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蔡小偉
?
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推進媒體融合發(fā)展由相加到相融
□ 文/蔡小偉
關鍵詞媒體融合 新型主流媒體 由相加到相融
蔡小偉
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黨組書記、社長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發(fā)表的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全局的高度,深刻闡述了做好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意義和職責使命,以及必須堅持的重大原則、正確政治方向、基本工作遵循、隊伍建設等要求,并強調要切實加強和改善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領導。講話提出了許多富有創(chuàng)見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科學回答了事關黨的新聞輿論工作長遠發(fā)展的一系列現實問題,豐富和發(fā)展了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理論,閃爍著馬克思主義真理光輝,極具思想性、戰(zhàn)略性、創(chuàng)新性、指導性,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不斷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科學指南,是指導我們開創(chuàng)新聞輿論工作新局面的行動綱領。
當前,新聞輿論戰(zhàn)線必須以講話精神為思想動力、行動指南和實踐路徑,進一步增強做好新聞輿論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加快建設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加快建設形態(tài)多樣、手段先進、具有強大傳播力和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為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落實五大發(fā)展理念、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思想輿論支撐。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在第一時間組織了傳達學習,并在黨組會、年度工作大會和專題學習中多次組織學習討論,著眼形勢、帶著問題、聯系實際,深入思考落實總書記講話要求,建設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的新型主流媒體,方向在哪里、路徑在哪里、抓手在哪里?在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tài)深刻變化的背景下,怎么應對挑戰(zhàn)、怎么完成職責使命?經過學習和思考,我們認為:建設讓黨放心的新型主流媒體,就是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一系列重大論述,深入貫徹黨中央媒體融合戰(zhàn)略部署;就是要堅持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盡快掌握新興傳播渠道和技術,打通并用好同群眾信息交流的新橋梁,以融合發(fā)展通達民意、凝心聚力;就是要堅持改革創(chuàng)新,加快構建由新型主流媒體主導的輿論引導新格局。一言以蔽之,就是要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為指引,深入推進媒體融合發(fā)展由相加到相融。
當前,各路媒體紛爭、各種傳播理念交織,在這種大勢下,已經不是要不要融合的問題;而是不融合、融合不好就面臨被弱化、邊緣化和被淘汰、被顛覆的生死抉擇,并最終傷及“五個事關”。在融合發(fā)展中成功“突圍”,關鍵是要提升政治覺悟,清醒認識舉什么旗、走什么路、朝著什么方向努力,這是事關融合發(fā)展會不會跑偏異位的原則性、根本性問題。清醒認識無論融合成什么形態(tài),永遠都是黨的媒體,必須始終堅持黨性原則,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旗幟為引領,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根本遵循,不忘初衷,堅定信念。
強基因,以黨性原則統領一切工作。黨和政府主辦的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宣傳陣地,必須姓黨。姓黨決定我們自誕生就傳承黨性的基因,姓黨就要講黨性,黨性原則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根本原則。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所有媒體無論什么背景、什么性質、什么形態(tài),都要落實黨管媒體的原則和制度。媒體的所有工作都要體現黨的意志、反映黨的主張,維護黨中央權威、維護黨的團結,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做到愛黨、護黨、為黨;媒體融合既是平臺、技術、傳播方式的融合,更是思想的融合,融合的過程是讓黨的思想理論占領所有媒體陣地的過程。在融合發(fā)展的角逐中,我們要更加堅定理想信念,對黨的先進性保持充分自信,以黨性光芒來把各種新興媒體引導凝聚到我們的旗幟下來,把割裂的兩個輿論場融合起來,不論什么媒體都是黨的媒體,不管什么輿論陣地都是黨的宣傳思想輿論陣地,不管什么意識形態(tài)領域都是黨的意識形態(tài)領域,讓黨性基因在所有媒體、所有輿論陣地、所有意識形態(tài)領域上得到傳承與發(fā)展。
