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錦志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對象的學習活動,需要建立在積極、向上、能動的學習情感“基石”之上.初中階段的學生群體,其學習實踐活動更需要良好的學習情感作為“保證”和“支持”.物理學科作為初中生新“接觸”的基礎知識學科,良好學習情感的樹立,對物理學科的有效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實踐證明,學生主體保持良好的學習情感,學習物理知識的能動性、探究物理現象的積極性和實驗觀察的深刻性等方面,更為顯著和生動,教與學的雙邊效果更為深刻和明顯.培養(yǎng)初中生學習情感是物理教師課堂教學的一項必不可少的重要“職責”.現就如何借用現有物理教材內容,提振初中生物理學習情感進行探討.
一、借用物理教材生動案例,在感受體悟中提振情感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生對身邊事物、社會現象,內心充滿好奇和探究欲望,表現出明顯的能動實踐性.物理學科是一門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基礎性科學,研究的領域滲透到人類工作、生活、生產、貿易等方面.物理學科相對于數學、政治等學科,最大的特點就是具有直觀性、生動性和形象性.在物理學科教學中,教師可以抓住物理內容的直觀性、物理現象的生動性以及物理工具的形象性等特點,引發(fā)學習情感,激發(fā)學習欲望,增強學習意識.物理教材案例生活性較強,容易引發(fā)學生情感“共鳴”.物理教材中有許多具有矛盾性的事例,教師可以設置矛盾事例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從而使學生產生探索欲望.例如,在講“壓強的大小”時,教師可以設計 “一臺挖土機停在淤泥上的鐵板上沒有陷下去”、“人站在淤泥里很快陷下去”這樣的生動事例,讓學生在感受過程中產生“為什么會出現此種情況”的疑問,從而帶著困惑,主動進入探知進程.
二、借用物理教材實驗課題,在操作觀察中提振情感
實驗是人們學習探知物理學科的重要方式和有效策略之一.在學習活動中,初中生表現出強烈的動手、探究欲望.教育實踐學指出,學習對象在課堂中的實踐、動手、合作、討論等活動,正是展示和呈現學生主體特性的有效渠道,也助于初中生內在積極情感的“挖掘”.對初中物理教材分析發(fā)現,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中,都包含了物理實驗教學內容,這為初中生實踐觀察提供了載體,為初中生提振情感創(chuàng)造了條件.因此,教師應將物理實驗作為提振學習情感的重要抓手,在保證安全的大前提下,盡量將初中生引入到實驗活動中,鼓勵、組織初中生根據物理教材實驗目的、實驗內容、實驗步驟等,按照實驗要求,動手操作實驗器材,認真觀察記錄,仔細研究總結,獲取實驗數據,掌握規(guī)律本質,形成主動實驗觀察內生動力.例如,在講“杠桿”時,教師可以將“杠桿平衡的條件”實驗任務交給初中生進行完成.初中生在認真閱讀“砝碼、天平”等實驗器材操作注意事項的基礎上,組建實驗小組,明確實驗分工,按照教材所設定的實驗操作步驟,進行“杠桿平衡與臂長、動力臂、阻力臂的關系”的實驗操作活動,通過實驗操作,學生將所觀察的數據進行記錄,最后實驗小組成員進行交流討論,歸納得到“如果動力臂是阻力臂的幾倍,那么動力就是阻力的幾分之一”實驗規(guī)律,最后教師對各個實驗小組的實驗情況予以肯定評價和有效指導.在此實驗過程中,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培養(yǎng),合作意識得到強化,內心學習潛能也得到激發(fā).
三、借用物理教材典型案例,在培養(yǎng)技能中提振情感
問題:我們知道,月球的吸引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如果在地球上稱得物體中16.6N,在月球上該物體的質量和重力分別是多少?學生研析,合作討論,得到解題思路:要求該物體的質量,可以根據G=mg求出在地球上的質量.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如果物體的物質沒有改變,只改變形狀、狀態(tài)或位置,它的質量不會改變.由月球引力是地球引力的六分之一,可以求出該物體在月球上的重力.教師進行補充指導,予以明確:要認清重力與質量的關系以及月球引力和地球引力的差別.學生再次進行思考訂正,結合解題過程及思路,總結得出解題策略.上述解題過程,釋放了學生的主體能動特性,同時為初中生的物理探究、分析、歸納等技能提供了活動時機和培養(yǎng)平臺,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實踐的“樂趣”,內心產生能動情感.這就要求教師要借助物理案例的探究、發(fā)展特性,將案例看作是提振學習情感、培養(yǎng)學習技能的重要“階梯”,讓學生獲得培養(yǎng)的時機,讓他們得到解析的機會,從而在培養(yǎng)技能、掌握解法的基礎上,堅定學習物理的信心,樹立能動的學習情感.
總之,情感是學習實踐的先決條件.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挖掘教材中豐富的情感資源,活用教材典型素材,讓初中生快樂學習物理、愿意實驗操作、主動探究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