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頂斌
常州市腫瘤醫(yī)院頭頸外科,江蘇 常州 213001
頭面部凹陷性瘢痕應用脫細胞真皮基質修復的臨床研究
周頂斌
常州市腫瘤醫(yī)院頭頸外科,江蘇 常州 213001
目的 探討頭面部凹陷性瘢痕應用脫細胞真皮基質修復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3年3月—2015年5月我院頭頸外科收治的60例頭面部凹陷性瘢痕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抽簽隨機法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給予自體皮片修復治療,觀察組給予脫細胞真皮基質修復治療,觀察兩組修復后臨床效果及修復后傷口愈合及成活率情況比較。結果 治療后觀察組86.67%較對照組臨床效果63.33%顯著高,修復后傷口愈合率20.00%較對照組3.33%顯著高,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修復后存活率兩組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結論 脫細胞真皮基質對頭面部凹陷性瘢痕臨床修復效果佳,促進傷口愈合作用顯著,適宜作為頭面部凹陷性瘢痕首選修復材料。
頭面部凹陷性瘢痕;脫細胞真皮基質;真皮脂肪瓣
頭面部凹陷性瘢痕是臨床外科中較為常見的創(chuàng)傷性疾病,主要由外傷、手術及局部感染等因素引起的,以形態(tài)畸形及瘢痕下組織缺損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不僅影響患者外在美觀同時可造成患者深部軟組織的斷裂及損傷,嚴重者還可牽連至相關骨骼,造成不可逆恢復[1]。在治療過程中不同于淺表性、增生性瘢痕,治療過程中不僅要求縮小瘢痕或無瘢痕,并希望達到面部平整、輪廓自然的目的,隨著醫(yī)療水平的不斷發(fā)展,目前多采用脫細胞真皮基質及自體移植皮片兩種修復方式進行治療[2-3],由于患者自身差異及移植基質不同,各種修復方式對其臨床療效差異也不同,為此對2013年3月—2015年5月我院頭頸外科收治的60例頭面部凹陷性瘢痕患者進行臨床對照研究,研究結果簡述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3月—2015年5月我院頭頸外科收治的60例頭面部凹陷性瘢痕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抽簽隨機法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30例,男11例,女19例,年齡26—58歲,平均年齡(42.01±1.69)歲;對照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齡25—57歲,平均年齡(41.58±1.59)歲。兩組患者上述基線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自體移植皮片修復治療,利用鼓式取皮機切取瘢痕供皮區(qū)部位適合受皮創(chuàng)面面積大小的厚度合理的皮片,采用浸有體積比為1%腎上腺素生理鹽水溶液紗布覆蓋瘢痕供皮區(qū),及時壓迫止血。采用電動取皮刀切取適合瘢痕供皮區(qū)面積的頭皮皮片,將毛發(fā)洗去后,打孔備用,頭部供皮區(qū)使用凡士林油沙覆蓋,并加壓包扎,于術后第三天將敷料拆除,進行半暴露治療;采用自體頭皮皮片平鋪在瘢痕供皮區(qū)創(chuàng)面,頭皮皮片相互重疊1mm,且不留縫隙。外用美皮貼敷料將皮片固定,再用負壓材料覆蓋,生物半透膜將其密封,將皮片持續(xù)負壓固定。觀察組給予脫細胞真皮基質修復治療,術前對需要填充部位采用甲紫夜進行標記,選擇手術切口時依據(jù)瘢痕所處位置進行,患者成功麻醉后,采用11號尖刀沿凹陷輪廓線切除,術中對傷口部位進行壓迫止血,瘢痕剝離時確保剝離腔隙安全性;于供區(qū)進行畫線標記,標記面積應為被填充部位的1.5倍,手術切口為“U”字型,采用北京清源偉業(yè)生物組織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脫細胞真皮基質補片在無菌生理鹽水下進行沖洗,裁剪時依據(jù)面部凹陷性瘢痕部位進行,直接進行凹陷性疤痕下的填充,手術完成后,將上述兩部分及相關組織采用5-0尼龍線進行縫合加壓固定。
1.3 觀察指標
