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在紅火了幾年之后,因近期e租寶非法運作事件而大受質疑。有專家稱,2015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不僅股市泡沫破滅,互聯網金融的泡沫也開始破滅。據統(tǒng)計,e租寶非法融資達750億元,涉及500萬投資人。在光怪陸離的金融理財世界,由于短期利益和羊群效應的驅使,許多投資人很容易被裹挾進風險的漩渦,掉入金融騙子用“大數據風險挖掘模型”“長尾效應”“第三方擔?!钡热A麗辭藻編織的陷阱。互聯網信息技術是把雙刃劍,在改變金融運行方式的同時,也大大方便了金融騙術的橫行。這再次提醒我們,勿忘金融理財的本分:金融就是完成價值的跨時空轉換,其依托是信用以及支持契約履行的制度框架。金融業(yè)態(tài)無論披上怎樣的新技術外衣,也終究改變不了其誠信為本的本質。輿論認為,中國的互聯網金融前期是“野蠻生長”,是監(jiān)管的“灰色地帶”,說明我們在潛意識里已經認識到該金融模式所依賴的制度框架存在脆弱性。
也許有人問,互聯網金融既然存在如此大的泡沫,為什么前期相對于線下金融產品會有那么高的收益率?其實,在初期以余額寶為代表的寶寶類互聯網金融產品,其高收益的來源本質上并非來自互聯網技術,而是因為金融抑制所引起的監(jiān)管套利。寶寶類貨幣基金由于技術優(yōu)勢容易帶來資金的規(guī)模效應,通過銀行的協(xié)議存款或者其他小筆資金無法進入的金融市場等取得了“資格”上的變化,突破了政策利率的藩籬,進而獲得了政策收益與市場收益的短期套利機會。如今,隨著市場利率的逐步普及,余額寶的高利率光環(huán)已不再,寶寶們的故事也不再被市井流傳。
重慶市市長黃奇帆曾說,把金融搞得很復雜的那些人都是騙子。他認為金融的本質就是三句話:一是為有錢人理財,為缺錢人融資;二是信用、杠桿、風險;三是金融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否則金融就沒有靈魂,就是毫無意義的泡沫。誠然如此。其實,理財的本質很簡單,無非是考慮兩個問題:一是目前收入需要儲蓄多少(與消費多少是同一個問題),即確定投資總額;二是將儲蓄按照何種比例投資于何種資產,即確定投資比例。第一個問題需要預期自己一生的生活質量(就是專家所說的生命周期效用),其實是樹立理財目標;第二個問題技術性強些,但無非是考慮怎樣構造“三權分立”,即收入如何投資于期權(保險實際上是一種期權)、債權和股權三類金融產品。這個次序很重要,因為風險會依次加大。次序搞對后,就要確定自己的預期收益率,使投資品的加權收益率與之相等即可。不要過分追求高收益,因為高收益背后意味著高風險。若市場收益率很難達到你的預期,應該適當降低你的理財目標,即犧牲一點消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