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際良
對于學習物理的高中生來說,解題就和吃飯一樣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在解題的過程中,很多學生會出現相同的問題,就是在課堂上能看懂、聽懂教師的解題思路,但是自己解題時卻不知從哪個角度出發(fā)去思考,無從入手.而解題能力又是衡量學生綜合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yǎng),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那么,如何培養(yǎng)高中生的物理解題能力呢?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點體會.
一、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能力
良好的審題能力是正確解題的前提.審題就是讀出出題者的意圖,即想要考查的內容.在審題的過程中,學生要通過閱讀、思考題目中的有用信息,在腦海中形成物理情境,構成正確的物理模型,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
很多高中生認為物理比較難,是因為物理過程不僅復雜多變,而且物理題目中的隱藏條件比較難找,讓學生感覺條件不足無法建立等式,甚至有些題目會給出多余的條件讓學生往“坑”里跳.這些都是考查學生的邏輯思維的嚴密性和審題能力.學生在審題過程中除了要把握關鍵性的詞語,還必須挖掘題目中的隱含條件,它們常常是解題的關鍵.有些題目中的隱含條件,由于學生平時經常見到,所以挖掘起來并不困難,但有些題目由于情境比較新穎、隱藏條件隱含的比較深,所以學生挖掘起來就比較困難.
例如,一粒彈珠從靜止狀態(tài)開始自由下落,然后陷入污泥中.若把彈珠在空中下落的過程記為過程I,進入泥潭直到停住的過程記為過程II.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過程I中彈珠動量的改變量等于重力的沖量
B.過程II中阻力的沖量的大小等于過程I中中立沖量的大小
C.過程II中彈珠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等于過程I和過程II中彈珠所減少的重力勢能之和
D.過程II中損失的機械能等于過程I中彈珠所增加的動能
解析:本題為選擇題,而且題目內容很少,我們要抓住關鍵詞“靜止”、“自由下落”,并挖掘隱含內容來解決問題.首先,在過程I中,彈珠只受重力,很明顯彈珠的動量變化就等于重力的沖量,故A正確;在過程I中彈珠自由落體,重力做功,所以彈珠重力勢能減少,動能增加,過程II中彈珠除了受污泥阻力外,仍然有重力做功,很多學生在這里忽略了重力的沖量和重力做的功.所以判斷B,D錯誤.由于是多選題,所以C必定正確,這是小技巧.總體分析,過程II中損失的機械能等于過程I中彈珠增加的動能及過程II中機械能減少量之和.故正確答案是A、C.像這樣慢慢地抽絲剝繭,抓住關鍵詞并挖掘隱含條件,解題就會比較輕松.
二、培養(yǎng)學生對物體狀態(tài)、運動過程的分析能力
高中物理中最難的就是物體運動過程中的狀態(tài)分析.一般來說,任何一個物理運動都有始末兩個狀態(tài)以及無數個中間狀態(tài).在物理解題過程中要注重物體始末狀態(tài)以及臨界狀態(tài)的分析,這里一般是出題者最喜歡考查的地方.
三、培養(yǎng)學生規(guī)范答題的能力
每次檢測成績出來的時候,有很多學生開始抱怨試卷上的分數與自己的估測分數相差很大.他們的答案與正確答案是相同的,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對自己的要求不夠嚴格,在試卷上的答題過程不夠規(guī)范,重要部分表述的不夠完整、不夠清晰;書寫方面還不夠嚴密,達不到閱卷老師的要求,從而降低了自己試卷的整體水平,失了“卷面分”.因此,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答題規(guī)范的能力.答題過程要做到說理充分、層次清楚;邏輯嚴密,語句規(guī)范;文字簡潔,過程清晰.對于答題過程中的文字敘述的要力爭簡練,對于配有圖形的問題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簡意賅,言圖并茂.要注意在規(guī)定位置解題,排列整齊有序,整體上安排合理保證試卷整體上的美觀,給閱卷老師良好印象,減少無謂失分.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注重細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質,在考試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
總之,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解答物理問題的能力,讓每個學生都能取得學業(yè)上的成功,使他們獲得心理的滿足.另外,教師要清楚的是學生物理解題能力的提高是一個長期工作,在教學過程中要有耐心,培養(yǎng)學生對基礎知識的運用能力,加強對學生物理思想的滲透,開拓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學生的潛能,從而達到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