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濤
探討肝功能中ALT、AST及血脂中TG、TC在脂肪肝診斷中意義
周濤
目的 探討肝功能中ALT、AST及血脂中TG、TC在脂肪肝診斷中意義。方法 回顧分析72例脂肪肝患者臨床資料,將其定義為觀察組,選取同期體檢的健康者72例為對照組,對比2組肝功與血脂血清學指標。結(jié)果 觀察組檢測者肝功能指標ALT(57.49±23.62)U/L、AST(56.33±22.46)U/L、血清學指標TG(3.02±0.96)mmol/L、TC(6.81±1.04)mmol/L顯著高于對照組ALT(18.51±9.12)U/L、AST(19.33±10.79)U/L、血清學指標TG(1.99±0.78)mmol/L、TC(4.81±0.94)mmol/L,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 在脂肪肝診斷的診斷中,檢測肝功能和血脂血清學指標,可以有效的診斷脂肪肝,對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對脂肪肝患者的病情判斷和預后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肝功能;脂肪肝;血脂;血清
脂肪肝通常與遺傳因素密切相關(guān),發(fā)病機制主要是由于多種原因造成肝細胞內(nèi)脂肪大量的積聚,長期積聚影響代謝平衡失調(diào)。如果肝內(nèi)脂肪長期蓄積,肝纖維化會不斷增加,從而脂肪肝轉(zhuǎn)化為肝硬化,甚至導致患者肝功能性衰竭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由此,臨床中采用科學準確的方法,進行早期診斷,利于了解患者的病情,為臨床早期治療提供參考依據(jù)。臨床中診斷脂肪肝通常采用肝功與血脂血清學指標檢驗,其檢驗結(jié)果對臨床診斷與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為了進一步探究肝功與血脂血清學指標水平檢驗在脂肪肝診斷中的應用,本文分析72例脂肪肝患者臨床資料,具體分析肝功與血脂血清學指標水平早脂肪肝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間在遼寧省本溪市明山區(qū)中醫(yī)院診治的72例脂肪肝患者臨床資料,將其定義為觀察組,選取同期體檢的健康者72例為對照組。對照組男38例,女34例;年齡23~65歲,平均年齡(41.23±8.15)歲。觀察組中男46例,女26例,年齡24~73歲;平均年齡(45.23±9.35)歲;病程2~11年,平均病程(6.78±1.56)年;其中肥胖者37例,有飲酒史者20例。觀察組患者均符合脂肪肝診斷標準,并且伴有不同程度的惡心、嘔吐、體質(zhì)量減輕、乏力等癥狀。所有患者均自愿參加該研究。2組受檢者在年齡、性別等基礎(chǔ)資料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組受檢者均抽取晨起空腹血5 mL,并且以
3000 r/min離心10 min,進行血清分離,然后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所有檢測者的血液樣本進行肝功能和血脂血清學指標檢測[2]。具體的測定指標包括:肝功能指標ALT、AST和血脂血清學指標TG、TC 以及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處理全部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組受檢者HDL-C、LDL-C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檢測者肝功能指標ALT(57.49±23.62)U/L、AST(56.33±22.46)U/L、血清學指標TG(3.02±0.96)mmol/L、TC(6.81±1.04)mmol/L顯著高于對照組ALT(18.51±9.12)U/L、AST(19.33±10.79)U/L、血清學指標TG(1.99±0.78) mmol/L、TC(4.81±0.94)mmol/L,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檢測者肝功能、血清學指標檢測結(jié)果比較(±s)
表1 2組檢測者肝功能、血清學指標檢測結(jié)果比較(±s)
組別例數(shù)ALT(U/L)AST(U/L)TG(mmol/L)TC(mmol/L)對照組7218.51±9.1219.33±10.791.99±0.784.81±0.94觀察組7257.49±23.6256.33±22.463.02±0.966.81±1.04 t值13.06312.6007.06612.106 P值<0.05<0.05<0.05<0.05
脂肪肝是由于肝細胞內(nèi)脂肪過量堆積而發(fā)生的臨床病變,不屬于獨立疾病種類,具有可塑性。及早的發(fā)展脂肪肝,并及時給予積極的治療,患者可以恢復正常。而脂肪肝的發(fā)生還會對心血管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3]。
