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靜
一場雅思閱讀考試歷時60分鐘,要求考生閱讀三篇長度為800~1000詞之間的學術題材文章(本文集中探討學術類雅思閱讀考試的情況),完成40道類型各異的題目。絕大多數(shù)考生都因此面臨著一個“蹺蹺板”困境:在有限的考試時間里,如果匆匆讀文做題,速度上升了,但正確率會大幅度下降;而如果認真閱讀每一道題目和原文內容,正確率提升了,但卻無論如何也無法讀完三篇文章并答完所有題目。如何同時提升閱讀速度和答題正確率呢?歸根結底,在于一個“熟”字,具體來說,包括熟悉雅思題型、熟知解題方法、熟練閱讀技巧。下面筆者就這三個方面來分別闡述,希望對考生有所幫助。
快速熟悉一門考試的最好方法莫過于試做此考試的以往考題,由此了解題型特點、題目要求、考查重點、解題難點等??忌绻孪葘︻}型有所了解,在考場上自然能快速辨認出題目屬于何種題型,有何明顯特征,該采取何種解題策略,這樣答題速度自然能相應加快。
以雅思閱讀題目中的NB這個“溫馨提示”來具體說明。NB是一個拉丁語縮寫,全稱為Nota Bene,意為“Note Well”或“Pay Attention”,提示考生要“格外注意”,至于需要注意什么,則在不同題型中有所區(qū)別。
現(xiàn)行的雅思閱讀考試中有兩種類型的NB。一種有可能出現(xiàn)在搭配題和填空題中,具體NB的內容是:“You may use any letter more than once.”考生如果遇到這一提醒,在解題時需格外注意“必定有一個字母選項會被使用不止一次”。舉例來說,如果此部分題目為五個問題搭配五個字母而有NB,則必定是有兩個問題共用了某一個字母選項,另外有一個字母選項則完全不會成為正確答案,此時切不可在選出四道問題的答案后使用“排除法”,想也不想地為最后一道題選擇剩下的那個字母選項。如果搭配題和填空題的題目為五個問題搭配五個字母而無NB,就必定不會有重復選項的情況發(fā)生,此時考生如果對于四個問題的答案選擇都比較篤定,就可以直接運用排除法,為最后一個問題選擇剩下的那個字母選項即可。
還有一種題型的NB出現(xiàn)在多項選擇題中,此時提醒的內容就成了:“Your answers may be given in either/any order.”由于雅思考試要求考生將全部答案謄寫至答題卡上才能得分,所以此處的提醒其實僅僅只是在告訴考生:多選題的所有選項在謄寫時不一定非得按照字母順序。比如,某篇閱讀文章的多選題的題號為1~3,這就意味著考生需要從眾多選項中選三個正確選項,如果三個正確選項為A、B、C,此時不一定非要按照字母順序來填,在答題卡上的1、2、3欄內無論是寫下“1. A;2. B;3. C”,抑或“1. C;2. B;3. A”,還是“1. B;2. A;3. C”,都可以順利得分。對此,考生只需在備考時事先有所了解即可,完全無需在考場上浪費時間仔細閱讀。
針對不同題型,解題方法各有不同??忌缒苁孪冗M行一定練習,熟練掌握解題思路和步驟,上考場時自然也就能夠駕輕就熟,快速解答。本文以段落主旨配對題(List of Headings)和段落信息配對題(以which paragraph contains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方式提問)這兩個題型為例,簡要說明如下。
