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芬
心血管內科護理風險管理及應對措施
吳秀芬
目的 對心血管內科護理風險管理及應對措施進行分析和探討。方法 選擇心血管內科的患者300例,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50例。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行護理風險管理。對比分析護理效果和患者滿意度。結果 對照組患者的護理總合格率為90.00%,觀察組患者為96.67%,對照組患者的護理總滿意度為86.67%,觀察組患者為99.33%。在護理療效、滿意度方面,觀察組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疾病、意外事件以及不合理的檢查操作、用藥護理、人員配置是心血管內科護理的風險因素,實施風險管理可有效提升護理療效和患者滿意度。
心血管內科;護理風險管理;應對措施
與其他科室相比,心血管內科護理風險的誘發(fā)因素更多、影響也更大,嚴重情況下會導致患者傷殘或死亡[1]。護理風險管理是一系列與護理風險預防和處理相關的措施以及制度的統(tǒng)稱,能提升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和職業(yè)素養(yǎng),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作用[2]。為了驗證上述觀點,本文特以300例心血管內科患者為例進行論述,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于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在北華大學附屬醫(yī)院心血管內科接受治療的患者300例,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5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80例,女70例;平均年齡(61.85±7.57)歲;冠心病54例,嚴重心律失常40例,高血壓32例,風濕性心臟16例,病毒性心肌炎7例,擴張型心肌病1例。觀察組患者中男79例,女71例;平均年齡(61.63±7.88)歲;冠心病55例,嚴重心律失常35例,高血壓31例,風濕性心臟18例,病毒性心肌炎7例,擴張型心肌病4例。入院標準:(1)住院時間超過48 h;(2)意識清楚;(3)第一診斷為心血管內科疾??;(4)依從性符合護理要求。排除標準:精神障礙者;惡性腫瘤患者;嚴重肝、腎疾病者。2組患者基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行護理風險管理:根據病情以及患者身體機能對可能的風險因素進行評估,并據此制定個性化的護理風險管理預案,必要的情況下,可對護理風險管理預案進行微調,以適應病情的發(fā)展和突發(fā)狀況。
1.3 護理風險因素分析 查閱國內外權威著作;回顧性分析本科出現的同類風險事件;參考本院心血管內科護理的規(guī)章制度、操作流程、工作原則;參照《臨床護理技術規(guī)范(基礎篇)》[3]。
1.4 治療效果評價
1.4.1 護理療效指標 根據患者依從性、疾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護理風險事件事件發(fā)生例次來評估護理療效,共分為優(yōu)、良、一般、差4個等級[4]:患者依從性高,無疾病并發(fā)癥和護理風險事件發(fā)生為優(yōu);患者依從性高,無疾病并發(fā)癥發(fā)生,護理風險事件發(fā)生但經處理后無嚴重影響為良;患者有一定的依從性,無疾病并發(fā)癥,發(fā)生1~2例護理風險事件為一般;患者有一定的依從性,有疾病并發(fā)癥,發(fā)生3~5例護理風險事件為差。“優(yōu)”比重和“良”比重之和為護理合格率。
1.4.2 患者滿意度 在患者出院時,采用本科室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對患者展開問卷調差,考察對象涉及治療指導、技術水平、基礎護理、服務態(tài)度,共有16個項目,患者對每個項目可給予以下4個選項中的1個“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分數分別為3分、2分、1分及0分,調查問卷總評分在38分以上為非常滿意、30~37分為滿意、16~29分為一般、15分及以下為不滿意。調查結束后當場收回。護理總滿意度=非常滿意度+滿意度。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實驗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0.0處理統(tǒng)計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心血管內科護理風險因素 疾病、意外事件、檢查操作、用藥護理、人員配置均是心血管內科護理風險因素。突發(fā)性呼吸心搏驟停、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屬于疾病風險。心肌梗死、心臟破裂、墜床、心絞痛、跌倒等屬于意外事件風險;檢查冠心病引發(fā)的心絞痛屬于檢查操作風險。
