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愛榮
急性白血病患者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的變化
皮愛榮
目的 觀察急性白血病患者中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水平的變化。方法 選取急性白血病患者68例,將其設為實驗組,并隨機選取同期就診的68例健康體檢者,將其設為對照組,采用生化分析儀檢測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的水平,探討其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診斷價值。結果 治療前,觀察組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疾病癥狀出現(xiàn)明顯緩解,緩解率為77.94%(53/68),其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出現(xiàn)顯著下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對于急性白血病具有一定的診斷價值,臨床上可根據其水平完善相關檢查,及早診斷、及早采取行針對性的治療,從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急性白血病;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診斷價值
急性白血病(AL)為造血系統(tǒng)的惡性腫瘤,患病時異常細胞大量增殖,會對正常造血細胞產生抑制,從而引發(fā)一系列的臨床癥狀。AL預后較差,患者若未得到及時的治療,生存時間明顯縮短,重者可于確診后數(shù)天死亡[1]。隨著現(xiàn)代診斷技術的發(fā)展,AL的臨床確診率已顯著提高。近年來,大量的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超敏C反應蛋白在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中具有重要診斷價值。本研究探討超敏C反應蛋白在急性白血病中的應用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岳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68例,其中男36例,女32例,患者年齡11~58歲,平均(34.8±7.6)歲;分為23例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及45例急性髓細胞白血?。╝cute myelocytic leukemia,AML)。所有入選患者均滿足AL的相關診斷標準,且未合并其他嚴重感染、內分泌等疾病。隨機選取本院同期就診的68例健康體檢者,其中男37例,女31例,年齡14~60歲,平均(35.7±7.4)歲,所有體檢者均身體健康,無感染、炎癥等疾病。2組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檢測方法:清晨空腹采集靜脈血2 mL,以3000 r/min離心6 min,分離上層血清進行超敏C反應蛋白生化檢測,儀器為全自動化生化分析儀(東芝Accute TBA-40 FR),方法為免疫比濁法,采用北京九強公司生產的試劑盒,檢測時按照試劑盒說明進行操作,正常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為0~5.0 mg/L,超過則代表超敏C反應蛋白增加,記為陽性。
治療方法:給予AL患者對癥治療方法,包括糾正電解質紊亂、控制發(fā)熱、預防感染等,待患者的病情穩(wěn)定后進行化療治療。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5.0分析和處理數(shù)據,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治療前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的水平 治療前,實驗組患者中有63例(92.65%)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升高,平均值為(75.78±0.34)mg/L;對照組人群中無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升高者,平均值為(1.56±0.31)mg/L,2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8.668,P<0.05)。
2.2 治療前后AL患者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變化經過治療后,68例AL患者中有53例(77.94%)癥狀出現(xiàn)完全緩解,其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檢測未見升高,平均水平為(1.86±0.47)mg/L,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9.635,P<0.05)。
2.3 ALL和AML患者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的水平 通過生化檢測發(fā)現(xiàn),AML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升高例數(shù)及平均水平顯著高于ALL患者,2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ALL和AML患者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的比較
急性白血病屬于造血系統(tǒng)的常見惡性腫瘤,是指白血病細胞異常增殖所導致的臨床綜合征,主要表現(xiàn)為骨髓、外周血及其他組織中異常白血病細胞異常增生,并破壞生命組織器官的結構。急性白血病的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多種因素相關,比如感染、遺傳、輻射、化學物質等,致使患者出現(xiàn)出血、貧血、感染、浸潤等癥狀,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2]。有研究報道,在惡性腫瘤中,超敏C反應蛋白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增加。胡金甫試劑盒[3]的研究顯示,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陽性率為93.55%,與本研究結果相符。
C反應蛋白是一種急性期反應蛋白,受IL-6及α-腫瘤壞死因子的調節(jié),為炎癥侵入機體的非特異性標志物。在正常人體內,C反應蛋白的含量較少,但當機體發(fā)生創(chuàng)傷、感染或出現(xiàn)惡性腫瘤時,其值發(fā)生顯著升高[4]。由于C反應蛋白具有檢測方便、迅速且重復性好等優(yōu)點,目前已成為臨床觀察炎癥的主要指標之一。超敏C反應蛋白是指采用超敏方法檢測C反應蛋白,其靈敏度更高,檢測范圍為0.1~10.0 mg/L,在心腦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中具有重要的診斷價值[5]。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超敏C反應蛋白在AL的診斷中具有一定價值,AL患者血清中C反應蛋白值出現(xiàn)升高,可能的原因為:(1)白血病細胞在體內大量增殖,并浸潤周圍的組織、器官,從而導致機體組織發(fā)生損傷。(2)白血病患者免疫功能下降,尤其是在應用化療藥物及使用激素后,極易合并細菌、病毒及真菌等的感染[6-8]。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白血病患者中有92.65%的患者出現(xiàn)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升高,經過化療治療后,患者的癥狀出現(xiàn)明顯緩解,緩解率為77.94%(53/68)(P<0.05),表明超敏C反應蛋白與白血病的發(fā)生存在相關性,可作為急性白血病的輔助檢測指標。
綜上所述,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對于急性白血病具有一定的診斷價值,雖然未能達到確診的目的,但能夠起到確診前的提示及輔助檢查的作用,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
[1] 韋敏,戚林,李勝發(fā),等.超敏C反應蛋白與腫瘤研究的進展[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8):384-385.
[2] 吳文萍,孔宏偉,鄭曉燕,等.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感染時超敏C-反應蛋白檢測的臨床意義[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5, 25(2):273-275.
[3] 趙應斌,呂桂樺,黎華連,等.惡性血液病患者超敏C反應蛋白檢測的意義[J].右江民族醫(yī)學院學報,2009,31(1):22-23.
[4] 趙應斌,呂桂樺,黎華連,等.白血病患者超敏 C反應蛋白觀察[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9,18(9):998.
[5] 胡金甫.急性白血病患者檢測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的臨床價值和意義[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3,10(21):2846-2847.
[6] 蔡力肖.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及合并感染時超敏C-反應蛋白的檢測及其臨床意義[D].石家莊:河北醫(yī)科大學,2010:11-13.
[7] 宋世平,王淼,陳建魁,等.超敏C反應蛋白在白血病粒細胞缺乏期合并感染中的診斷與治療價值[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16):3462-3464.
[8] 黃木榮,李亞紅,張成祿,等.超敏C反應蛋白檢測在急性白血病中的意義[J].黑龍江醫(yī)學,2012,36(3):192-193.
10.3969/j.issn.1009-4393.2016.8.049
湖南 414000 岳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皮愛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