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時飛 夏侯海峰 賴小軍
針刺療法配合乳房按摩對乳腺增生癥的臨床價值分析
朱時飛 夏侯海峰 賴小軍
目的 分析針刺療法配合乳房按摩對乳腺增生癥的臨床價值。方法 選取48例乳腺增生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均給予針刺療法配合乳房按摩治療,分析患者臨床總有效率及治療前后癥狀評分變化情況。結果 治療前:疼痛積分為(2.54±0.46)分,腫塊積分為(2.55±0.52)分,全身伴隨癥狀積分為(5.52±1.25)分;治療后:疼痛積分為(0.59±0.12)分,腫塊積分為(0.61±0.15)分,全身伴隨癥狀積分為(1.31±0.51)分;治療后,患者疼痛、腫塊及全身伴隨癥狀評分顯著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5.83%。結論 針刺療法配合乳房按摩對乳腺增生癥的臨床價值較高,建議在臨床上推廣。
針刺療法;乳房按摩;乳腺增生癥
現(xiàn)階段,因社會壓力不斷增大,生活方式發(fā)生巨大改變,乳腺增生病發(fā)生率也不斷提升。中青年婦女是乳腺增生癥的高發(fā)人群,主要臨床特點為周期性乳房脹痛、乳房腫塊等。該病發(fā)生率在10%左右,乳腺增生癥患者發(fā)生乳腺癌的可能性明顯大于正常婦女,因此積極給予患者有效治療,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降低乳腺癌發(fā)生率的重要內(nèi)容。本文主要選取乳腺增生癥患者48例進行研究,均給予患者針刺聯(lián)合乳房局部按摩治療,詳細評價了針刺療法配合乳房按摩在乳腺增生癥治療中的應用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新余市中醫(yī)院收治的48例乳腺增生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年齡22~48歲,平均(35.67±5.14)歲,平均病程(1.67±0.25)年,單側28例,雙側20例。本次所有研究對象全部為女性,均滿足中華醫(yī)學會乳腺病專業(yè)委員會第八次會議擬定的相關診斷標準[1],患者乳房存在刺痛、隱痛及脹痛感,癥狀持續(xù)3個月或間接疼痛;單側或雙側有一個或多個腫塊,腫瘤大小不規(guī)律、形態(tài)不均勻;經(jīng)鉬靶 X 線檢查結果顯示乳腺有組織增生塊影。
1.2 方法 本次研究的48例患者給予針刺療法配合乳房按摩治療,具體治療方法如下:(1)針刺療法。針刺主穴包括靈墟穴、神封穴、期門穴、步廊穴、膻中穴;針刺配穴包括氣海穴、關元穴、三陰交穴、太溪穴、太沖穴?;颊呷⊙雠P位,將腫塊作為針刺中心,在距離腫塊邊界1cm處做圓周,使用濃度為75%的酒精棉球進行常規(guī)消毒,選取0.3mm×40mm毫針,每針間隔1寸,指尖指向圓心并和患者表面皮膚形成45°角,斜刺;神封穴、靈墟穴、期門穴均朝乳房方向平刺25~40mm,膻中穴針尖向下平刺25~40mm;三陰交穴采用直刺方法刺入40mm,太溪穴也采用直刺方法刺入15mm,太沖向足心采用斜刺方法刺入25mm;氣海穴與關元穴采用直刺的方法刺入25mm,本次所有針刺均實施平補平瀉法,留針30min后緩慢取針,每天1次。(2)乳房按摩。①虎口張開將手指分為兩部分,從患者四周乳根部逐漸向乳頭方向梳理;②手形狀仍保持為虎口張開狀態(tài),從患者左胸開始左手從外側向中央推,推至中央后用右手從乳房下方向上推,推至鎖骨處,兩只手交錯對左乳進行推拿按摩,重復30次,右胸治療方法與左胸一致;③手改為罩子狀,五指稍分開,能夠將乳房罩住即可,雙手從患者乳房底部向乳房方向提拉,反復提拉20次;④取患者患側乳根穴、鷹窗穴、神封穴及天溪穴,一手將乳房患側托住,另一手在穴位上進行輕柔按摩與推拿,最后兩只手圍繞乳房進行圓周形按摩,反復進行30次;⑤遠端取雙側外關穴、三陰交穴、合谷穴、太溪穴及足三里穴,五指保持合攏狀態(tài)對穴位進行反復敲打,各穴位敲打30次,每天2次?;颊哌B續(xù)治療3周1療程,1療程結束后進行療效評價。
1.3 觀察指標 根據(jù)2002年中華中醫(yī)學會外科分會乳腺專業(yè)委員會制定的評價標準[2]對患者癥狀進行評分:(1)乳房疼痛。有隱痛、無觸痛可記為1分;隱痛明顯、有觸痛可記為2分;觸痛、疼痛明顯記為3分;疼痛嚴重不能觸碰,對患者日?;顒釉斐闪藝乐赜绊?,記為4分。(2)乳房腫塊。腫塊直徑不足1cm記為1分;腫塊直徑在1~2cm范圍內(nèi)記為2分;腫塊直徑超過2cm記為3分。(3)全身伴隨癥狀?;颊哂星榫w變化、腰膝酸軟、月經(jīng)異常、胸悶協(xié)脹癥狀者每項記3分,治療后癥狀不變者記3分,癥狀改善者記2分,恢復正常者記1分。