段落主旨配對題考查考生總結段落(paragraph)或文章各部分(section)的大意的能力。這一題型的題目總是位于閱讀文章的前面,而非像其他題型那樣跟在閱讀文章的后面,所以考生一定要注意找對位置。該題型著眼于段落的主旨大意而不糾結于細節(jié)信息,因此解題的關鍵在于抓住每個段落主旨句(topic sentences)的大意。通常來說,文章的段落會遵循一個規(guī)則,那就是在段落開頭或結尾處出現(xiàn)主旨句,所以考生可直接閱讀段落的開頭兩句和末尾一句(簡稱“首二末句”)。但有些段落一共就三四句話,每個句子都很復雜且包含很多細節(jié),因此最萬無一失的辦法還是重點看段落中每個句子的主干,略讀細節(jié)修飾的從句成分,把注意力放在句與句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段內各句共同表達的主題信息上。
段落信息配對題的難度比較高,要求考生判斷若干題干中的信息分別包含在文章的哪一段里。大多數(shù)情況下,段落的數(shù)量多于題目的數(shù)量,個別試題甚至會出現(xiàn)“文章一共九段,題干只有四句”這種比例懸殊的情況。解答這類題型要根據(jù)時間充分與否來選擇不同的策略??忌绻麜r間實在有限,感覺句子復雜、難以看懂,可以嘗試集中尋找題干里的關鍵詞是否在各段中原詞重現(xiàn)或同義替換,但這是下策。如果文章的每個段落都比較長,考生可優(yōu)先讀每段的“首二末句”,通過這點判斷哪段包含題干信息,這是中策。如果能夠做到每句主旨句都大致看懂,則是能解出所有問題的上策。
閱讀技巧與解題技巧有很大的不同。解題技巧主要針對應試,目的是讓考生在考場上盡可能地發(fā)揮出自身的最大能力,爭取考試成績最優(yōu)化;而閱讀技巧則是指應對生活、學習中各種閱讀材料的能力,不僅在考試中大大有用,更能為考生通過考試后學習專業(yè)知識打好英語基礎。眾多考生之所以在考場上面臨“蹺蹺板”的兩難尷尬,究其根本原因,其實就是在閱讀技巧方面練得較少,反應速度不夠,結果自然是做題的速度與正確率難以兩全。所以說熟練閱讀技巧是考生備考的重中之重,是同時提升做題速度與正確率的重要保證。那么考生要如何熟練閱讀技巧、提升閱讀速度呢?筆者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說明。
針對同一個單詞,有的考生要五秒之后才能反應過來是什么意思,有的考生需要十秒才能確認自己是否認識,而如果你在三秒內反應出是什么意思了,那你的閱讀速度必然提升,這就叫單詞熟。
解決之道:要做到單詞熟,考生一定要做到“備”單詞。請注意,“備”在此處不是“背”的筆誤,對待單詞不能只是抱定“死磕”的決心死記硬背就可以了,而是要結合例句和文章來熟悉單詞的意義和用法。許多考生背單詞的習慣是“face—臉,face—臉”這樣的“單曲循環(huán)”,試圖依靠機械、重復的方法來記牢一大堆單詞。但這樣做的效果往往不好,會出現(xiàn)記不住、易記混、記住了也不會用的問題。請牢記:背單詞不如看例句,看例句不如讀文章。讀哪些文章呢?劍橋雅思真題的閱讀文章就是非常理想的學習材料。這些文章和文章后面的問題絕不會再一模一樣地出現(xiàn)在以后的雅思考場上了,但其中所用的單詞絕對會一考再考。考生如果能將劍橋雅思真題系列里閱讀文章中的非生僻詞都“備”好,那閱讀分數(shù)絕對不會低。
對于同一個短語,比如in terms of,有的考生一下就看出它是“在……方面,就……而言”的意思;有的考生則是一個一個詞看——in認識,terms認識,of也認識,但合在一起就是看不懂是什么意思;還有的考生只知道term作為“學期”的用法,而完全不知道在此表達什么意思。這三類考生之間的閱讀速度肯定會有特別大的差異??忌岣咦约旱拈喿x速度,必須熟悉短語和固定搭配。
解決之道:短語和固定搭配說白了就是幾個認識或不認識的單詞的組合,準備單詞的方法同樣適用于準備它們,也就是說,考生要采取“背短語和固定搭配不如看例句,看例句不如讀文章”的方法。
