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克倫 馬明宗
脾硬化性血管瘤樣結節(jié)性轉化臨床病理分析
成克倫 馬明宗
目的 探討脾硬化性血管瘤樣結節(jié)性轉化(SANT)的臨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對該病的認識。方法 對3例SANT的臨床資料、病理特征及免疫組化進行研究并復習相關文獻。結果 脾SANT由多個血管瘤樣或肉芽腫樣結節(jié)構成,結節(jié)內主要成分為微細血管,結節(jié)間多有纖維化。免疫組化顯示結節(jié)CD31和CD34(+)、CD68和SMA不同程度(+)。結論 SANT是一種脾具有特征性病理改變的良性病變,在臨床和病理上易引起誤診,確診依賴病理診斷。
脾;硬化性血管瘤樣結節(jié)性轉化;病理特征
脾硬化性血管瘤樣結節(jié)性轉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是一種比較少見的病變,該病的本質目前尚不清楚,但病理形態(tài)有其特征性?,F報道3例SANT,對其臨床病理特征進行分析,并結合相關文獻復習討論,旨在提高對本病的認識。
1.1 一般資料 在3例SANT中,1例為遵義醫(yī)學院第三附屬醫(yī)院確診病例,就診時間為2012年1月。2例為貴州航天醫(yī)院病例,其中1例為確診病例,另1例為應診斷為SANT的復習病例,就診時間分別為2010年4月及2014年7月。3例均行脾切除術,有較完整的臨床和病理資料。其中男2例,女1例,年齡分別為36歲、52歲和45歲。臨床主要癥狀2例為上腹部不適,1例為體檢發(fā)現脾臟占位性病變。影像學檢查均見實性占位性病變,2例提示良性,1例提示惡性。
1.2 方法 標本經10%中性福爾馬林固定,常規(guī)石蠟切片,HE染色,光鏡觀察病理形態(tài)特點。免疫組化染色采用即用型快捷免疫組化MaxVisionTM試劑盒檢測,按說明書進行操作,設陰性和陽性對照。標記的抗體有CD8、CD31、CD34、CD68、SMA、Vim、Ki-67、D2-40、CD45。試劑盒和一抗均購自福州邁新生物技術開發(fā)有限公司。
1.3 觀察指標 大體標本形態(tài)、鏡下結構和9種抗體標記染色。
2.1 病理檢查
2.1.1 巨檢 脾臟包塊最大徑4~9cm,平均5.8cm,切面實性,灰白色,質中等硬,邊界清楚,不規(guī)則,無包膜,有者可見衛(wèi)星病灶。見圖1。
2.1.2 鏡檢 病變區(qū)域脾臟結構破壞,呈多結節(jié)狀血管瘤樣或肉芽腫樣病理改變,有的結節(jié)間可見纖維化,其內有多少不等的慢性炎癥細胞浸潤。結節(jié)內為微細血管腔隙樣結構,腔隙間夾雜梭形細胞。見圖2。
圖1 SANT切面觀,包塊灰白色,邊界清
圖2 SANT鏡下多結節(jié)血管瘤樣結構HE×200
2.2 免疫組化 結節(jié)內血管腔隙樣結構CD31和CD 34(+)、梭形細胞Vim(+)、SMA和CD68不同程度(+)、CD45(+)以結節(jié)間為主、D2-40少許散在(+)、Ki-67和S-100(-)。見圖3、圖4。
圖3 CD34在SANT中的表達 (Max VisionTM×200)
圖4 CD68在SANT中的表達 (Max VisionTM×200)
3.1 臨床表現 綜合文獻報道[1-3],SANT平均年齡45歲左右,男女比例約1∶2,中年多見,臨床多無明顯癥狀,多數患者是在體檢或其他疾病檢查時偶然發(fā)現。少數病人有上腹不適、疼痛、發(fā)熱等癥狀,約1/5者伴有其他疾病[4]。影響學檢查通常為占位性或血管瘤影像學表現。SANT在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測和影像學上無明顯的特征性,極易誤診,本文3例中,術前無1例考慮到SANT。
3.2 病理特征 SANT又稱多結節(jié)性血管瘤[5],是一種少見的脾臟非腫瘤性血管增生性病變,1993年Krishnan等[6]的研究中將其稱為脾索毛細血管瘤,2003年Krishnan等[7]根據該腫瘤的免疫組化表型,將該病重新認定為是脾錯構瘤的一種特殊類型,2004年Martel等[8]首次提出SANT命名,此概念的提出對該疾病作了系統(tǒng)的歸納和總結,比較符合疾病病理組織學特征,近年來國內外報道約100余例。目前為止,SANT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楚,有待于進一步研究,一種觀點認為,可能是由炎性假瘤或血管瘤等病變演變而來,另一種觀點是,脾紅髓對間質的過度反應發(fā)生的獨特轉化,也有人提出可能與血管瘤淤血、出血、壞死和機化有關。
3.2.1 巨檢 腫塊最大徑通常大于5cm,多為單個,多數境界清楚,類圓形或分葉狀,無明顯包膜,少數病例可為多發(fā)結節(jié),切面實性,灰白色,一般無囊性變和壞死。本文3例大體檢查均符合上述主要特點。