相關(guān)研究表明,肝脂肪長期沉積,會發(fā)生炎癥,并且不斷地纖維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同時如果脂肪肝長期不愈,患者發(fā)生糖尿病、腦卒中等疾病的幾率也大大增加。由于不同患者臨床疾病程度不同,脂肪肝的具體表現(xiàn)也不盡相同。在人獲取脂肪超過正常的需求時,過量的脂肪會經(jīng)過肝臟轉(zhuǎn)化為甘油三酯,在甘油三酯的不斷累積中,形成脂肪肝。與此同時,肝細胞損傷,肝功能的各項功能發(fā)生紊亂[4]。
目前,在臨床中早期診斷脂肪肝的主要方式有肝活組織檢查。肝功血清學指標檢查、B超檢查等方法。B超檢查可以清楚的判斷肝臟組織情況,但是其診斷全面性較低,并且肝穿刺會對患者會造成一定的創(chuàng)傷,存在一定的風險。而肝功血清學指標檢測主要是依據(jù)肝細胞的損傷程度來檢測ALT、AST的水平。由于肝細胞損傷,ATL會首先將進入患者血液,隨著肝細胞損傷的不斷加重,AST也會進入血液,從而脂肪肝患者的ATL和AST水平不正?;颊叨加忻黠@的增高。同時在形成大量甘油三酯的同時,患者的TC、TG水平也會明顯升高。此時,提示肝臟已經(jīng)受到嚴重的損傷[5]。
本文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檢測者肝功能指標血清丙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ST)和血清學指標甘油三酯(TG)與膽固醇(TC)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脂肪肝患者肝功、血脂指標明顯上升,并且肝功能和血脂血清學指標可以判斷肝的損傷程度。所以肝功能異常和血清指標異常提示肝功能損傷,可以作為臨床診斷脂肪肝的重要指標,并且對病情的發(fā)展和治療效果都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6-7]。
輕度脂肪肝基本沒有異常表現(xiàn),中度、重度的脂肪肝病程越長,表現(xiàn)出來的癥狀越明顯。早期的脂肪肝診斷我們可以借助于肝功與血脂血清學指標水平檢驗來進行,為臨床脂肪肝患者的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jù),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進一步控制脂肪肝向肝硬化的轉(zhuǎn)化[8]。
綜上所述,脂肪肝和患者血脂TG,TC中、肝功能中ALT,AST指標的變化密切相關(guān),臨床上采用血脂聯(lián)合肝功能檢測在早期診斷脂肪肝,對于醫(yī)師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監(jiān)測治療效果,評估患者的預后等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和意義,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廣和應用。
[1] 馮慧艷,袁敏,劉妙娥.轉(zhuǎn)氨酶水平檢驗在脂肪肝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30):240.
[2] 陳旭明.轉(zhuǎn)氨酶水平檢驗在脂肪肝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0,19(8):33.
[3] 雪云,曾烈華,黃多娣.多種血清學指標水平檢驗在脂肪肝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1,18(20):81.
[4] 張愛民,常艷敏.脂肪肝患者血清膽堿酯酶、肝功能、血脂水平的觀察[J].醫(yī)學檢驗與臨床,2006,17(1):64.
[5] 岳志剛.血清學相關(guān)指標檢驗在脂肪肝診斷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3,17(6):1120-1121.
[6] 吳作偉.非乙醇性脂肪肝患者血脂、血糖與肝功能檢驗結(jié)果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5,21(25):99-100.
[7] 卞紅燕.非乙醇性脂肪肝患者的血脂和血糖檢驗結(jié)果探討[J].當代醫(yī)學,2015,21(13):17-18.
[8] 賈銳玲.脂肪肝患者血脂及肝功能生化指標變化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5,21(9):96-97.
10.3969/j.issn.1009-4393.2016.8.022
遼寧 117000 遼寧省本溪市明山區(qū)中醫(yī)院檢驗科 (周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