“只見樹木而不見森林,只看單詞而不看整句”,考生在閱讀句子時如果沒有有意識地去分析句子結構,只是把許多單詞的意思堆積在一起,試圖以此理解全句的意思,著實費勁。因此,考生在備考時一定要學會分析長難句。
對于一個長難句,第一次見它,你可能得滿頭大汗地分析:主、謂、賓在哪里?里面的定語從句修飾誰?還有個狀語從句修飾誰?一個句子也許需要用5~10分鐘才能分析清楚。但是,你這樣分析了以后,留下的印象也一定會很深刻。試問這樣的結構,再看見一次你一定就有印象了吧?見過十次以后你就挺眼熟的了吧?看過一百次以上你幾乎不需要調動腦力去反應就基本看懂了吧?這就叫對長難句熟。
解決之道:要很快地理解長難句,考生首先要學會迅速地抓出句子的主干,一般來說就是句子的主、謂、賓成分,至于其他的修飾部分可以先忽略。在主、謂、賓之中,最容易找準的是謂語部分。確定謂語以后,前面的部分無論多長,都只會是主語部分,它可以是一個帶著若干形容詞的名詞,或者是帶著一個長長的定語從句的名詞,甚或是兩者兼具同時還有從句套從句的形式;而謂語本身的修飾成分去掉了以后, 后面的內容無論多長,也就只剩下賓語或者其他補充說明的部分了。如果句子主干顯示該句中包含了解題信息的話,考生此時再去細細查看題目所問的細節(jié)信息也不遲。這樣的抓主干技巧一旦熟練,通讀三篇文章并保證不遺漏任何信息地做題也不是什么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了。特別是對于那些原本語言功底就不錯、希望能以閱讀這一項的得分再提高一下總成績的考生來說,這是真正的終極技巧,熟練掌握后要達到“保8沖9”也是很有希望的。
許多考生沒有養(yǎng)成英語思維方式,在閱讀文章時常常每讀一句英文都想翻譯成中文。這樣一來,在原本設定的看一遍文章的時間里,考生等于用英文、中文看兩遍,如此時間怎么會夠用呢?
如何改變這樣的閱讀習慣呢?歸根結底其實還是一個“熟”字。請設想,如果現(xiàn)在有人問你:“What is your name?”你還會像當年初學時那樣把這個句子拆成“What—is—your—name”這樣的方式去理解么?恐怕你會想也不想地脫口而出:“My name is …”何以如此?因為你接觸、使用它的遍數(shù)夠多,已經習以為常地形成了spontaneous response (不假思索的反應),無需進行兩種語言的轉換了。只不過閱讀文章中的長難句結構復雜,不是能夠這么輕而易舉地適應罷了。
解決之道:凡事都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前面所說的第三條練到一定的階段了,考生的思維自然也就能在熟悉的基礎上進行自動地轉換了。人類的大腦是很靈巧的,會自主尋找最省能量、最有效率的認知方式(關于這點,可以在《劍橋雅思考試官方全真試題集9》中“一位神經學家揭示如何進行與眾不同的思考”的閱讀文章里找到進一步的論證)??忌龅木褪浅掷m(xù)為它提供food for thoughts,讓它保持在運轉狀態(tài),積累一段時間以后效果自現(xiàn)。
“熟能生巧”的老話看似陳詞濫調,然而仔細想想,老話之所以能夠一代代流傳下來不正是因為其中包含了樸素的智慧,無論放在哪一代身上都適用嗎?這就是為什么筆者無論是在課上講解還是在課下答疑的時候總會跟學生強調“課文需做精讀”的道理。只是不斷去做題而不做文章精讀分析的話,做題速度和正確率一定會出現(xiàn)“蹺蹺板”,一個上去了,另一個必然下去,只有在熟練的基礎上推進,這兩者才能齊頭并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