3.2.2 鏡下結構 SANT具有獨特的病理形態(tài)學特征,就是明顯的多結節(jié)病變特性,結節(jié)為血管瘤樣或肉芽腫樣表現[9]。結節(jié)大小不等,可相互融合,結節(jié)內血管腔小,呈枝芽狀、裂隙狀或不規(guī)則狀,內襯內皮細胞較肥胖,腔內可見紅細胞,血管間為梭形和卵圓形細胞。結節(jié)之間纖維結締組織增生,有同心圓狀排列,明顯的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部分病例含鐵血黃素沉積。病變區(qū)域細胞形態(tài)溫和無異型性及核分裂象。免疫組化在本病的診斷中很有用,顯示結節(jié)血管表現為3種類型[2]:毛細血管型(CD34+/CD31+/CD8-)、竇性腔隙型(CD34-/CD31+/ CD8+)和小靜脈型(CD34-/CD31+/CD8-)。血管間梭形細胞不同程度表達SMA和CD68。本病例中免疫表型均為CD34+/CD31+/CD8-,可能與標本量少有關。
3.3 鑒別診斷 SANT是近年來才被逐漸認識的疾病,發(fā)病率低,在臨床和病理上都容易引起誤診,以前由于了解不夠,部分診斷為血管瘤、炎性假瘤以及錯構瘤的病例實質上是SANT,本文1例也曾經誤診為肉芽腫性炎。故SANT主要與以下疾病區(qū)別。(1)血管腫瘤:主要是竇岸血管瘤,由大小不等的竇樣腔隙構成,可相互吻合呈迷路樣或囊性擴張,周圍纖維化不明顯,CD34(-)[10]。本文2例初診時都考慮竇岸血管瘤,經免疫組化檢測后才確診為SANT,免疫組化在本病診斷中是不可缺少的。(2)錯構瘤:組織排列較為雜亂,無血管瘤樣多結節(jié)結構,是脾紅髓組織結構紊亂而形成的瘤樣畸形,免疫表型與SANT相似[11]。(3)肉芽腫性炎:如結節(jié)病和不典型結核肉芽腫等,但這兩者的結節(jié)內無血管瘤樣改變,主要是類上皮細胞,本文中1例與肉芽腫性炎很相似。(4)炎性假瘤:主要由增生的成纖維細胞構成,伴有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免疫組化標記有助于SANT和各種疾病的鑒別。
3.4 治療與預后 SANT是一種良性增生性瘤樣病變,臨床治療采用手術切除方法即可治愈,一般不會復發(fā),術后追蹤表明患者預后良好。本文3例術后時間分別為1年、3年和5年,現處于良好健康狀態(tài)。
[1] 張秋娟.脾臟硬化性血管瘤樣結節(jié)性轉化6例臨床病理特征[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4,43(3):356-357.
[2] 王素英,張慧芝,楊育生.脾臟硬化性血管瘤樣結節(jié)性轉化4例臨床病理分析[J].現代實用醫(yī)學,2014,26(8):976-978.
[3] 肖海,葉曉星.脾臟硬化性血管瘤樣結節(jié)性轉化的臨床病理觀察[J].贛南醫(yī)學院學報,2015,35(4):616-618.
[4] 顏紅柱,李維卿,劉惠敏,等.脾硬化性血管瘤樣結節(jié)性轉化6例臨床病理分析[J].診斷病理學雜志,2013,20(10):593-599.
[5] 劉彤華.診斷病理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794-795.
[6] Krishnan J,Danon AD,Frizzera G.Useof anti-factor Ⅷ-related antigen (F8) and QBEN10 (CD34) antibodies helps classify The benign vascular lesionsof thespleen[J].Mod Pathol,1993,6:94A.
[7] Krishnan J,Frizzera G.Two splenic lesions inneedof clarification:hamartoma andinflammatory pseudotumor[J].Semin Diagn Pathol,2003,20(2):94-104.
[8] Martel M,Cheuk W,Lombardi L,et al.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 (SANT):report of 25 cases of a distinctive benign splenic lesion[J].Am J Surg Pathol,2004,28(10):1268-1279.
[9] Juan Rosai.阿克曼外科病理學[M].第10版.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14:1917.
[10] 張小偉,陳艷.脾臟硬化性血管瘤樣結節(jié)性轉化4例臨床病理分析[J].浙江醫(yī)學,2015,37(3):252-254.
[11] 張曉玲,郭效忠,王秀榮,等.脾臟硬化性血管瘤樣結節(jié)性轉化1例臨床病理觀察并文獻復習[J].現代腫瘤醫(yī)學,2012,20(8):1690-1692.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1.040
貴州 563000 貴州航天醫(yī)院 (成克倫) 遵義醫(yī)學院第三附屬醫(yī)院 (馬明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