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云 景
?
海陸相連風情萬千
——海岸帶
撰文|云景
當你乘坐飛機沿海飛行時,會看到郁郁蔥蔥的陸地與浪花朵朵的大海之間有一條閃著銀光的分界線,蜿蜒曲折,連綿不絕,那就是海岸線。
海岸線是由海洋向陸地的過渡地帶。波浪、潮汐、海流等激烈的作用以及周邊人文因素的影響使其形成了很多獨特的特征。世界海岸線全長約為44萬千米。
海岸線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相反它具有不斷變化的性質(zhì),向大海推進或向陸地擴展。引起三大自然因素最主要的原因是地殼的運動。由于地殼的升降活動,會引起海水侵入或后退的現(xiàn)象,因此影響海岸線使其發(fā)生巨大變化。這種變化至今從未停止。
冰川的融化與擴展是造成海岸線變化的次要原因。地球的南極與北極有著數(shù)量龐大的冰川。隨著地球氣溫的變化(上升或下降)冰川的體積也隨之發(fā)生改變,影響了海平面的高度,因此海岸線也隨海平面的升降而改變。
江河流入海時將大量泥沙堆積在海岸附近,大量的泥沙沉積也會造成海岸線變化。泥沙堆積成陸地,海岸線向海洋推進。僅我國黃河每年傾入大海的泥沙就多達16億噸,由于泥沙在入海處大量沉積,黃海河口每年平均向大海推進2~3千米,依計算每年新增加的淤地約50平方千米。
現(xiàn)代海岸定義包括海岸、海灘和水下岸坡的區(qū)域。海岸又稱潮上帶,是高潮線以上狹窄的陸上地帶,大部分時間裸露于海岸之上,僅在特大高潮或暴風浪時才被淹沒;海灘又稱潮間帶,是高潮與低潮之間的地帶,高潮時被水淹沒,低潮時露出水面;水下岸坡又稱潮下帶,是從低潮線以下直到波浪作用所能到達的海底部分。
海岸帶生態(tài)系統(tǒng)具有復合性、邊緣性和活躍性的特征,是臨海國家寶貴的國土資源,亦是海洋開發(fā)、經(jīng)濟發(fā)展的基地以及對外貿(mào)易和文化交流的紐帶,地位十分重要。
現(xiàn)代海岸帶包括現(xiàn)代海水運動對海岸作用的最上限與鄰近陸地及海水對潮下帶岸坡剖面沖淤變化所影響的范圍。我國在進行海岸帶調(diào)查時,規(guī)定調(diào)查范圍為:由海岸線向陸地方向延伸10千米左右,向海至水深10~15米等深線處;在河口地區(qū),向陸地延伸至潮區(qū)界,向海方向延至渾水線或淡水舌。此外,海岸帶還包括河口和港灣。
海岸帶所處的環(huán)境極其特殊,在它的發(fā)育過程中,會受到多種多樣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影響,海岸形態(tài)也錯綜復雜,我國的海岸可分為基石海岸、砂質(zhì)海岸、淤泥質(zhì)海岸和生物海岸等,其中生物海岸分為珊瑚礁海岸和紅樹林海岸。
基石海岸:基石海岸由陸地山脈或丘陵延伸入海的邊緣形成,在我國的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及杭州灣以南沿海都有廣泛分布,其地勢險峻,坡陡水深,海岸曲折,比較適合建造港口及旅游開發(fā)。
砂質(zhì)海岸:山地、丘陵腹地發(fā)源的河流,攜帶大量的粗砂、細砂入海,除在河口沉積形成攔門沙外,隨海流擴散的漂沙在海灣里沉積成砂質(zhì)海岸。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沿岸的海灣。砂質(zhì)海岸海灘寬闊平坦,最常見的砂質(zhì)海岸就是人們最中意的消暑休閑地——海濱浴場。
淤泥質(zhì)海岸:由平原河流攜帶大量的淤泥入海并迅速在河口沉積而成。因為具有沉積物顆粒較細、海岸寬度大、坡度小、海岸線平直等特點,成了魚、蝦、水鳥等動物的天堂;灘涂養(yǎng)殖也是在淤泥質(zhì)海岸上進行的。灘涂海岸在我國渤海灣、遼東灣、蘇北沿海和珠三角海岸均有分布。
紅樹林海岸:紅樹林是海水中的森林,是生長在熱帶、亞熱帶較低緯度的海岸低洼地帶及河口潮間帶的特有植被。紅樹林海岸是紅樹林與泥沼相結(jié)合形成的。紅樹林根系發(fā)達,盤根錯節(jié),屹立于淤泥之中,是抵抗風浪、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濕地的天然屏障。我國廣東、廣西、臺灣、福建及海南島沿岸均有分布,其中海南島沿海發(fā)育最好。
珊瑚礁海岸:珊瑚是一種比較高級的腔腸動物,生長在海洋中但并不能像魚蝦一樣游動。珊瑚死亡后,許許多多的珊瑚遺骸和分泌物與一些貝殼和石灰質(zhì)藻類膠結(jié)在一起,形成的像礁石一樣堅硬的大塊孔隙狀的鈣質(zhì)巖石體,被稱為珊瑚礁。珊瑚礁海岸分布在熱帶基石海岸邊緣,可以保護海岸,抵抗風浪侵襲。在我國廣東、廣西、臺灣、海南沿海各省的局部地區(qū)以及我國南海諸島的東沙、西沙、中沙、南沙群島廣泛分布,是南海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右頁插圖|檸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