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玉強
摘要:滴灌系統(tǒng)的輸配水管道設計影響整個滴灌工程質量。詳細介紹膜下滴灌系統(tǒng)確定控制面積的方法以及管網(wǎng)的布置原則,采用公式計算各級管道的設計流量,為膜下滴灌輸配水管道的合理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輸配水管道;膜下滴灌;設計;控制面積;流量
中圖分類號:S27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161(2016)01-0051-03
滴灌是利用專門灌溉設備以間斷或連續(xù)的水滴或細流的形式緩慢地將水灌到部分土壤表面和作物根區(qū)的灌水方式。直接向作物施水的設備稱為灌水器,其流量不大于12 L/h。滴灌系統(tǒng)由水源工程、首部樞紐、輸配水管道和灌水器組成。輸配水管道的設計關系到整個滴灌工程質量的優(yōu)劣及其合理性,是決定滴灌工程成敗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應進行細致的輸配水管道設計,以確保整個滴灌系統(tǒng)的正常運行。
1 控制面積的確定
設計時,首先進行水量平衡計算,以確定合理的控制面積。水源為機井時,應根據(jù)機井出流量確定最大可能的控制面積;水源為河、塘、水渠時,應根據(jù)水源水量和經(jīng)濟兩方面的因素確定最佳控制面積。目前,渠水滴灌工程一個首部控制的灌溉面積一般為66.7~133.3 hm2。根據(jù)以往設計經(jīng)驗,較為經(jīng)濟的控制面積為66.7 hm2,最好不要超過100 hm2,而且大多數(shù)是灌溉單一作物。
1) 在水源供水流量穩(wěn)定且無調蓄能力時,可用下式確定滴灌面積:
A= (1)
式中:A為可灌面積,hm2;Q為可供流量,m3/h;Ia為設計供水強度,mm/d;t為水源每日供水時數(shù),h/d;η為灌溉水利用系數(shù)。
Ia=Ea-P0 (2)
式中:Ea為設計耗水強度,mm/d;P0為有效降雨量,mm/d。
2) 在水源有調蓄能力且調蓄容積已定時,可按下式確定滴灌面積:
A= (3)
式中:K為塘壩復蓄系數(shù),K=1.0~1.4;η為蓄水利用系數(shù),η=0.6~0.7;V為蓄水工程容積,m3;Ii為灌溉季節(jié)各月的毛供水強度,mm/d;Ti為灌溉季節(jié)各月的供水天數(shù),d。
2 管網(wǎng)布置原則
1) 根據(jù)作物種植要求及采用的灌溉技術,要求輸水干管要滿足滴灌的要求。
2) 因地制宜。結合首部位置和作物最佳種植方向(東西向)的要求,使管道總長度最短和盡量少穿越其他地物。
3) 確保作物用水要求,調水便捷,管理維修方便。
4) 輸配水干管沿地勢較高位置布設,支管垂直作物種植行布置,滴灌帶(毛管)順作物行布置。
5) 管道縱剖面應力求平順,防止熱脹冷縮和冬季凍害。輸配水干管采用地埋式,埋深1 m,并在管尾修滲水井,以排除管道中的沖砂水和秋季積水。
3 管網(wǎng)結構
該設計管網(wǎng)結構為:離心泵—過濾器(施肥罐)—主干管—分干管—出地豎管—支管—毛管(滴灌帶)。其中,主干管與分干管、分干管與支管、支管與毛管均采用魚骨形布置,以減少沿程水頭損失,降低能耗。干管、分干管為地埋管,分干管垂直主干管布置,支管垂直分干管布置,均采用豎管及三通連接。毛管垂直支管方向布置。
4 系統(tǒng)的工作制度
4.1 輪灌
為減少工程投資、提高設備利用率、增加灌溉面積,滴灌系統(tǒng)通常采用輪灌制度。根據(jù)滴灌系統(tǒng)布置原則,為保證系統(tǒng)具有持續(xù)穩(wěn)定的壓力分散水流,以及降低管道水頭損失,將系統(tǒng)劃分若干個輪灌區(qū),各輪灌區(qū)采用輪灌制度。
4.2 輪灌組的確定
根據(jù)水源流量和各級管道的管徑、輸水能力和作物的需水要求確定輪灌組數(shù)量,同時使水源水量與計劃灌溉的面積相協(xié)調。一般可根據(jù)下式計算:
N≤CT/t (4)
式中:N為輪灌組的數(shù)目,以個表示;C為系統(tǒng)每天運行小時數(shù),一般C為18~22 h;T為灌水時間間隔(周期),d;t為次灌水延續(xù)時間,h。