1.4 療效評價標準[3]治療后,患者乳房疼痛、腫塊及全身伴隨癥狀全部消失或基本消失,可視為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減輕,腫塊縮小,可視為有效;患者臨床癥狀、腫塊與治療前對比,無明顯變化,可視為無效。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資料均采用SPSS19.5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n)表示,計數(shù)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前后患者癥狀評分變化情況對比 治療后,患者乳房疼痛、腫塊及全身伴隨癥狀積分與治療前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患者癥狀積分變化情況對比(x±s,分)
2.2 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分析 患者經(jīng)針刺療法配合乳房按摩治療后,顯效38例(79.17%),有效8例(16.67%),無效2例(4.17%),總有效率為95.83%(46/48)。
乳腺增生癥是一種以非腫瘤、非炎癥為臨床特征的疾病,又可被稱為是乳腺結構不良癥,患者乳腺上皮、纖維組織增生,患者可見周期性乳房疼痛,內(nèi)分泌激素失調(diào)是該疾病主要致病因素,在女性各年齡階段均可發(fā)生,其中中年婦女患者最為常見[4]?,F(xiàn)代西醫(yī)認為,女性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卵巢功能失調(diào),孕激素水平下降且雌激素水平上升,可出現(xiàn)乳腺增生不均或復原不平衡,從而導致乳腺增生癥發(fā)生或出現(xiàn)囊性病變。在中醫(yī)學上,乳腺增生癥屬于“乳癖”范圍,其發(fā)生與內(nèi)傷情志、思慮傷脾、久郁傷肝有一定關系,可導致其肝脾兩傷、郁結成塊,其發(fā)病機制在中醫(yī)學上可分析為痰氣互結、血淤痰凝,因此在治療中需堅持活血化瘀、疏肝理氣、化痰散結為基本原則[5-6]。
給予患者針刺治療,對乳房局部腫塊圍刺,能夠有效疏通乳房病變部位經(jīng)絡氣血。針刺氣海穴、關元穴能夠有效調(diào)理本經(jīng)氣血;針刺膻中穴、靈墟穴、步廊穴、神封穴能夠有效疏通局部及腎經(jīng)氣機,開胸降氣作用顯著;針刺期門穴具有顯著的疏肝理氣、調(diào)氣活血、散結止痛之功效;針刺太溪穴、太沖穴活血化瘀、疏肝解郁作用顯著,和步廊穴、期門穴協(xié)同發(fā)揮活血散結、疏肝行氣功效[7]。針刺治療配合乳房按摩,對大腦皮層及腦垂體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產(chǎn)生反饋調(diào)節(jié)作用,從而抑制雌激素對女性乳腺小葉的刺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血液通暢,最終實現(xiàn)減輕患者局部水腫及疼痛癥狀、縮小腫塊體積的治療目的[8]。另外,給予患者局部按摩治療,還具有安全無創(chuàng)、操作簡單、無不良反應等優(yōu)勢,在治療期間,通過對乳房局部進行按摩,不僅可明顯改善患者乳腺血液循環(huán),消除乳腺增生現(xiàn)象,還有豐胸美乳的作用,受到廣大患者的認可。通過本次研究可知,治療后患者疼痛、腫塊及全身伴隨性癥狀與治療前對比,均明顯改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5.83%。
綜上所述,針刺療法配合乳房按摩對乳腺增生癥的臨床效果理想,在臨床上有較高的推廣價值。
[1] 胡曉燕.女性乳腺增生發(fā)病的原因分析及健康教育[J].當代醫(yī)學,2014,20(7):158-159.
[2] 王景詩,梁罟.乳腺增生癥與心理、精神因素關系的回顧性分析[J].黑龍江醫(yī)學,2015,39(9):1043-1044.
[3] 王海霞,段永亮.中西醫(yī)治療乳腺增生癥的研究進展[J].新疆中醫(yī)藥,2015,33(4):108-111.
[4] 梁曉,謝曉紅,李旭芳.口服中藥配合乳房按摩治療乳腺增生病116例療效觀察[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2010,1(5):25-26.
[5] 李東陽,李冠楠.乳腺增生中西醫(yī)論治新進展[J].當代醫(yī)學,2010,16(30):24-25.
[6] 李建峰,馬小川,鄧文.磁療開穴、按摩治療乳腺增生70 例臨床觀察[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5,5(2):37.
[7] 陳麗芳.自擬乳癖消湯配合針灸治療乳腺增生78例[J].內(nèi)蒙古中醫(yī)藥,2015,34(6):24.
[8] 陳佳,丁新菊,王玉雪,等.乳腺增生癥的壯醫(yī)及針灸臨床研究進展[J].光明中醫(yī),2015,30(7):1590-1592.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3.112
江西 338000 新余市中醫(yī)院 (朱時飛 夏侯海峰 賴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