2.2 2組護理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臨床護理總合格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護理療效比較[n(%)]
2.3 2組護理滿意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臨床護理總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護理滿意度比較[n(%)]
相關的研究指出,護理風險管理可提升護理人員的護理風險防范意識和處理能力,把不利于患者的危險因素的危害降到最低,讓患者接受到最安全、最優(yōu)質的護理服務[5]。護理風險管理的具體措施有:(1)成立專門的護理質量管理小組,并督促護理人員嚴格按照護理風險管理制度開展相關的工作[6]。護理風險管理制度有外出檢查患者意外防護制度、專科培訓考核計劃、??撇僮髁鞒碳霸u價標準、常見風險防護預案等。同時為了增強護理人員的風險防范意識、職業(yè)責任感和法制觀念,定期開展《醫(yī)療事故處理條例》、《護理管理辦法》的學習活動。(2)提高護士業(yè)務素質:對新進人員或考核不過關護理人員進行溝通、操作、理論等方面的培訓,考核過關方可參加工作[7];提升護理人員操作除顫器、心電機、監(jiān)護儀等相關儀器的能力;提升護理人員的服務意識;每周開展術交流會,總結不足,學習經驗;培養(yǎng)護理人員預防和處理突發(fā)事件的能力。(3)加強藥物安全管理:引導護理人員在空閑時間學習藥物的最大用量、用藥時間、副作用、作用、禁忌證、用法等;實行嚴格的查對制度,交接班嚴格、科學,用不同顏色標記特殊藥品;為了方便隨時查閱,把藥品說明說裝訂成文件夾;實行急救藥物專人管理,做到定量、及時、定點供應;上報配伍禁忌,記錄或完善臨床未被記錄或已記錄的不良反應。(4)加強病房安全管理:定期檢查病床設備,確保完善完備;為了避免患者滑倒,衛(wèi)生間、開水間放置防滑墊,并確保其他地方地面干燥無水跡[8];在患者方便觸及到地方放置呼叫器,臥床患者加用護欄;為了避免患者被絆倒,要確保公共區(qū)域光線充足;為了使患者有足夠的活動空間,要合理擺放病房物品。(5)加強護患溝通:向患者宣講安全知識,提升其規(guī)避風險的意識和能力;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消除不良情緒;態(tài)度和藹、語氣熱情,與患者建立互信關系;及時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史。
經上述措施,護理療效、滿意度比較,觀察組高于對照組,2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風險管理對提升患者預后具有重要作用??偟膩頂?,疾病、意外事件以及不合理的檢查操作、用藥護理、人員配置是心血管內科護理的風險因素,實施風險管理可有效提升護理療效和患者滿意度。
[1] 陳花棉.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的護理風險管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13):1203-1204.
[2] 張繼紅,黃蕾,宋寶梅,等.心血管內科老年住院患者營養(yǎng)風險分析及護理[J].護理學報,2011,18(18):32-34.
[3] 彭剛藝,劉雪琴.臨床護理技術規(guī)范(基礎篇)[M].廣東科技出版社,2013.
[4] 黃小媚.風險管理模式在心血管內科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19):99-100.
[5] 董曉紅,李淑珍,黃雅彬,等.心血管內科老年病人的護理風險管理[J].全科護理,2009,7(32):2978-2979.
[6] 石琳.心血管內科老年患者風險護理探討[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23):250-251.
[7] 葉小紅,陳偉瓊,黃惠香,等.心血管內科臨床護理工作的風險分析與對策[J].臨床醫(yī)學工程,2013,20(6):733-734.
[8] 萬淑芳,萬曉芳.護理風險管理在基層醫(yī)院心血管內科的實踐應用[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1,9(32):89.
10.3969/j.issn.1009-4393.2016.8.087
吉林 132011 北華大學附屬醫(yī)院心血管病研究室 (吳秀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