鑄靈魂,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引導一切工作。新聞觀是新聞輿論工作的靈魂,新聞觀差之毫厘就會導致傳播實踐謬以千里。當前,少數媒體依靠互聯網技術,裹挾資產階級新聞觀,喪失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大談輿論無限度自由,新聞媒體是“第四權力”等等。這些錯誤的新聞觀警示我們越是融合發(fā)展,越要牢牢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作為定盤星、導航儀,指導我們在推進融合戰(zhàn)略中傳承優(yōu)良傳統、擔當歷史使命、克服浮躁冒進。無論媒體融合發(fā)展到哪里,都要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延伸到哪里,并覆蓋到一切工作中,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一元指導來統領多元輿論,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把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改造為“最大正能量”。要在政治上始終堅持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tài)、黨管媒體的根本原則;在作風建設上堅持“三貼近”“走轉改”和踐行“三嚴三實”,自覺投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當代中國的最新實踐;在具體工作中堅持新聞輿論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全黨全國工作大局服務。
政治性強是新聞輿論事業(yè)最重要、最顯著的特征之一。把政治方向擺在第一位,是習近平總書記正本清源、舉旗指路的明確要求,必須把握好這個原則性問題,始終繃緊政治方向這根弦,在政治方向上決不含糊、決不放松、決不動搖,把政治方向、政治立場、政治理念、政治智慧融入到新聞輿論工作的具體實踐中?!罢?,正也?!闭_的政治方向在具體工作中,體現在正確導向、正面宣傳為主和“時度效”的把握上。
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就要牢牢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導向出錯,哪怕融合步伐邁得再快也無濟于事,反而是南轅北轍、越錯越遠。當年毛澤東同志就把不問方向、不問路線的人比作“倒騎毛驢的張果老”,雖然面朝東方蓬萊,但路走錯了,永遠都到不了目的地。媒體產品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任何新聞報道,報什么、怎么報、報到什么程度,都包含著立場、觀點、態(tài)度和主張。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者要深化責任與使命的認知,以傳達正確的立場、觀點、態(tài)度、主張為己任,引導人們分清是非對錯、善惡美丑,激發(fā)人們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講導向就要用導向衡量、覆蓋一切,特別是總書記強調的各種媒介形態(tài)和各個工作環(huán)節(jié)都要嚴格講導向。媒體融合這個系統工程中,有新舊媒體交融、不同報道體裁交錯、各種表現形態(tài)交叉、主業(yè)和產業(yè)并行,講導向沒有輕重緩急,意識形態(tài)領域沒有輿論飛地,都要按照同一標準、同一尺度量到底,越是新媒體等新興領域以及都市類媒體和廣告印刷副刊綜藝等薄弱環(huán)節(jié),越要強化導向意識,形成對線上線下、對全媒體具有普適性、一體化的科學管理體系,做到無例外、無條件、無特區(qū)、無死角?!陡=ㄈ請蟆?015年來相繼出臺了《網絡媒體管理辦法》《社會效益考核辦法》等一系列制度,首要原則就是在融合發(fā)展的背景下堅持導向管理同標準,牢固樹立“導向正確是第一效益”的意識。要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guī)矩,高標準、嚴要求,做到旗幟鮮明、立場鮮明、態(tài)度堅決,在政治思想、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新聞紀律等方面強化底線管理,嚴格執(zhí)行把關制度,把關口前移到各個媒體和工作環(huán)節(jié)中,嚴格把好采訪、組稿、編稿、審稿、發(fā)稿、轉載、互動等各個關口。
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就要牢牢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思想輿論陣地沒有真空,正能量若不去覆蓋,就會被消極腐朽的因素所擠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團結穩(wěn)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遵循的基本方針,這進一步明確了新聞輿論工作的重點和方向。當前我國社會生活中正面事物是主流,消極負面的東西是支流,堅持正面宣傳為主是對馬克思主義矛盾觀點的正確把握。如果舍本逐末、一葉障目,片面追求眼球效應,刻意放大矛盾,危言聳聽,就不能起到團結穩(wěn)定鼓勁的作用。正面宣傳為主與“澄清謬誤、明辨是非”并不矛盾,本質上是相統一的,真理不辨不明,開展輿論斗爭可以更好地阻斷錯誤和反擊惡意攻擊,引導公眾情緒、社會思潮沿著正確道路前進。
