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寶松(廣東省基礎工程集團有限公司)
?
鋼纖維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技術的研究
詹寶松
(廣東省基礎工程集團有限公司)
【摘要】鋼纖維混凝土能夠充分滿足工程所要求的高拉應力、復雜受力、抗裂、增強和增韌等性能要求,因而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廣闊的應用前景。但摻入鋼纖維后,混凝土易干澀、坍落度損失大,澆筑容易分層,既給施工帶來了極大的困擾,又影響結構質量。本文結合工程應用的例子,介紹鋼纖維混凝土“三次投料離散攪拌法”的方法,有效地解決了鋼纖維混凝土在生產和施工過程中的問題。
【關鍵詞】鋼纖維;高性能混凝土;工程應用
纖維混凝土又稱纖維增強混凝土,是以普通混凝土作為基材,以非連續(xù)的短纖維或連續(xù)的長纖維作為增強材料,均勻地摻合在混凝土中而形成的一種新型水泥基復合材料的總稱。
與普通混凝土相比,加入一定量的鋼纖維后,不僅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強度、抗折強度和韌性,而且能夠明顯地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抗收縮性能、極限拉應變、抗沖擊等性能[1~7]。在使用過程中,鋼纖維混凝土因為能夠充分滿足工程所要求的高拉應力、復雜受力、抗裂、增強和增韌等普通混凝土難以達到的受力性能要求,因而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廣闊的應用前景。
雖然鋼纖維混凝土比普通混凝土在力學性能方面更優(yōu)越,但是已有的研究表明,鋼纖維的摻入會使混凝土的流動性能變差[8]。由于鋼纖維在攪拌的過程中易結團而造成分布不均勻,從而影響鋼纖維混凝土的質量;同時摻入鋼纖維后,混凝土易干澀、坍落度損失大導致混凝土和易性差,澆筑容易分層,從而給施工帶來很大的麻煩。這是鋼纖維混凝土在實際應用中存在的普遍問題,既給施工帶來了極大的困擾,又會影響結構質量,極大地阻礙了鋼纖維混凝土的應用與推廣。
本文針對鋼纖維高性能混凝土在施工過程中容易結團的問題,結合工程應用實踐,解決鋼纖維高性能混凝土在施工中的問題。
2.1原材料
⑴水泥
選用清遠市英德海螺有限公司生產的P.O42.5R水泥,主要性能指標見表1。
表1 水泥物理性能
⑵粉煤灰
選用黃埔電廠的煤灰,其主要性能指標見表2。
表2 粉煤灰的性能指標
⑶減水劑
選用強達QC聚羧酸型高性能外加劑,其物理性能見表3。
表3 減水劑的物理性能
⑷細骨料
選用西江河砂,其物理性能見表4。
表4 砂的物理性能
⑸攪拌水
使用飲用自來水,符合國家現行標準《混凝土拌和用水標準》(JGJ 63)的要求。
⑹鋼纖維
根據初步實驗結果,所選鋼纖維的主要性能指標見表5。
表5 鋼纖維性能指標
2.2試驗方法
本試驗采用一種離析率的檢測指標,對鋼纖維進行勻質性檢測與評價,相應檢測儀器為自行研制的離析率試驗儀器,已獲得實用新型專利授權,原理圖詳見圖1,實物圖詳見圖2。試驗時混凝土拌合物裝入鋼模,經插搗、刮平,擦干鋼模表面,稱取鋼模和混凝土總重,然后在鋼模底部放入一根直徑為20mm的鐵棒,左右各振25次,完成后,分別取出上、下層拌合物,用水沖刷干凈水泥砂漿,分出拌合物中的鋼纖維,烘至面干后,分別測量上下層拌合物中鋼纖維的質量。
圖1 離析率試驗儀示意圖
圖2 離析率試驗儀實物圖
勻質性采用混凝土中鋼纖維離析率來表示,其中鋼纖維離析率為上下兩層鋼纖維的質量之比。計算式為:
式中:m1、m2分別為鋼模內上、下兩層拌合物內鋼纖維的質量。
離析率值越接近1,表示拌合物的勻質性越好,拌合物的抗分層、抗離析性能越強。
經過大量的試配試驗,確定的混凝土配合比見表6。
表6 鋼纖維混凝土配合比
由于鋼纖維在攪拌過程中易結團,使得拌合物中鋼纖維分布不均勻,形成局部聚集。為了使鋼纖維在混凝土中分散均勻,采用“三次投料離散攪拌法”進行生產,即先將鋼纖維和石子干拌1min,再將砂、水和膠凝材料加入再干拌1min,最后將外加劑和部分水注入攪拌2min,總攪拌時間控制在5min以內,且每次的攪拌量宜在攪拌機公稱容量的1/3以下。
生產后,試驗員對每一車鋼纖維混凝土進行出廠檢驗,包括:坍落度檢測以及坍落度1h坍損記錄、鋼纖維混凝土離析率檢測、留樣試塊制作等,保證出廠的鋼纖維混凝土各項性能均達標。
每次澆筑鋼纖維混凝土時,試驗室派技術人員到現場對混凝土質量進行跟蹤,到現場人員應記錄好混凝土的運輸、等待用卸料時間,并且記錄好到場混凝土的坍落度、鋼纖維離析率等。如遇到異常情況,應及時與攪拌站聯系,根據情況由試驗室對混凝土進行調整。
經多次實驗檢驗,“三次投料離散攪拌法”的運用,大大提高了鋼纖維混凝土的均勻度。鋼纖維混凝土出廠和現場性能對比見表7。
表7 鋼纖維混凝土的性能
新洲至化龍快速路工程,由中交路橋華南分公司負責承包建設,全長12.2公里,設計時速80公里以及雙向六車道,其中包括建設官洲河大橋和新造珠江特大橋兩座特大跨度橋。建成后將是廣州南部地區(qū)未來道路主骨架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州市南出口的主要通道之一。其橋面鋪裝按設計要求均采用C50鋼纖維混凝土,增強其抗折、抗彎強度以及耐久性。
5.1鋼纖維混凝土的施工