①兩組治療后臨床效果比較,臨床效果依據(jù)肢體X線正側位片及攝影對其面部凹陷性瘢痕進行病情評估,主要依據(jù)面部凹陷性瘢痕范圍及深度測量,被填充區(qū)面積及大小確定,臨床治療效果分為優(yōu)、良、差,其中總臨床效果=(優(yōu)+良)/總例數(shù)×100%。②兩組治療后傷口愈合及成活率情況比較。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選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9.0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取率(%)表示,組間對比進行χ2檢驗,以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和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較對照組臨床效果顯著高,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成活率及傷口愈合情況
兩組患者凹陷性瘢痕經過修復后2個月,觀察組有6例傷口愈合,對照組1例傷口愈合,其中治療后觀察組傷口愈合率20.00%較對照組3.33%顯著高,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修復后觀察組28例成活,對照組25例成活,兩組修復后成活率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頭面部凹陷性瘢痕病因多與外傷、痤瘡、手術操作不規(guī)范有關,目前對其治療存在一定難度,手術治療頭面部凹陷性瘢痕過程中往往需要進行全層切除,再行皮片或皮瓣移植修復,而單純自體皮片修復后,由于膜片下有較多肌成纖維細胞,肌成纖維細胞的收縮易導致鄰近膠原纖維束縮短,引起創(chuàng)面愈合后收縮,瘢痕修復效果不佳[4-5]。
近年來,隨著醫(yī)療水平的不斷發(fā)展,脫細胞真皮基質在臨床中的應用逐漸廣泛,脫細胞真皮基質較常規(guī)皮片移植具有更顯著的優(yōu)勢,其組織補片是一種具有三維框架結構的天然細胞外基質,可將宿主細胞引導長入,并為細胞生長提供空間及場所,促進表皮細胞增生及附著,可較好促進缺損組織的再生及修復,同時其可在骨面上生長良好,因而脫細胞真皮基質逐漸得到臨床外科醫(yī)師的廣泛認可[6-7]。本次研究中為探究脫細胞真皮基質修復對頭面部凹陷性瘢痕臨床效果,進行臨床對照研究,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修復后臨床效果較對照組顯著高,且觀察組修復后傷口愈合率較對照組顯著高。這是因為觀察組中所用脫細胞真皮基質可代替部分真皮基質,修復過程中可達到徹底清除瘢痕目的,顯著改善植皮區(qū)域功能、外觀,又可減少供皮區(qū)瘢痕增生程度,修復過程中不僅可以去除免疫排斥反應,將真皮層細胞外基質進行保留,并調節(jié)誘導成纖維細胞長入、增生,同時促進新生血管及上皮形成,可較好促進缺損組織再生及修復,而自體皮片移植在由于在骨面上不易存活,加之皮片移植需要依賴受體下方血供才能生長[8],因而觀察組臨床修復效果及修復后傷口愈合率均較對照組顯著高。
綜上,脫細胞真皮基質作為一種新型基質填充材料,在臨床頭面部凹陷性瘢痕修復術中的應用逐漸被廣泛認可,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1]李科,馮少清,李華,等.預構皮瓣修復頭面部瘢痕術后淋巴水腫的監(jiān)測[J].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15,38(5):451-455.
[2]袁凱平,蕭艷珊,謝廣中,等.真皮脂肪瓣和脫細胞真皮基質修復面部凹陷性瘢痕的對比研究[J].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5,26(12):2811-2812.
[3]后晨蓉,劉祥廈,張有良,等.自體脂肪移植修復面部凹陷性及萎縮性瘢痕[J].中國美容醫(yī)學,2014,32(24):2035-2037.
[4]朱格非,麥慧.點陣鉺激光聯(lián)合bFG F治療面部凹陷性痤瘡瘢痕34例[J].重慶醫(yī)學,2014,25(1):53-54,57.
[5]郭新雯,Hamidullah Noorzaie,馬少林,等.自體脂肪顆粒移植治療面部凹陷的臨床應用[J].中國美容醫(yī)學,2013,22(12):1263-1266.
[6]周靜,鄧蔡,張進鋒,等.引導種植牙區(qū)骨再生的異種脫細胞真皮基質[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3,32(25):4715-4720.
[7]黃成,歐陽山蓓.脫細胞真皮基質移植聯(lián)合固體硅膠假體在隆鼻術中的應用[J].中國美容醫(yī)學,2014,23(3):194-196.
[8]葉玉珊,陳偉良,常少海,等.應用面部淺表肌肉腱膜系統(tǒng)折疊瓣和異體脫細胞真皮基質預防腮腺血管瘤切除術后Frey綜合征[J].中國醫(yī)藥,2011,06(11):1396-1398.
表1 兩組治療后臨床效果比較[例數(shù)(%)]
周頂斌(1972-),男,漢族,江西上饒人,副主任醫(y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