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就要牢牢把握好“時度效”。新聞宣傳是一項政治性和業(yè)務性都很強且不可分的工作,“時度效”的拿捏、把握,緊密關聯著政治效果。要更好地抓住時機、把握節(jié)奏、講究策略,“從時度效著力,體現時度效要求”,著眼時機、踩準節(jié)奏,重視首發(fā)效應,努力先聲奪人;精心把控、拿捏分寸,恰如其分、恰到好處;追求效果、講求實效,達到引導輿論、凝聚共識的目的。“時”的把握上,《福建日報》推出的“習近平同志在福建”系列重大報道,圍繞踐行群眾路線、關心支持國防軍隊建設、關心老區(qū)建設、幫助少數民族脫貧等主題,每一次都提前謀劃,在關鍵節(jié)點推出,與國家大局大事同頻共振,極大增強了影響力和效果?!岸取钡陌盐丈希矣谶M行輿論監(jiān)督,但絕不連篇累牘,形成過分炒作;而對于營造發(fā)展氛圍的造勢,我們不惜筆墨版面,《百姓富生態(tài)美·若干個怎么辦》《供給側改革》等抓住建設新福建的主要矛盾,以問題為導向,歷時半年策劃推出了30余個“怎么辦”,持續(xù)成為福建人民熱議的重大話題?!靶А钡陌盐眨且磺行侣勢浾摴ぷ鞯淖罱K歸屬,每一篇報道、每一項工作都要經得住效果檢驗,以效果來衡量工作水平,以效果來評價引導能力,以效果來倒逼新聞輿論工作改進創(chuàng)新。
內容為王、內容立報(媒體),是實現導向要求的核心,也是融合發(fā)展的核心。把習近平總書記講話要求貫徹落實到媒體融合等具體工作中,不偏不空不虛,根本支點還是抓內容建設。如果僅僅是建設幾個新平臺、開辟幾條新渠道,而在思想上內容上隨波逐流,這不是真融合,而是假融合或者是被融合。融合發(fā)展要著眼于內容建設這一新聞宣傳主業(yè)中的主業(yè),堅持內容制勝,堅持思想引領,以內容優(yōu)勢贏得發(fā)展優(yōu)勢。
內容建設既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發(fā)出時代最強音,不斷改進創(chuàng)新主流媒體的原創(chuàng)內容、權威信息、深度報道、言論評論,又要積極順應新興媒體傳播規(guī)律,以精準短小、鮮活快捷的形式,用主流思想引領時代前進,用進步力量推動社會發(fā)展,用生動故事吸引人、感染人、鼓舞人、激勵人。推出思想性新聞性俱佳的精品力作,在高原上出高峰,是新聞事業(yè)的至高追求,也是融合發(fā)展成功的重要標志。《福建日報》著眼于祖國統一大業(yè)開設的海峽版“一周看臺”、“臺海觀察”欄目,以及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作品《為何金門供水總差“最后一公里”》等,不僅得到紙媒讀者普遍稱贊,更經過“兩微一端”互聯網傳播方式的深加工,引發(fā)網絡輿論場沸騰熱議??陀^地說并不是我們的新媒體已經實現超越,而是依托了思想價值、報道內容的強大吸引力和影響力。
思想不是聯想,深度不是堆砌。我們要積極順應新興媒體的傳播規(guī)律和閱讀習慣,改造話語體系,豐富傳播內容。中國夢、綠色發(fā)展、民生共享、省委省政府工作檢查、“三比一看促發(fā)展”等主題宣傳,讓讀者參與討論,在互動中不斷延伸新聞內容。評論是傳播思想的重要體裁,我們突出原創(chuàng)、突出獨家,主動設置議題、策劃話題,在話題上做到大小結合、輕重結合。不論是社會關注的熱點,還是思想領域的傾向性問題,都成為評論的重要議題,并從中挖掘與眾不同的新見解,以強烈的現實關切和時代訴求,以鮮明的問題意識和辯證思維,以深刻的批判精神和人文關懷,讓評論更具洞察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以內容制勝,要變“自我中心”為“用戶意識”,洞悉用戶需求,注重用戶體驗,完善服務手段。在把握好導向的前提下,我們逐漸從以往編輯記者聽報社的,轉變?yōu)閳笊缏犌岸艘痪€的,前端一線聽用戶的,以用戶需求為導向,讓“聞得到硝煙的人”指揮作戰(zhàn),打通與用戶連接的“最后一公里”,實現精準傳播、有效傳播。今日福建客戶端為福建網友度身打造的“閩式新聞早點”“書記省長去哪兒”,真誠俯下身子與讀者溝通、交朋友,贏得用戶喜愛?;ヂ摼W是集大成者,用戶思維還要為用戶服務、與用戶互動。《福建日報》發(fā)揮省內信息服務高地的優(yōu)勢,在新媒體中嫁接讀報、政務通、市民服務、周邊商圈等功能,這些服務仍在逐步拓展完善中,努力通過黏住用戶來通達用戶心靈,鞏固陣地基礎。
媒體融合發(fā)展是傳媒領域一場重大而深刻的變革,在這場“救亡圖存”的變革中,融合的生命在于創(chuàng)新。融合發(fā)展要從“我就是我、你就是你”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并最終走向“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必然是漸進式、迭代式的,不可能一勞永逸。推動融合發(fā)展不斷前進歸根到底是依靠創(chuàng)新驅動,融合發(fā)展意味著創(chuàng)新的步伐不斷加快,并催生更深入的創(chuàng)新,必須不斷創(chuàng)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yè)態(tài)、體制、機制。