鋼纖維混凝土拌合物經攪拌車運至施工現場后,在泵送前,必須先高速攪拌2min,待攪拌均勻后,對每一攪拌車混凝土拌合物進行坍落度、和易性等性能檢測,坍落度嚴格控制在180±20mm的范圍內,和易性要好,不能泌水、離析,鋼纖維離析率不能低于0.85,超出此范圍嚴格做退料處理。
鋼纖維混凝土拌合物運至澆筑地點檢測合格后,應盡快澆筑入模。支模時要求使用水平儀嚴格控制槽鋼頂標高。鋼纖維混凝土所需的搗實工作量,比普通混凝土大,為避免邊角處位置產生蜂窩,應先在邊角部分用搗棒搗實,采用插入式振動器振搗,并用夯梁板來回整平。同時,用金屬圓滾將表面豎起的鋼纖維和石子壓下去,再作平整處理。
在鋼纖維混凝土振搗結束后,采用重型鋼滾進行輾壓,及時將表層的鋼纖維壓入混凝土內,并起到提漿的作用,最后用木抹反復搓平、壓實,避免混凝土收縮裂縫的產生;若鋼纖維上浮面積較大,可用振動器復振,使砂漿返上,再做抹面,局部表面缺陷可及時用水泥砂漿修補。
5.2鋼纖維混凝土的養(yǎng)護
鋼纖維混凝土澆筑成型后,應加強濕度與溫度控制,盡量減少表面混凝土暴露時間,應及時對混凝土進行塑料薄膜或麻袋覆蓋,防止表面水分蒸發(fā),造成裂縫,影響工程質量。覆蓋保濕養(yǎng)護應在澆筑完畢后的12h內進行,且鋼纖維混凝土的養(yǎng)護時間不應少于14d,且應保持混凝土始終處于濕潤狀態(tài)。
5.3效果評價
通過優(yōu)選原材料以及生產配比,并采用創(chuàng)新的生產工藝、檢測儀器與評價指標,保證了鋼纖維混凝土的勻質性以及施工性能,達到設計方、施工方的要求完成施工澆筑。如今,該項目分部橋面鋪裝已全部澆筑完畢,并完成驗收,得到了業(yè)主、施工單位的一致好評。
鋼纖維在攪拌的過程中易結團而造成分布不均勻,導致混凝土易干澀、坍落度損失大,澆筑容易分層,從而給施工帶來很大的麻煩。這是鋼纖維混凝土在實際應用中存在的普遍問題,既給施工帶來了極大的困擾,又會影響結構質量,極大地阻礙了鋼纖維混凝土的應用與推廣。采用“三次投料離散攪拌法”進行生產,可以使得鋼纖維混凝土在一定的時間內使用性能處于最佳狀態(tài),在實際生產應用中,解決了泵送鋼纖維混凝土因為鋼纖維的加入導致性能變差的難題,從而保證了鋼纖維混凝土的工作性能?!?/p>
【參考文獻】
[1]蔣金洋,孫偉,戴捷,等.超高程泵送鋼纖維混凝土關鍵性能及試驗研究[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2006,46(12):89-93.
[2]Tefaruk Haktanir,Kamuran Ari,Fatih Altun,Okan Karahan. A comparative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concrete,reinforced-concrete and steel-fibre concrete pipes under three-edge-bearing test.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2007,21(8)∶1702-1708.
[3]P.S. Song,J.C. Wu,S. Hwang,B.C. Sheu. Assessment of statistical variations in impact resistance of high-strengthconcreteandhigh-strengthsteel fiber-reinforced concrete.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2005,35(2):393-399.
[4]Xiaobin Lu,Cheng-Tzu Thomas Hsu. Behavior of high strength concrete with and without steel fiber reinforcement in triaxial compression.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2006,36(9):1679-1685.
[5]Xin Luo,Wei Sun,Sammy Y.N. Chan. Characteristics of high-performance steel fiber-reinforced concrete subject to high velocity impact.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2000,30(6):907-914.
[7]A. Lau,M. Anson. Effect of high temperatures on high performance steel fibre reinforced concrete.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2006,36(6):1698-1707.
[8]Fuat K?ksal,Fatih Altun,lhami Yigˇit,Yuaahin. Combined effect of silica fume and steel fiber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high strength concretes.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2007.