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楠
摘要:對炭疽病的病原學、流行病學及診斷措施進行了介紹。
關鍵詞:炭疽;流行病學;臨床診斷
中圖分類號:S855.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6)03-0033-01
目前,炭疽已被世界動物衛(wèi)生組織(OIE)列為必須報告的動物疫病,我國將其列為二類動物疫病。炭疽病是由炭疽桿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性、敗血性傳染病,嚴重破壞人群和畜禽健康,是應該重點關注的重大疫病之一。
1 炭疽概述
炭疽是由炭疽桿菌引起多種家畜、野生動物和人的一種急性、熱性、敗血性傳染病。根據(jù)傳染途徑,可分為皮膚炭疽、腸炭疽和肺炭疽。最常見的臨床癥狀是敗血癥,發(fā)病動物以急性死亡為主,脾臟高度腫大,皮下和漿膜下有出血性膠凍樣浸潤、血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樣,尸體極易腐敗等。
2 病原學
炭疽桿菌革蘭氏染色陽性,菌體兩端平直,呈竹節(jié)狀,無鞭毛;在病料檢樣中多散在或呈2~3個短鏈排列,有莢膜,在培養(yǎng)基中則形成較長的鏈條,一般不形成莢膜;該菌在病畜體內(nèi)和未剖開的尸體中不形成芽孢,但暴露于充足的氧氣和適當溫度下能在菌體中央處形成芽孢。炭疽桿菌繁殖型菌對外界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不強,在腐敗的尸體內(nèi)加熱60 ℃以上,常用消毒藥都可在短時間內(nèi)將其殺死。但芽孢有堅強的抵抗力,在干燥的狀態(tài)下可存活32~50年,150 ℃干熱60 min方可殺死。場地消毒常用20%的漂白粉、2%~4%甲醛、0.1%的升汞(氯化汞)、0.5%的過氧乙酸、環(huán)氧乙烷、次氯酸鈉等,都有較好的消毒效果。該菌對四環(huán)素及磺胺類藥物敏感。
3 流行病學
該病的主要傳染源是患畜,炭疽桿菌主要存在于病畜和尸體的各器官、組織及血液中,特別是臨死前由天然孔流出的血液中含菌量較多。當患畜處于菌血癥時,可通過糞、尿、唾液及天然孔出血等方式排菌。如尸體處理不當,更加促使大量病菌散播于周圍環(huán)境,若不及時處理,則污染土壤、水源或牧場,尤其是形成芽孢,可能成為長久疫源地。
該病為人畜共患傳染病,各種家畜、野生動物及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易感性。草食動物最易感,家禽一般不感染。人主要經(jīng)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膚感染,主要分以下三種類型。
(1)皮膚型炭疽:最為多見,約占人炭疽的90%,主要經(jīng)皮膚傷口感染。臨診表現(xiàn)是感染處先有蚤咬樣紅腫,繼而出現(xiàn)炭疽癰 。
(2)肺炭疽:由于吸入了炭疽芽胞而引起。病程急驟,發(fā)熱、咳嗽、呼吸困難、可視黏膜紫紺等。常伴有胸膜炎、胸水。
(3)腸炭疽:常因吃進病畜肉類所致。發(fā)病急,發(fā)熱,表現(xiàn)嘔吐、腹瀉、血樣便、腹痛、腹脹等癥狀。
4 診斷
依據(jù)該病流行病學調(diào)查、臨床癥狀,結合實驗室診斷結果做出綜合判定。在未排除炭疽病前不得剖檢死亡動物,防止炭疽桿菌遇空氣后形成芽孢。
(1)流行特點:呈地方流行,在老疫區(qū)呈散發(fā);多發(fā)于炎熱夏季,在吸血昆蟲多、雨水多、江河泛濫時易發(fā)生傳播。該病分布世界各地,我國解放前有暴發(fā)流行,現(xiàn)已基本控制,但個別地區(qū)仍有散發(fā)。草食動物最易感,家禽一般不感染。人也易感。
(2)臨床癥狀:敗血癥變化,發(fā)病迅速、高熱、呼吸困難、咽炎。血液凝固不全,呈煤焦油樣,死后尸僵不全,天然孔出血等。脾臟顯著腫大,皮下及漿膜下有出血性膠樣浸潤。該病按其表現(xiàn)不同可分為四種類型:最急性型、急性型、亞急性型、慢性型。
(3)病理變化:尸體迅速腐敗,尸僵不全。天然孔出血、血液凝固不全,黏稠如煤焦油狀??梢曫つぐl(fā)紺、出血。皮下、肌間、漿膜下、腎周圍結締組織,咽喉等處有膠凍樣浸潤及出血點。脾顯著腫大至2~5倍,呈暗紅色,軟化如泥狀,淋巴結腫大、出血呈黑紅色。
(4)實驗室診斷:鏡檢、分離培養(yǎng)、串珠試驗、沉淀反應、分子生物學診斷、聚合酶鏈式反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