在主動適應傳播格局上求創(chuàng)新。一個腔調難以唱遍天下、一種話語難以打動所有人。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不能固步自封,而是要根據不同受眾的不同需求改革創(chuàng)新。從受眾接受心理來看,做好正面報道要難于負面報道,特別是在新媒體興盛的語境下,注意力渙散,獵奇審丑頻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不能光靠官樣文章、生硬面孔、低級贊歌,要尊重新的閱讀條件和習慣養(yǎng)成,注重強化正面宣傳的新聞化改造,在講究權威性、嚴肅性的同時更加注重趣味性、生動性、藝術性,甚至以工匠精神、學者追求來切割打磨、精心雕琢正面報道,讓正面宣傳更能抓人眼球、通達內心、黏住手指,贏得媒體融合“手指投票”的勝利。在受眾需求越來越多、參與意識越來越強、思想觀念越來越多元的形勢下,必須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突出媒體特色,精準定位受眾,善于設置議題,做到同樣主題、多樣傳播,達到“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效果,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多聲部的主流輿論矩陣,加快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
今年全國兩會和福建省兩會等重大報道中,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發(fā)揮集團軍作戰(zhàn)優(yōu)勢,排兵布陣,組成差異化、個性化、立體化傳播格局,前后方聯動、多形態(tài)多方式表達、多媒體多聲部合唱,形成了報紙雜志有形象、微信微博有動態(tài)、網站客戶端有互動的生動局面,嚴肅式、通俗式、解讀式、關聯式、福利式、雞湯式報道以不同渠道輸出,數讀、圖說、在線訪談等輪番登場,形成同主題但有差異的言說風格,滿足多種需求,帶來情感的同頻共振。
在補齊技術短板上求創(chuàng)新。酒香也怕巷子深,再好的內容都離不開技術和渠道的支撐,這恰恰是我們的短板。融合發(fā)展必須補齊短板,依靠創(chuàng)新打通并用好同群眾信息交流的新渠道。
《福建日報》通過認真打造“今日福建”、《福建手機報》、官方微博微信為龍頭的“一省一報、兩微一端”和集團網站群,建成各類新媒體產品120余個,共覆蓋網絡用戶超過1500萬,初步構成報、刊、網、端齊頭并進的融媒體矩陣,有效借用新媒體傳播優(yōu)勢提升了影響力、傳播力。下一步要積極順應移動互聯網時代媒體發(fā)展趨勢,緊緊圍繞要素變化創(chuàng)新技術支撐體系,著力探索從借用新媒體“+互聯網”到真正實現“互聯網+”,讓媒體融合盡快從相“加”邁向相“融”。
一是適應內容要素的變化,全力以赴建設融媒體集成平臺,全媒體大樓,中央廚房綜合作業(yè)中心、發(fā)布平臺和支持系統,作為媒體融合的“云”中心,為移動互聯網時代新聞生產和傳播提供基礎平臺,提升新聞采集加工、解讀分析和多元傳播能力。二是適應渠道要素變化,應用新技術,融入新服務,將“今日福建”升級打造為“新福建”全新客戶端,拓展官方微博和系列微信公眾號,逐步將“地方觀察”全面覆蓋全省九市一區(qū),新開發(fā)一批行業(yè)類、興趣類微平臺,與黨政部門和地方聯手拓展省直網站群和開發(fā)“一縣一端”“一縣一網”工程,升級和豐富新型傳播渠道體系。三是適應受眾對象向用戶概念的轉變,順應信息傳播移動化、分眾化、視頻化、社交化等特點,增強大數據等先進技術進行用戶需求、偏好分析能力,著手傳播力評價系統建設,把讀者評價反饋、閱讀數、評論數、轉發(fā)量以及專家閱評等數據作為重要參照,指導內容制作和傳播,提高內容產品和讀者需求的吻合度。
在建立適應融合發(fā)展的組織和管理體系上求創(chuàng)新。融合發(fā)展是一種全新的新聞生產模式,必須改革創(chuàng)新原有的采編機制,以融合倒逼組織結構、傳播體系和管理體制機制改革,調整生產關系,解放新聞生產力。根據融合發(fā)展的需要,改變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分立單干、力量配比懸殊的局面,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深度融合。以融媒體指揮中心中央廚房為軸心,進行采編架構重組和流程再造,打造新聞采編的大采訪平臺、大編輯平臺、大傳播平臺,以用戶需求定產品,以產品定人員,最大限度扁平化、最大限度采編分開、最大限度實行大部制、最大限度減少管理層級。認真貫徹落實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把全會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轉化為“十三五”時期文化改革發(fā)展的新思路和新舉措,積極在融合發(fā)展中探索混合所有制、骨干員工持股、特殊管理股和傳媒職業(yè)經理人等股權結構和管理制度。深化改革創(chuàng)新,加快建立真正適應傳媒環(huán)境大變革時代的科學制度,為融合發(fā)展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
編 輯陳國權 24687113@sina.com
內容提要 作者認為:建設讓黨放心的新型主流媒體,就是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入貫徹黨中央媒體融合戰(zhàn)略部署;就是要堅持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盡快掌握新興傳播渠道和技術,打通并用好同群眾信息交流的新橋梁,以融合發(fā)展通達民意、凝心聚力;就是要堅持改革創(chuàng)新,加快構建由新型主流媒體主導的輿論引導新格局。一言以蔽之,就是要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為指引,深入推進媒體融合發(fā)展由相加到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