行揭穿的比率。
然而,將“揭穿公司面紗原則”明文化也有缺點,一方面系法律條文本質上即有局限性,立法者不可能將所有情況無論巨細的加以規(guī)范,這樣一來法律漏洞的產(chǎn)生將難避免;另一方面立法者也必須考慮該原則與我國現(xiàn)有的公司法體系融合問題,以免產(chǎn)生體系矛盾。而在立法內涵方面,英國、美國及德國對揭穿公司面紗原則的請求權主體、構成要件、法律效果的規(guī)定并非完全相同,我國應采用何者?本文認為立法者除明示揭穿公司面紗原則可源于英、美等國判例法外,相關審查因素,包含審查該公司的股東人數(shù)與股權集中程度、債務是否是源于該股東的欺詐行為、公司資本是否顯著不足承擔其所營事業(yè)可能生成的債務等情形,也均可源自英、美、法院實務所使用的揭穿標準。
(二)修法后揭穿公司面紗原則在我國司法實務的運用挑戰(zhàn)
揭穿公司面紗原則在司法實務上的運用挑戰(zhàn)很多。一來立法條文有其缺失,可能造成法官用法的困擾;二來在修法前的公司法領域,法院大多未在判決中加以援用揭穿公司面紗原則,除少數(shù)地方法院的判決外,可供參考的判決先例少之又少。針對這一問題,本文認為可參考其他領域中,法官對揭穿公司面紗原則的運用,雖公法領域不同于具私法性質的公司法領域,具有“公益強于私益”的特色,但揭穿公司面紗原則本質上也有“維護公平正義”的目的,也有防止公司經(jīng)營者為一己之私而導致多數(shù)股東受害的公益目的。因此,在公司法領域的判決先例尚不充足的情況下,也可借鑒其他領域與揭穿公司面紗原則相關的判決先例,充分發(fā)揮司法實務的法律續(xù)造功能,補充現(xiàn)行立法條文的不足。
(作者單位為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法學系)
[作者簡介:孫曉(1963—),男, 北京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經(jīng)濟法。]
參考文獻
[1] 喻宗汝,付永麗.我國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問題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6(04).
[2] 劉燕.公司法資本制度改革的邏輯與路徑——基于商業(yè)實踐視角的觀察[J].法學研究,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