實踐表明,輪灌組過多會造成運行管理不便和農(nóng)戶間用水矛盾。按式(4)計算的N值為允許輪灌組數(shù)的最大值,設計時應根據(jù)具體情況確定合理的輪灌組數(shù)目。
5 各級管道設計流量的確定
各級管道設計流量的確定應按運行方案中最不利組合計算。
5.1 毛管流量
毛管流量等于毛管上各滴頭流量之和,即:
Q毛=Nd×qd (5)
式中:Q毛為單側毛管的總流量;Nd為毛管滴頭個數(shù);qd為設計滴頭流量。
5.2 支管設計流量
Q支=N毛×2Q毛 (6)
式中:N毛為支管上同時工作的毛管數(shù)目;Q毛為單側毛管的總流量;Q支為支管的設計流量。
5.3 分干管設計流量
Q分干=N×Q支管 (7)
式中:Q分干為分干管的設計流量;Q支為支管流量;N為同時工作的支管數(shù)。
5.4 主干管設計流量
Q主干=N×Q分干 (8)
式中:Q主干為主干管的設計流量;Q分干為分干管流量;N為同時工作的分干管數(shù)目。
6 系統(tǒng)各部分設計及相應水力計算
6.1 滴灌系統(tǒng)毛管設計
6.1.1 滴灌毛管的設計原則 滴灌系統(tǒng)毛管安裝有灌水器的管道,毛管從支管取水,然后通過其上的灌水器均勻分布到作物根部。毛管一般采用抗老化低密度或中密度聚乙烯材料。由于滴灌工程的毛管數(shù)量較大,因此一般選用較小直徑的毛管,并且要求直徑相同,中間不變徑。毛管設計是在確定灌水器類型、流量和布置間距后進行的,主要確定毛管直徑和在該地形條件下允許的最大鋪設長度。
6.1.2 滴灌帶選型 該滴灌工程毛管選用天業(yè)生產(chǎn)的單翼迷宮式滴灌帶,型號為Ф16×300×2.4,毛管工作壓力H=10 m。
6.1.3 毛管極限滴頭個數(shù)的確定 毛管極限孔數(shù)的計算公式為:
Nm=INT
(9)
式中:Nm為毛管的極限分流孔數(shù);△h2為毛管的允許水頭差,m,一般△h2=β2△h,平地時β2取0.55;△h為灌水小區(qū)允許水頭差,m;d為毛管內徑,mm;k為水頭損失擴大系數(shù),一般為1.1~1.2;qd為滴頭設計流量,L/h。
6.1.4 極限長度 Lm= Nm×Se。
6.1.5 毛管水頭損失 根據(jù)多孔管計算毛管的水頭損失h毛:
h毛=
-Nm
1- (10)
式中:f,m,b分別為摩阻系數(shù)、流量指數(shù)和管徑系數(shù);N為出水孔個數(shù);S0為進口至首孔的間距,m。
6.1.6 毛管進口工作壓力 根據(jù)平坡條件下多孔出流管壓力分布特點,計算毛管進口工作壓力h0:
h0=hd+R×+ (11)
式中:hd為滴頭設計工作壓力,m;R為平均摩損比。
6.2 滴灌系統(tǒng)支管設計
6.2.1 支管設計的任務及原則 支管是用于連接干管和毛管的管道,它從干管取水分配到毛管中。
6.2.2 支管選型 根據(jù)實際地形以及支管過水能力,支管選用Ф75薄壁PE軟管。
6.2.3 支管沿程水頭損失 h支=KfQmL/db。
6.3 滴灌系統(tǒng)干管設計
6.3.1 干管設計任務及原則 因干管埋入地下,因此要求其具有耐腐蝕、壽命長、質量輕、施工安裝方便、水力性能好等特點。干管選用硬聚氯乙烯塑料管,工作壓力為0.4 MPa。出地管采用0.6 MPa的PVC管。干管的經(jīng)濟管徑根據(jù)運行費和一次性費用投資之和最小來確定,同時便于操作。
6.3.2 水頭損失計算 分干管及干管直徑的選擇和各灌水區(qū)最不利情況下各段干管的水頭損失計算公式為:
6.3.3 水泵與動力選型
1) 泵的選型原則。水源形式為井水,滴灌工程選擇單級單吸離心泵。水泵的流量和揚程均與滴灌系統(tǒng)設計流量和設計水頭一致,使水泵保持在高效率區(qū)工作。所選水泵要求工作穩(wěn)定,便于操作、維修,并盡可能型號一致,便于管理和零件配換。
2) 水泵揚程H總=H滴+∑△hi+∑△h+△Z。式中:H總為系統(tǒng)總揚程,m;H滴為滴頭工作壓力,m;∑△hi為首部水頭損失,m;∑△h為管網(wǎng)最不利水頭損失,m;△Z為設計參考點高程與水源水面高程之差,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